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4种栽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向大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栽培模式。改向大垄有效地改善了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使个体生长更有利于收受光照,从而延长下位叶功能期,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增加。改向大垄分蘖成穗率、结实率、穗粒数分别比正常栽培高18.1%、5.1%、9.6。  相似文献   

2.
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以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强化栽培能明显增加从分蘖至成熟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系干重,降低齐穗后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生育后期根系的生理活性及磷含量,特别是在籽粒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SRI栽培的根系伤流强度明显高于接常规栽培。因此,强化栽培可以延缓后期根系及叶片衰老,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运用叶龄诊断技术,研究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植株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叶龄进程前期与秧苗素质呈正相关,后期与气象条件呈正相关,而与栽培模式关系不大。而栽培模式与分蘖进程、成穗质量、产量性状关系极大。在本试验区内,几种栽培模式各具特点,但钵育摆栽秧苗素质好,水稻产量最高,比常规栽培提高12.6%。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相关性,更好地预测和评价大豆产量并筛选高产高光效大豆品种,以4个生育期差异较小、产量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临豆9号、潍豆9号、菏豆12号和齐黄34为材料,测定不同品种在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4个主要生育期的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期至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10∶00;高产品种齐黄34在鼓粒期和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其它品种;产量在结荚期和鼓粒期与Pn日均值、ΦPSⅡ日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Ci日均值呈显著负相关;鼓粒期和成熟期,Gs日均值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结荚期至成熟期,Pn、Gs、Ci、ΦPSⅡ日均值是高产、高光效品种鉴定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运用叶龄诊断技术,研究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植株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叶龄进程前期与秧苗素质呈正相关,后期与气象条件呈正相关,而与栽培模式关系不大。而栽培模式与分蘖进程、成穗质量、产量性状关系极大。在本试验区内,几种栽培模式各具特点,但钵育摆栽秧苗素质好,水稻产量最高,比常规栽培提高12.6%。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双季杂交稻多种栽培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起垄栽培模式与覆膜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具有较大的产量优势;而抛秧栽培模式较常规栽培模式株高、穗长下降,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小黑麦产量形成的光合特性,以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不同类型小黑麦主要生育阶段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生育后期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幅度大,非光化学系数高,光能消耗大,籽粒产量形成受到限制;饲用型品种东农5303扬花前光合能力较强,生物产量潜力高,花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增加量大,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迅速下降,叶片衰老快;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净光合速率高,开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降幅小,叶片衰老慢,光化学淬灭系数高,PSⅡ电子传递活性大,成熟期最大荧光产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大及籽粒产量潜力高。说明不同类型小黑麦光合特性不同,花后较强的光合能力是籽粒产量高的基础;对于粮饲兼用型小黑麦来说,较小的热耗散释放比例及较高的花后光合能力是其以大穗实现较高籽粒产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设林下附生、林下悬挂、林下床栽、大棚床栽4种栽培模式,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的光合能力和品质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下栽培的铁皮石斛实际量子产量(Effective Quantum Yield of Photochemical Electron,Y(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lative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Rate,r ETR)、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q P)、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半饱和光强(Ik)等光合能力指标均显著高于大棚床栽(p0.05),而大棚床栽的Y(NO)极显著高于3种林下栽培(p0.01)。说明林下铁皮石斛的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均高于大棚床栽植株,且光保护能力更强。采收时,虽大棚床栽铁皮石斛的单株净重和茎长均极显著高于林下附生(p0.01),长势良好,但多糖含量低,品质不及林下附生栽培植株。这说明栽培模式显著影响铁皮石斛光合产物的分配且对其品质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早熟菜用马铃薯栽培模式与产量产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出既高产、商品薯率又高的早熟鲜食菜用马铃薯的适宜栽培模式,特在甘谷县渭河川道高水肥、高产栽培区设置栽培模式与产量产值的关系试验。在株距均为0.3 m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垄距的单垄单行种植(0.7、0.6、0.5 m)与常规单垄(垄距0.93 m)双行种植对早熟鲜食菜用马铃薯的经济性状和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垄单行栽培,可减少种薯用量,节约成本,商品薯率、单位面积产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垄距0.7 m模式增值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的粳稻产量构成及其穗部特征,以12个水稻品种(A1~A1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组成及其成穗率、穗部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平均值以A6最高,膜下滴灌水稻主要依靠主茎和一级分蘖成穗,且主茎和一级分蘖的贡献率占97%以上,群体数量的上升较平稳,成穗率中等;膜下滴灌水稻可以依靠二次枝梗数来增加穗粒数,二次枝梗对穗粒数的贡献率在57%以上.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应选用着粒密度较大、紧实的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1.
滴灌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冬小麦滴灌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品种青麦7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灌水定额(1 800m3.hm-2)相同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滴灌模式(T3:一管三行、T4:一管四行、T5:一管五行、T6:一管六行)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灌溉处理(CK)相比,滴灌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显著升高,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不同滴灌模式间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也存在差异,灌浆前期Pn、Gs、Tr表现为T5>T4>T6>T3,灌浆后期表现为T5>T4>T3>T6。不同处理间产量表现为T5>T4>T6>T3>CK,且差异显著,其中T5比CK增产61.1%。在4个滴灌处理中,T5处理经济收益最高。说明一管五行滴灌模式最有利于冬小麦花后光合作用及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免耕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在前3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06-2007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和免耕直播4种耕作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与翻耕稻氮素的吸收量相似,而磷素和钾素吸收量分别比翻耕稻高11.52%和10.44%;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量分别比翻耕稻高13.52%和0.67%,但钾素的吸收量比翻耕稻低12.36%。无论在移栽或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与翻耕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无论在翻耕或在免耕条件下.直播稻产量略高于移栽稻,2006年和2007年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栽培方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和浏阳市永安镇以超级稻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的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栽培方式对超级稻有效穗数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以免耕摆栽的有效穗最多,早稻为280.14万~308.49万/hm^2。晚稻为378.31万~416.53万/hm^2;(2)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三定”栽培前期干物质积累较慢,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多和转运效率高.其中早稻提高12.51%,晚稻提高10.20%~18.07%;(3)栽培方式对超级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各处理以“三定”栽培产量最高,早稻为6.94~7.21t/hm^2,晚稻为9.23~9.86t/hm^2,其高产的原因与每穗总粒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闫长俊 《北方水稻》2010,40(2):77-80
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水稻品种潜力的充分发挥、不同的水稻栽培制度和方式、现代稻米产业化等都需要精确定量栽培。邳州市2008年~2009年,通过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的示范与研究,实现水稻增产超过25%,并介绍了选择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稀植、采取精确施肥、科学水浆管理、病虫草无害化防治、实行秸秆还田与清洁栽培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刘健 《北方水稻》2009,39(4):38-39
北方水稻是短日照喜温作物,适当地改善水稻栽培方式,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可有效提高水稻的经济产量,通过设计不同密度下斜插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旨在寻求高光效栽培的潜能和最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6.
冷浸田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表现和高产栽培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燕  黄敏  蒋鹏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10,24(3):140-144
2009年在宁乡县、桃源县、永兴县3地冷浸田条件下进行了品种筛选和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在3个地点产量表现基本一致,早稻以陆两优996和陵两优211表现较好,平均产量分别达到5.68 t/hm2和5.28 t/hm2,晚稻以钱优1号、天优华占和丰源优299表现较好,产量分别达到5.08,4.94和4.81 t/hm2;(2)不同栽培方式产量表现地点间不一致。桃源点早稻和晚稻以翻耕移栽和免耕抛栽产量较高,永兴点早稻免耕抛栽产量最高,晚稻以垄厢移栽产量最高,宁乡点早稻和晚稻都以翻耕移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4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对长期不同土壤培肥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于砂姜黑土的最佳土壤培肥模式,基于小麦光合、产量和收获指数,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施氮量525 kg·hm-2)、单施有机肥(M,折合的施氮量也为525 kg·hm-2)、等氮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有机肥和化肥中施氮量相同,总氮量为525 kg·hm-2)和高氮有机无机肥配施(HMNPK,有机肥和化肥中施氮量相同,总氮量为840 kg·hm-2)五种方式长期培肥后不施肥条件下土壤的养分后续供应能力差异。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MNPK和HMNPK处理间小麦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M和NPK处理,M处理的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略高于NPK处理,CK的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MNPK和HMNPK处理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mΦPSⅡFv/Fm、ETR、qP优于M和NPK处理,M处理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各参数总体表现优于NPK处理。M处理的穗粒数、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比NP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0.0%、10.6%和7.6%,MNPK和HMNPK处理间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皆高于NPK和M处理,其中MNPK和HMNPK处理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比NPK处理显著增加26.3%、15.9%和20.6%、14.0%,CK的穗数、穗粒数、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HMNPK和MNPK处理间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但二者高于NPK和M处理,M处理收获指数比NPK处理增加了3.0%。小麦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与每盆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皆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由此得出,在培肥土壤基础肥力和养分后续供应能力方面,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优于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优于单施化肥,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下增加施氮量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江苏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明确提高产量的调控途径,以小麦品种扬麦25为材料,分别在江苏省扬州市和兴化市两地种植,设置高密无氮(Y0,基本苗300×104株·hm-2,不施氮)、高密高氮(Y1,300×104株·hm-2,施氮300 kg·hm-2)、低密中高氮(Y2,150×104株·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改变插秧方向来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可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本试验将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寻找高光效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高光效栽培的措施,本次试验中,行向南偏西23.5°插秧行向增加了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实际产量587.4 kg/667 m2,增产12.6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