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RF-Ⅱ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椎弓根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联合手术治疗,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优17例,良8例。可2例。本组椎体间植骨均融合良好,复位无丢失,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采用RF-Ⅱ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杨彦亭  王亮  甄相周 《中外医疗》2008,27(15):70-71
目的 观察腰推滑脱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本组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37例.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5~41个月.按侯树勋等的评价标准,优良率94.6%,8例I度滑脱椎体患者和28例Ⅱ度椎体滑脱患者术后全部解剖复位,且全部融合.无滑脱复发.结论 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复位率,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6例,比较不同术式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滑脱椎体复位率与复位丢失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总体优良率为88.71%,3种术式间无差异。所有椎体间植骨组织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2例后外侧植骨者平均复位丢失率11.24%,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67例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病人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有关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依据病人情况我们分别采取以下2种术式:A组,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术34例,Ⅰ度14例,Ⅱ度20例;B组,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33例,Ⅰ度4例,Ⅱ度10例,Ⅲ度5例,包括椎管狭窄8例(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2例),椎间盘突出6例(Ⅱ度4例、Ⅲ度2例)。结果:随访半年 ̄5年,平均3年零8个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A组)的34例中33例融合,其融合率97%,滑脱复位率85%;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组(B组)融合率100%、滑脱复位率92%。根据病人术后恢复情况,采用Prolo腰椎术后功能评定标准,59例为治愈,8例为有效。结论: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基本原则,术中的彻底减压及术后植骨的坚固融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内固定的应用可复位滑脱的椎体,并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  相似文献   

5.
宋建宽  冯正国  桑飞  姜磊 《当代医学》2009,15(33):72-73
目的讨论应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及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评价术后滑脱复位和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4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2例出现滑脱椎体复位丢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植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8例随访1—3年,参照(JOA)评分系统,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椎体间植骨均融合良好,复位无丢失,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满意,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5名椎弓崩裂腰椎滑脱症病人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术,病人全部为峡部断裂型,腰4滑脱20例,腰5滑脱25例,术后卧床两个月,戴支具下床活动6个月。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16个月,椎体间融合率为99.6%,无断钉,复位无丢失,JOA评术后改善率为92.5%,椎间高度平均由术前3.5mm恢复至9.3mm。结论后路减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复位内固定是基础,椎管彻底减压松解神经根粘连是关键,椎间隙植骨融合是手术效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核摘除,同时行椎间植骨,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4~6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80%~100%),经X线检查,42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100%,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椎间植骨均融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8%。结论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髓骸摘出,同时行椎间植骨联合后外侧关节突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卧床休息6~8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27个月,滑脱椎体平均复位率86.0%(80%~100%),经X线检查,37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7.6%,术后症状基本消失,植骨均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达83.5%。结论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CD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cage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析。方法:对40例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椎管减压,应用CD椎弓根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融合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8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7.2%,8-14个月复查X片其中有37例椎体间骨性融合,融合率92.5%,2例发生融合器下沉(5%),1例融合器移位(2.5%)。结论:CD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地撑开、提拉滑脱椎体,复位满意,固定力强,并为彻底行椎管减压提供有效空间,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有效地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1.
王晓东  洪曼杰  郭洲  冯振华 《广东医学》2007,28(7):1080-1082
目的 观察腰椎滑脱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本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板减压、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34例.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4~60个月.滑脱椎体复位率由术前的(36.45±15.12)%恢复至术后的(8.24±4.11)%,(P<0.05).32例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4.12%;参照"0~9分临床疗效评分系统"进行评定,总体优良率为88.24%;发生并发症共9例,术中2例(硬脊膜撕裂1例,定位错误1例);术后7例(脑脊液漏2例,单侧坐骨神经痛5例,术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未出现植骨块向后方脱出进入椎管、假关节、再滑脱、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结论 腰椎滑脱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治疗后腰椎滑脱复位率、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经椎弓根复位固定结合椎间加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患者3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8~36个月随访,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3 dX线片均显示椎间高度不同程度恢复,Ⅰ度滑脱基本达到完全复位11例,Ⅱ度滑脱20例均能恢复到Ⅰ度以上,Ⅲ度滑脱4例能恢复到Ⅱ度以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优25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94.28%。结论经椎弓根复位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技术能使滑脱椎体与牢固的椎体之间保持稳定,椎体间加压固定又有利于植骨的愈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刘清毅  黄南翔  林宏  王冰 《四川医学》2010,31(5):598-59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7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植骨处均骨性愈合,复位无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优22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9.2%。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5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7.14%,6~12个月X线片34例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1例失败.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减压、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4年10月~2009年5月间对54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患者作随访研究.结果 经12~54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了骨性融合,椎体滑脱复位率88.2%,腰腿疼痛消失,1例神经根损伤.按侯树勋等评价标准:优94.1%,良2.94%,可2.94% ,总优良率为97.04%.结论 对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和椎体间植骨,具有骨性融合率高,椎间高度恢复和维持满意,手术简单,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滑脱症进行后路椎管减压,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的方法对腰椎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 随访7~24个月,临床优良率87%,6~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松动.结论 椎弓根螺钉经骨水泥强化后固定力增强,减少内置物失败,能有效提高椎体间植骨融合率,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复位联合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器椎体间融合并横突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管减压,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横突间自体骨植骨的手术治疗方法评定,术中常规C型臂X线机监控下置钉和植入椎间融合器。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复位,椎间融合并自体骨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复位融合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万云  张善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451-2453
目的:探讨后路应用RF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RF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随访15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7.14%,612个月X线片34例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1例失败。结论:RF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及横突间植骨和GSS-Ⅱ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34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其中男11例,女23例;Ⅰ度10例,Ⅱ度21例,Ⅲ度3例;采用GSS-Ⅱ系列滑脱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后路椎管减压、椎体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1个月。10例Ⅰ度和20例Ⅱ度患者滑脱完全复位,1例Ⅱ度和3例Ⅲ度者滑脱复位达90%,未见螺钉松动或断裂,无植骨块脱出,植骨均达骨性愈合。根据JOA评定标准:优41例,良4例,可1例。结论:应用GSS-Ⅱ椎弓根固定系统结合椎体及横突问植骨具有操作简便、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及固定可靠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F椎弓根螺钉系统与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 对 15例腰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患者的椎管及神经根管行彻底减压 ,应用SF系统对滑脱椎体行复位固定 ,自髂嵴后部取带三面皮质髂骨块嵌入椎间植骨融合。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随诊 6~ 18个月 ,平均 14个月 ;滑脱复位 90 %~ 10 0 % ;4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 ,无固定螺钉松动、拔出、断裂及复位椎体再滑移现象。结论 SF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复位完全 ,固定牢靠 ,带三面皮质髂骨块行椎间植骨支撑力强 ,融合率高 ,是治疗腰椎滑脱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