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T40反射层现今构造应力场、次级凹陷边界二级断裂和次级凹陷内三、四级断裂力学性质及其构造活动样式等分析研究认为:海安凹陷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 70°左右;现今最大主应力为50 MPa左右,现今最小主应力为30 MPa左右。海安凹陷内次级凹陷边界二级断裂现今主要表现为张性或张扭性活动特征,张扭性活动方式既有顺扭也有反扭,并且同一断裂不同部位活动性质存在差异;海安凹陷内次级凹陷三、四级断裂现今也主要表现为张性或张扭性活动特征,张扭性活动方式既有顺扭也有反扭,个别表现为压性和压扭性活动,并且同一断裂不同部位活动性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是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十分强烈的部位。本文收集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大范围、长时段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采用“二维张力样条”方法计算获得区域构造应变场,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特征。结果显示,高应变率区集中在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实皆- 阿帕龙断裂、鲜水河- 小江断裂、东构造结的环形地区和印度东北部及缅甸西部的巴坎- 若开山脉地区,而在跨嘉黎断裂和红河断裂区域并无显著的应变。区域最大剪切应变率主要沿着实皆- 阿帕龙断裂、鲜水河- 小江断裂等构造带分布,区域最大面压缩率发生在阿萨姆东北部一带(N28°~29°、E95. 5°~96. 5°),最高量值为151. 8×10-9 a-1; 反映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最强变形核心部位已经由南迦巴瓦峰地区向其东南方向发生了转移,移至位于阿萨姆东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主边界逆冲断裂与阿帕龙断裂的交汇处。综合分析认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在印度板块强烈的楔入挤压作用下,大陆变形以地壳增厚为主,深部以黏塑性为特征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动驱动着上覆脆性上地壳地块。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全球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殿卿  陈庆宣 《地学前缘》1995,2(2):137-139
本文从地质力学观点出发,概述了全球构造的基本格局,即地球表层巨型构造(中、新生代造山带、裂谷系、板块边界、大型剪切网络等)的展布与地球坐标系和自转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转惯性力所引起的导向和联通作用,把地球的热力、重力、物质间联系力、西向引潮力及其它有关天文因素等多种力源,在地球层圈滑脱效应和应力-时间效应的条件下,联合成统一的动力系统,构成全球构造格局形成的驱动机制。文中还提出了沿着这一条思路开展研究的方法和设想。  相似文献   

5.
6.
月球的构造演化:嫦娥月图解释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月球研究资料的整理、综合及嫦娥1月图影像的实例解读和解释,本文介绍并总结了月球的构造及演化研究的若干概念、研究思路和新的观点。通过纲要性勾画,描绘月球不同类型和阶段构造演化的基本轮廓,重点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月面建造历史和月球演化的历史进行了修正,将月球演化按照其特点三分为冥、古、新月宙/界,并提出建立南海纪/系的主张;以东海Hevelius抛射建造(/东海群)分析为例,主张建立构造一建造综合分析思路;从抛射建造与月面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并阐述了掘积系统的概念、掘积系统内外带之间划分的新标志即蚀积盂及其所组成的捩侵蚀带(TSZ);在月球表面形貌构造区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月盆、月海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综合,提出月球晚期大轰击(LHB)所造成的月盆开掘期间,具有“轰击漂移”现象,并推测月球LHB过程中出现准对跖翻转;通过对古老月陆区所保存的线性构造解读和构造形迹的组合关系分析,尝试性地提出在冥月宙月球岩浆洋(LMO)演化晚期可能存在单板模式的月全球构造。月球构造演化从初始阶段的LMO所驱动的内动力体制转向冲击造成的外动力体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全球洋中脊系统作为研究整体,根据洋中脊的全球分布、运动学特征及其初始形成时与泛大陆的构造几何关系,将全球现今的洋中脊系统划分为内、外支洋中脊。外支洋中脊为探索者洋中脊-太平洋洋隆-东南印度洋中脊-西北印度洋中脊,起源于泛大洋及冈瓦纳大陆内部;内支洋中脊为西南印度洋中脊-大西洋中脊-北冰洋加科尔洋中脊,起源于泛大陆内部。两者之间通过俯冲带、转换断层以及弥散性板块边界实现全球板块构造在运动上的平衡,并保持地球的球形几何形态恒定。外支洋中脊在全球板块构造上造成泛大洋缩减,并持续被太平洋取代,直接推动了环太平洋俯冲带的形成;内支洋中脊造成大西洋盆、印度洋盆中生代以来持续扩张。中生代以来,外支洋中脊和内支洋中脊共同作用引起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新特提斯洋盆关闭,形成特提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扎格罗斯山-喜马拉雅山)碰撞造山带,并通过洋中脊扩张平衡了相关的岩石圈缩短。  相似文献   

8.
帕米尔地区现今大陆深俯冲——地震构造和动力学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NEIC(UsGS)1975~1999年地震记录的基础上,补充中国新疆地震台网1975年以来的16,339个部分重新定位的有效地震记录,根据该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规律、地壳速度结构和地表变形构造等最新研究成果,对兴都库什-帕米尔-中国西部地震活动的三维几何学及其构造联系作出了新的解释,强调沿恰曼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对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地震带的制约。沿帕米尔地震带正在发生大陆深俯冲作用,是恰曼断层左行牵引的结果,深俯冲岩板为上宽下窄向恰曼断层收敛的楔形体,俯冲角度上缓(20~30°)下陡(60~70°),转变深度在80~120公里,部分下地壳物质被深俯冲作用带到200公里以下的深度。帕米尔深俯冲带上盘岩石中的多期反冲构造组合和后退俯冲作用历史,解释了该地区地壳缩短加厚和深部岩石折返的机制。与深俯冲作用相关的双地震剪切带和3个地震群的构造联系,提供了大陆深俯冲作用的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亚洲深部构造图”是《亚州陆海大地构造图》的基础图件之一.“亚洲深部构造图”给出,在不同的壳体中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深部构造处于明显差异的状态,在不同的壳体现处于相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区域,深部构造状态有明显的共性。这反映不同壳体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是地球动力学的结果.在亚洲区域深部,存在两个可能的物质流汇聚带:特提斯带和环太平洋带。存在一些可能的物质流发散中心.其中大陆区的最大发散中心位于中亚。西藏高原由于位于北面的中亚发散中心(向南)和南面的印度洋北部发散中心(向北)的深部物质池蠕动聚合,形成了独特的构造区。由于西藏深部物质流聚合以南北向为主.东亚岛弧带深部物质流聚合以东西向为主,在亚洲东部古陆上形成了东经105°左右的横桓在此洲大陆中部的南北构造带。这些特征,构成了亚洲区域的主要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
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分析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区现今地温场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其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2.69℃/100 m,大地热流平均为5654 mW/m2,地温场特征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与中国东部热盆、西部冷盆相比,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属于一种过渡类型。现今地温场主要受岩石圈厚度、构造特征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华北克拉通南部不同地区热演化过程及其结果不同,开封坳陷、周口坳陷中部局部凹陷带现今地温场代表了该区最高的热演化状态并影响着古生界烃源岩成烃。其他地区现今地温则小于古地温,古地温决定了这些区域古生界烃源岩成烃。  相似文献   

11.
12.
全球构造研究的简要回顾   总被引:10,自引:13,他引:10  
王鸿祯 《地学前缘》1995,2(1):37-42,66
全球构造研究可分为:(1)19世纪后期“固定论”占统治地位阶段;(2)20世纪60年代前“活动论”曲折发展阶段;(3)60年代以来板块学说占统治地位阶段。当代全球构造研究以地球深部构造与物质研究为关键。日本学者提出了“幔柱构造”和新的全球构造体系,其它学者提出了不同形式的“膨胀论”和“脉动论”。全球构造研究应注意思想创新,冲破均变论思想的局限性。建议以突变观点和“阶段论”为依据,使观察、推理和实验三者适当配合,发挥优势,逐步建立自己的地球动力学及其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
全球构造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板块构造”并不直接等价于全球构造。将各板块同一构造力学属性和特征的边界分别连接起来 ,可以建立起环太平洋深俯冲构造系、南半球为主体的洋脊构造系和北半球为主体的陆 /陆浅俯冲构造系 ,它们空间展布的分区 ,揭示了全球表层构造格架具有N/S半球与 0°/ 180°半球双棕胀缩耦合非对称性。这一认识获得全球地热与地幔质量分布非均一性的初步证明。此全球构造格局和运动 ,可作为启发和约束地幔运动和动力学分析的表层边界条件。全球板块内部的次级构造 ,在大陆型板内有两种 ,一是以盆、山、原 (高、低 )作为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它们的演化耦合关系 ;二是以次板块、地块、块体之类的概念作为次级、再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块体以及多块体之间的应力、应变和运动的相互关系。两种研究方式的不同 ,也可能与研究的目的和时间尺度要求不同有关。两者能否融合 ,应不应该融合 ,需深入思考。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是建立地球大系统科学。流体地球部分与固体地球部分以往因研究的时间尺度很难匹配而分立。但地球一系列“微动态”行为 ,如地震、火山、洋脊涌流等 ,其时间尺度和多级的动态韵律与地球流体的动态韵律是可以比较的。固体地球微动态行为对地下流体的运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用板块构造学说,剖析康滇地轴中段前震旦纪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硫化矿床成矿作用等特征,并探索它们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供研讨板块构造学说和我国大陆古板块构造参考。  相似文献   

15.
膨润土的工艺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膨润土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非金属矿物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其他各个领域。近年来对膨润土的不民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领域。本文试图对膨润土的工艺特性及其应用途径和现状作一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张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已经编制完成。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邀请近50名有关的学者和专家,在青岛对该图进行了评审。大家一致赞赏编制这一图件的首创精神,认为该图指导思想明确,基础资料扎实,编图方法严谨,图面表达清晰,是目前国内外少有的、水平较高的一张海陆大地构造图。他们建议尽早予以出版,使之对提高我国地质科学研究水平、阐明我国资源能源分布规律和进行区域稳定性分析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 脉动构造(Surge tectonics)是由Meyerhoff等人创立的一个新的地球动力学假说,是一个新的全球构造概念。该假说的雏形是由H.A.meyerhoff和A.A.Meyerhoff于1977年提出的,当时称为软流圈脉动。利用洋中脊扫描雷达图象,证实了洋中  相似文献   

18.
任景兰 《矿产与地质》2002,16(2):109-113
以区域地质资料和物性资料为依据 ,对大兴安岭中段地区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解释 ;探讨区域矿产分布与重磁场的关系 ,以及不同属性矿产的磁异常特点 ,指出该区重磁异常寻找多金属矿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二合屯砂板岩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较丰富的实际资料,叙述了二合屯砂板岩的地质,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特征,以剖面对比资料,微古植物特征及同位素年龄等资料论证了二合屯砂板属新元古代震旦纪。  相似文献   

20.
淮南煤田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士荣 《安徽地质》2008,18(3):221-225
淮南煤田为全隐蔽煤田,松散层厚度大,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通过大量的勘探资料及生产矿井的开采成果,对影响煤层开采的地下水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为新区的建井与开采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