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我院2005-11~2009-07收治的46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46例结脑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症状基本消失,脑脊液化验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无脑疝形成,无死亡病例.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是提高结脑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关键,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特点。方法对我院1996-2005年间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我院共收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3929例,其中病毒性脑(膜)炎2506例(63.8%),脑囊虫病682例(17.4%),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411例(10.4%),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303例(7.7%),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27例(0.7%)。2001-2005年,病毒性脑(膜)炎、结脑、化脑、隐脑的病例数较前5年分别增加了53.5%、21.3%、35.3%、77.3%。脑囊虫病病例数较前5年下降了32.4%。病毒性脑(膜)炎主要集中在7~9月份,结脑主要集中在4~6月份。病毒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结脑、化脑、隐脑的病死率分别为8.1%、6.9%、22.4%、12.9%、33.3%。结论近5年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局部有增加的趋势,应该提高警惕,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仍然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结核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故治疗效果如何将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影响很大。我院自1994年2月~1998抻3月共收治结脑32例,治疗效果良好,现将诊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8例,女14例;年龄15~38岁,平均年龄22岁;突然起病4例,急性起病(≤10天)11例,慢性起病(>10天)17例;有脑外结核9例,其中肺结核7例,颈部淋巴结结核2例;有结核病接触史8例,诊断依据《新编结核病学》[1]中关于结脑的诊断标准。12临床表现发热力例(刃.8%),头痛刀例(…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不典型临床表现的结脑逐渐增多,现将我们治疗的1例以TIA 为首发症状的结脑报告如下。患者,男,48岁。因发作性头晕、双下肢活动不灵、伴尿失禁2个月、意识不清1天,于2005年8月3日入院。2个月前,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晕、双下肢活动不灵,伴尿失禁,时有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持续5-10分钟不等,不伴有发热、抽搐及意识障碍,至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TIA”,经  相似文献   

5.
结核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特别是在农村及城市贫困人口中,结核性脑膜炎有上升的趋势。结核性脑膜炎能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我院自1997年以来,确诊结脑28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长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并发症。方法对1995年至2002年接受伽玛刀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341例脑AVM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γ-刀治疗后出现囊肿2例;顽固脑水肿15例,其中1例直接导致死亡;再出血10例,其中3例直接导致死亡。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并发症较小,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23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积水是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它引起的颅高压,往往使系统的内科治疗难以奏效,我们采用侧脑室控制性引流、注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23例顽固性结脑患者,取得满意效果。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2...  相似文献   

8.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误冶。现将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36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心顺分析,并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随着结核病在亚洲的复燃,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在我国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结脑的治疗和预后引起了广大儿科、内科和神经科医师的广泛关注。现就常见的几个与治疗有关的问题予以讨论。1 尽早治疗结脑的病死率关键取决于开始抗结核治疗的早晚。结脑病人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病死率几乎达100%,且大多在起病后3周内迅速死亡。当今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尽管使预后有很大改善,但结脑仍然是结核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最近欧美报告结脑病死率为15%~30%。Ramachandran[1]发现开始治疗时病期不同其病死率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脊液(CSF)及血清中可溶性Delta-Like-Ligand 1 (DLL1)的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CNS感染性疾病患者110例,其中结脑患者50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患者30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20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10例,另正常对照组30例.ELISA法测定各组受试者入院后CSF、血清中可溶性DLL1的含量,动态观察结脑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SF中DLL1的含量并分析DLL1含量与CSF蛋白、细胞数的相关性. 结果 与病脑组、化脑组、隐脑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脑组患者CSF、血清中DLL1的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脑组、化脑组、隐脑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的14例结脑患者CSF中DLL1含量在第2、4、6周逐渐降低,而治疗加重的4例患者CSF中可溶性DLL1含量第1、2(4)、6周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患者CSF中DLL1的含量与CSF蛋白、细胞数均无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 CNS感染时结脑患者的CSF和血清中可溶性DLL1的含量显著增高,对于结脑的早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5—11~2009—07收治的46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6例结脑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症状基本消失,脑脊液化验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无脑疝形成,无死亡病例。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是提高结脑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关键,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并用生理盐水椎管内冲洗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身用药基础上应用生理盐水椎管内冲洗治疗结核性脑膜炎13例,其中迁延回型10例,复发型3例,本组10例迁延型,2例复发型结脑,平均经9.8次冲洗,均获满意疗效,1例复发型结脑无效,总有效率为9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脑转移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脑转移病人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等资料。结果 9例病灶MRI T2加权表现为低信号,实性结节状,呈不均匀强化,病变边缘强化明显。1例病人MRI 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囊性,囊壁强化。5例病人术前CT检查提示病变呈不同程度的高密度,周围水肿明显。结论根据结直肠癌脑转移所特有的MRI T2加权呈现低信号及CT扫描呈高密度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疾病鉴别,对提高临床诊断结直肠癌脑转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结核性脑膜炎(下称结脑)诊断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误治,常可导致死亡。本文收集和分析本院自2000-01—2003-07间经CT、MRI诊断的33例结脑病人,着重探讨其CT、MRE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收集了4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和30例非结脑患者脑脊液,运用PCR法扩增结核蛋白抗原B上DNA序列419bp片段,用ABC-ELISA检测抗结核蛋白抗体。结脑组PCR阳性率75.7%(31/41),抗结核抗体阳性率63.5%(26/41);对照组PCR全部阳性,抗结核抗体阳性率13.3%。PCR阳性可在发病第2天查到且在治疗6个月时仍可见PCR阳性。随病程延长抗体阳性率上升。运用PCR及ABC-ELISA法早期诊断结脑快速而敏感,两法同时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幕上脑内小血肿(10~40ml)由于其本身生存率较高,一直采用保守治疗。近年来,微侵袭技术的推广应用,高血压幕上脑内小血肿的手术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3月对187例高血压幕上脑内小血肿患者施行钻孔穿刺加置管引流术,与同期保守治疗患者相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运用PCR及ABC—ELISA法早期诊断结论性脑膜炎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4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和30例非结脑患者脑脊液,运用PCR法扩增结核蛋白抗原B上DNA序列419bp片段,用ABC-ELISA检测抗结核蛋白抗体。结脑组PCR阳性率75.7%(31/41),抗结核抗体阳性率63.5%(26/41);对照组PCR全部阳性,抗结核抗阳性率13.3%。PCR阳性可在发病第2天查到且在治疗6个月时仍可见PCR阳性。随病程延长抗全阳性率上升。运用PCR及AB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l sorbance assay,ELISA)检测脑脊液中炎症因子IFN-γ、IL-4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中的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发病2周内结脑组及对照组脑脊液中IFN-γ、IL-4含量及结脑组经抗结核治疗8周后脑脊液IFN-γ、IL-4含量。结果结脑组早期脑脊液IFN-γ、IL-4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经过抗结核治疗8周后47例明显下降,3例无下降者均为重症患者,2例合并脑梗死,1例合并脊髓损害肠梗阻。结论急性期脑脊液中IFN-γ、IL-4含量升高有助于结脑的诊断,其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结脑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不典型病脑、结脑、化脑提供鉴别诊断依据;了解疾病时血屏障的功能状态,更切实地判定病情和估计预后。方法 观察比较病脑、化脑、结脑三组疾病在急性期、恢复期离脊液中Tf、β2-m、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三组病人急性期离脊液中Tf、β2-m含量均高于恢复期,同时,结脑病人双期脑脊液中Tf、β2-m含量均高于化脑和病脑组P〈0.01。病脑与化脑间无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仅结脑中β2-m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少见,传统内科抗凝治疗效果很差。采用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脑静脉窦内接触溶栓治疗,旨在进一步探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2005-06/2007-04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进行诊断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在微导丝引导下行机械碎栓及接触溶栓治疗,并动态观察症状、体征、颅内压力、影像学改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 结果:11例患者中有10例脑静脉窦实现再通,恢复良好,其中8例完全康复,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仅遗留右下肢轻偏瘫;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有效率高达91%(10/11),无一例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 结论: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接触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显著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