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阳虚生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论风证的辨证治疗,向来仅注重火热、阳亢、阴虚、血虚等引起的风证,绝少论及阳虚动风。本文从阳虚生风的理论、病证类型、辨证要点等方面简要论述了阳虚阴盛同样引起动风证,并例举临床病例以详解辨证关键。  相似文献   

2.
胡乔斌  郝伟  马振  王南丁  王文杰 《中医学报》2019,34(12):2496-2499
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可归属于中医"心悸""怔仲"等范畴,其发病部位在心之络脉,络脉生风动风导致心神惊悸不安是诱发PAF的病理学基础。因此,可将"络风内动"视为PAF的核心病机。熄风宁络法治疗PAF主要体现在风药的配伍及具体运用上:络虚失荣,生风动风者,可扶正与熄风兼顾;热盛动风者,当熄风与化痰、理血相伍;外风引动内风者,当除外以安内,可重用熄风药为君药、臣药,令玄府开泻有度,气机条达,则悸动自安;病情迁延不愈,风邪内伏者,取虫类风药克之,如此则痼疾清,沉疴安,悸动平。然风性属阳,入络化燥,久之必耗气、伤津、动血,故各期变化,需平调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3.
倪锦玉  张寒放  翟文生 《中医学报》2020,35(6):1173-1176
风邪贯穿于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是病程中的重要因素,外在风邪及内生风邪皆可入肾,形成肾风。在肾病治疗过程中予以祛风治风之药,理入肾之风,予风邪以出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内风、外风并非可以完全区分开。外风可以入里化为内风,内风也可与外风同气相求,共同为邪。临床上所用平肝疏肝、祛风理血通络等药物,并非全部都是辛温之品,所以在应用中不应只局限于古文献中所述风类药特点,凡具有升、散、行、动、窜、通等特点的药物均可归纳为风类药的范畴。而风药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能直接祛散内外风,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病程、病情、病性、病势、病状来看,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符合风邪致病的善行数变,以及癌毒暴戾多变的特性,属于内风挟携癌毒,化生风毒所致。风毒指具有风邪及毒邪的病邪性质、症状表现或病机特点的一类致病因素,可分为外感风毒及内生风毒,外感风毒促进肺癌的发生,而内生风毒主要参与肺癌病机演化,为病势发展的转折点。风毒主要通过络脉及三焦为转移途径,冲逆流窜髓络,引起中晚期肺癌骨脑转移,其主要病机包括:肺气阴两虚,治节失调,欲酿风毒之势。肺百脉失和,瘀毒阻络化风,是肺癌风气内动的始动病机。肝体用失和,风毒冲逆脑窍髓络,是肺癌脑转移的核心病机。肾精亏虚,作强失司,风毒流窜骨腔髓络,是肺癌骨转移的主要病机。"风毒入络"作为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的核心病机,决定着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好坏及生存周期长短,而从"风毒"及"络病"论治中晚期肺癌,为确立有效辨治法则,筛选有效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病因病机学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因而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把"风"与"血"这一外因和内因紧密联系. 1 古人对"风"与"血"关系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般认为,风属六气,肝属五脏.古人把中医脏腑辨证方法及病因学说共同分析归纳,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腑,作为审证求因的纲要.认为风的含义既指六淫中风邪引起的外风,也指诸如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歪斜的内风,两者均具有善动、数变、动摇不定等类似风的特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与"眩"都属风象,它的发生多与肝有密切关系,多属于肝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阳虚生风论     
中医论风证的辨证治疗,向来仅注重火热、阳亢、阴虚、血虚等引起的风证,绝少论及阳虚动风。本文从阳虚生风的理论、病证类型、辨证要点等方面简要论述了阳虚阴盛同样引起动风证,并例举临床病例以详解辨证关键。  相似文献   

7.
南齐徐嗣伯治疗风眩学术特色鲜明,在病机上提出了"痰热相感而动风"论;在治法上根据临床表现分初发、急、轻、缓而遣方用药。文章从病因病机、治疗方药方面解构徐嗣伯治风眩篇,探析徐嗣伯治疗风眩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旨在提高中医临床治疗风眩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也,致病广泛,历代医家对"风"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始终不离外风与内风之说。随着现今外界环境的变化,风邪伤人较前更甚,临床上对风邪的认识亦逐渐深入。"风"邪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风"单指六淫中的风邪,广义之"风"除了六淫中的风邪外,还包括了其他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点的一切"外风"以及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内风"。文章从广义之"风"入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述"风邪致病"在儿科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儿科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风痰     
无论是外风还是内风常常与痰邪相兼,相互为患。风与痰之关系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因风生痰,风证在先,痰由风生;二是因痰生风,痰邪先成,风缘痰起。二者所以关系密切,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气的变化。痰因气而生,随气而行;风由气而生,气动风成。由于风与痰的内在联系,故二者常并存共见,形成风痰为患的病证。  相似文献   

10.
论风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外风还是内风常常与痰邪相兼,相互为患。风与痰之关系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因风生痰,风证在先,痰由风生;二是因痰生风,痰邪先成,风缘痰起。二者所以关系密切,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气的变化。痰因气而生,随气而行;风由气而生,气动风成。由于风与痰的内在联系,故二者常并存共见,形成风痰为患的病证。  相似文献   

11.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董其美阵发性心房颤动“肝风为使、心火为源、风火相煽”病机理论及临证辨治经验,认为肝肾亏虚、郁火和虚火内生是房颤起病之源,内风引动、风火相煽、挟痰挟瘀、戗犯心脑是房颤发作及其中风变证的病机关键,提出滋阴息风、泻火镇悸的关键治法,以此学术思想指导房颤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欧阳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于内科临床,认为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是肝风上扰,兼夹寒、热、郁、痰、虚所致,其治疗主张从肝风所兼夹病邪入手,常应用散寒熄风、散热熄风、解郁熄风、化痰熄风、养血熄风、柔肝熄风6种治疗法则,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卢海涛老师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博极医源,注重实践,辨证精确,善治内妇科疑难杂症。耳轮灼痛案,实因阴虚火旺,风热上乘,治以滋阴降火,平肝熄风;戒烟后口腔溃疡案,实因脾胃虚弱、湿热内蕴、阴虚血燥,治以益气健脾、清化湿热、养阴凉血;尿频案,实因脾肾阳虚,固摄失权,治以湿补脾肾,缩泉固关。  相似文献   

14.
王文凯  张贺  王慧  曹霞  裴丽  刘景亮 《中医学报》2020,35(5):1126-1130
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由外风论到内因论,再到内外因相杂的发展过程;因而对本病的治疗也给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由以疏散外风、扶助正气为主,到从火热、痰湿、内虚风动等脏腑经络的辨证施治,最后以注重气血双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等与补益脑神经益气养血、通经活络为主的治疗原则,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时至今日,现代医学对于半身不遂疾病依然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半身不遂具有独特的方法与疗效,尤其在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治疗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太平圣惠方》论治中风的特点和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圣惠方》治疗中风的特点是以古续命汤为基础.结合辨证,结合多种治法变化而应用于临床,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精神。续命汤是宋前治风之主方.基本由辛通、行血、补气、清热四类药物组成.其中辛通类药物起主要治疗作用.非但为祛风而设.而且有疏通络隧、流通气血之效.乃为中风之病本而设。《圣惠方》确立了以续命汤为基础.结合临床辨证.融入养阴清热、平肝熄风、涤痰通络、益气和血、滋补肝肾、芳香开窍、活血化瘀等多种治法的新的治风模式。  相似文献   

16.
曾垂义  牛琳琳 《中医学报》2021,36(1):114-117
毛德西教授治疗不寐八法:阴血不足、热扰心神者,养阴血、清热安神,方以酸枣仁汤加减;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者,交通心肾、清心安神,方以交泰丸加减;痰浊蒙窍、气机逆乱者,化湿理气、开窍醒神,方以十味温胆汤加减;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者,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方以归脾汤加减;血脉瘀滞、心神不安者,活血祛瘀、行气安神,方以血府逐瘀汤或癫...  相似文献   

17.
<正>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是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的一类病证。风药指气味轻薄的一类药物,其性升浮发散,具有祛风、疏风、平息内风之性,但它的功用远不限于祛风除湿、疏风解表、息风止痉,通过结合先贤经验及长期的医疗实践发现,风药在情志病特别是失眠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张仲景对风邪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头痛的治疗中,历代医家均重视"风"在本病中的作用,"风药"禀赋"风"的特性,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的特点,因此"风药"在治疗头痛中为必要之药。"风药"治疗头痛的作用有祛除外风、平熄内风、引经、增效、开通玄府等,但"风药"味辛性燥,走窜力强,不宜久服,用量不宜大,且要注意配伍佐制,应用风药太过时,可以补益脾土,以防木旺克土。  相似文献   

19.
内风的形成与肝密切相关,是肝失疏泄的必然结果,而肝气、肝火、肝风的病理演变规律则反映了内风形成的具体过程。内风有虚实之分,慢性咳喘病中“虚风”的表现更为显著。虚风内伏,风火上扰,肺体被伤,易致咳喘。临床治疗中应肝肺同调,以恢复肝的疏泄和肺的宣降为原则,在补肺阴、敛肺气的基础上,针对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风者以滋补肝肾、柔肝息风为法,针对脾肾阳虚、土壅木郁生风者则以温阳暖土、疏木息风为要。外风引动内风是咳喘类疾病复发的主要诱因,临床应重视对外风的判断,加强对表邪的疏散,促进风火外透,防止闭门留寇。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其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大多是由于外感风温邪热,热毒壅盛,灼伤津液,炼液为痰,痰阻气机,郁而化热,最终导致气血痰热壅结于颈前,病变脏腑多涉及肺、脾、肝.临床根据病程的长短及兼症情况,将其分为3期:初期、中期、晚期,初期应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主,中期应更侧重于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后期则以滋阴清热、化痰散结为主.通过给予初期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单纯中药汤剂口服,针对症状缓解程度、毒副作用及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体现出了疏风解毒法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