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轻中度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心脏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后判断为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0例,行IVUS检查。比较CAG与IVUS测得的病变血管最窄处血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及斑块长度;比较CAG与IVUS对相同病灶不同狭窄率的诊断结果;比较IVUS与CAG对斑块长度及性状的检测结果。结果 CAG测得的病变最窄处血管腔直径大于IVUS、直径狭窄率低于IVUS、斑块长度短于IV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VUS对狭窄率>60%的病灶的诊断率高于CAG(P<0.05)。 IVUS所发现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CAG(P<0.05)。结论 CAG低估血管内病变情况,IVUS可作为CAG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与心外膜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血管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及血管平均直径相关性。方法:36支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显示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40%-70%)的冠状动脉,IVUS(intravenous ultrasound)测定血管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及血管平均直径,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Myocardial 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myo),并比较其相关性。结果:FFRmyo(0.85±0.07)与最小管腔面积(3.82±1.36mm2)呈正相关(r=0.62P<0.01),与最小管腔直径(1.99±0.36mm)呈正相关(r=0.55P<0.01),与面积狭窄率(68.20%±10.90%)呈负相关(r=-0.56P<0.01),与血管平均直径(4.06±0.49mm)无明显相关性(r=-0.16P>0.05)。结论:IVUS测定的最小血管面积能较准确地反映中度狭窄病变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与定量冠脉造影(QCA)两种方法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导管室同时行冠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共74例,分别检测病变血管的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直径狭窄率等指标,并通过检测结果对于两种技术进行比较。结果 QCA与IVUS测量的病变血管最窄处血管腔直径相比[(1.77±0.63)mm vs(1.78±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CA与IVUS测量的病变血管最窄处面积狭窄率[(0.66±0.14)%vs(0.73±0.09)%]、管腔直径狭窄率[(0.45±0.12)%vs(0.53±0.08)%]及血管参考直径[(3.30±1.04)mm vs(3.88±0.6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可以较QCA提供更精确的病变血管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基层医院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50例患者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面积狭窄率是否>50%分为介入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斑块的性状及IVUS有效管腔面积,并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结果介入治疗组28例,对照组22例,介入治疗组斑块性状以纤维性斑块及脂质性斑块为主,介入治疗中无明显的并发症,随访1年,介入治疗组再发心绞痛3例,对照组发生心绞痛4例,心梗2例,猝死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对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及指导介入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对IVUS面积狭窄率≥50%的病变进行介入干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OCT和IVUS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光干涉性断层显像(OCT)在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冠心病患者,在常规冠脉造影后,对病变血管先后行血管内超声(IVUS)和OCT检查,分别测量参考血管和病变血管最狭窄处外弹力膜面积(EMA)、最狭窄处血管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纤维帽厚度(CD),计算偏心指数(EI)和重构指数(RI),观察斑块类型及斑块夹层和血栓,并比较两者测量指标及对斑块性状判断的差异。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IVUS和OCT检查,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与OCT相比,IVUS高估斑块面积,低估管腔截面积,两者同一部位测得的PA和LA分别是(5.464±0.805)mm2和(4.916±0.952)mm2以及(3.646±0.857)mm2和(4.240±0.97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VUS高估纤维帽厚度,两者同一部位测得的CD分别是(0.206±0.090)mm和(0.146±0.081)mm,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发现斑块夹层和血栓有更敏感的趋势。结论:OCT有很高的图像分辨率,在对斑块性状判断上优于IVUS,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18例冠脉造影狭窄程度(40~60)%的21处临界病变患者,同时应用血管内超声仪检查,对病变的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及病变性状进行比较。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冠脉病变分为钙化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结果:冠脉造影示病变直径狭窄率及面积狭窄率分别为(38.50±9.40)%,(57.30±11.60)%;明显低于血管内超声结果(47.00±7.20)%,(70.00±8.80)%。超声检查21处病变中,钙化斑块5处,硬斑块11处,软斑块5处。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进一步明确冠脉造影临界病变的程度、性质,对冠心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临界病变患者99例,应用IVUS检测108处病变血管外弹力膜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截面积(MLA)、面积狭窄百分比(%AS)、参照管腔直径(RLD)、血管直径(VD)、最小管腔直径(MLD)、直径狭窄百分比(%DS)。依据IVUS检测结果分成介入组和非介入组。介入组41例43处病变、非介入组58例65处病变。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MLD、%DS和%AS均低于IVUS的检测值(P〈0.05)。介入组平均面积狭窄率为75.3%,符合介入指征,与非介入组的42.6%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支架前后除EEM—CSA,VD无明显变化,MLA、%AS、MLD及%DS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对临界病变斑块性质、诊断及治疗决策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俊峡  赵玉英  李树仁  张莉  丁超  齐晓勇 《河北医药》2009,31(19):2537-2538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54例患者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面积狭窄率≥50%分为介入干预组及对照组。观察斑块的性状及IVUS面积狭窄率,并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结果介入干预组32例,对照组22例,介入干预组斑块性状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为主,介入治疗中无明显的并发症,随访1年,介入治疗组再发心绞痛3例,对照组发生心绞痛4例,心梗2例,猝死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对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及指导介入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对IVUS面积狭窄率≥50%的病变进行介入干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差异方法 对44例冠心病患者的58处冠脉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 对58处冠脉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和CAG检测.58处血管CAG检测显示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而IVUS检测显示34处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治疗.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IVUS和CAG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CAG检查无明显狭窄者,若患者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需进一步行IVUS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及时采取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心病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对比,评价血管内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冠心病患者的60处冠脉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对60处冠脉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和CAG检测。60处血管CAG检测显示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而IVUS检测显示34处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治疗;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IVUS和CAG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AG检查无明显狭窄者,若患者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需进一步行IVUS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及时采取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对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评价作用.方法 82例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均于术前检测hs-CRP,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 ~ 70%,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明确最小管腔面积( MLA)≤4 mm2(非左主干)或≤6 mm2(左主干)后行支架植入,将患者分为hs-CRP升高组(≥3 mg/L)和hs-CRP正常组(<3 mg/L),比较两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hs-CRP升高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hs-CRP正常组(P <0.01);hs-CRP升高组再狭窄发生率高于hs-CRP正常组(P<0.01).结论 hs-CRP能预测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hs-CRP升高的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术后应强化抗血小板、抗炎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随访并观察冠脉介入术(PCI)后ISR组与非ISR组患者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ISR的可行性。方法对133例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IVUS检查随访,造影证实ISR组17例,共22个病变;非ISR组103例,共138个病变;测量并比较两组外弹力膜横截面面积(EEM)、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MLA)及内膜增生面积;术前及随访时均检测血清P-Selectin、Hs-CRP水平。结果与非ISR组比较,ISR组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内膜增生面积及更少的最小管腔面积。其中斑块面积、内膜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ISR组经皮冠脉介入术前后P-Selectin、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术后P-Selectin、Hs-CRP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Selectin、Hs-CRP水平较术前升高,监测Hs-CRP及P-选择素水平对PCI术后ISR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丁寻实  汪汉  蔡琳 《北方药学》2013,(12):60-62
目的: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冠脉事件非常重要。目前使用先进的虚拟组织学冠状动脉内超声来研究冠状动脉斑块组分,并研究冠心病临床表现与非罪犯血管节段的斑块组分的临床联系。方法:对91例患者实施了虚拟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检查的血管是狭窄小于50%的非罪犯病变的血管节段,其中,4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43例稳定心绞痛患者。结果: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组较稳定心绞痛患者组有着较高的钙化成分(7.86%±1.0%vs 4.9%±0.9%,P=0.03)和较高的坏死核心成分(13.6%±1.1%vs 8.4%±1.1%,P=0.001)。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组较稳定心绞痛患者组有着较高的薄帽纤维粥瘤(VH-TCFA)检出率(63.5%versus 34.8%,P=0.007)。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检出薄帽纤维粥瘤(VH-TCFA)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未检出薄帽纤维粥瘤(VH-TCFA)的患者(7.96±2.56mg/l vs 1.65±0.35mg/l,P=0.005)。结论:在非罪犯病变的冠状动脉节段,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组有着较高的薄帽纤维粥瘤(VH-TCFA)的发生率。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检出薄帽纤维粥瘤(VH-TCFA)往往伴随有较高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血管内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血管内超声(IVUS)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再对犯罪血管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部位的斑块特性、血栓形成、重构(正性、负性)面积. 结果 UA患者病变血管面积、斑块面积及血管重构指数明显大于SA患者(P<0.05),软斑块、正性重构更多见于UA患者(P<0.05). 结论 UA患者和S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和结构存在显著差异,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软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正性重构更常见.  相似文献   

15.
超声多普勒Tei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Tei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初步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00例,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采集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出Tei指数,比较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和Tei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中有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Tei指数有上升趋势(0.39±0.03~0.48±0.06),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Tei指数(0.48±0.06)较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0.42±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1,P〈0.05),但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0.42±0.05)与冠状动脉无狭窄组(0.39±0.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21,P〉0.05);Gemini积分41~80分、≥81分组与1—40分组的Te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8、3.31,均P〈0.05)。结论检测Tei指数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支架植入后对第一对角支的影响,阐明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策略制订中的作用。方法纳入63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支架植入后,根据边支FFR值分为FFR>0.80组(48例)及FFR≤0.80组(15例)。观察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造影前血液学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肾功能、尿酸等。结果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LAD参考血管直径[(3.30&#177;0.17)、(3.34&#177;0.27)mm,P=0.882]、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直径狭窄百分比[(0.89&#177;0.10)%、(0.88&#177;0.12)%,P=0.934]、病变长度[(20.50&#177;6.40)、(22.70&#177;8.90)mm,P=0.765]、FFR均值(0.65&#177;0.11、0.63&#177;0.15,P=0.837),LAD PCI后对角支参考血管直径[(2.62&#177;0.17)、(2.63&#177;0.19)mm,P=0.794]、QCA病变直径狭窄百分比[(0.47&#177;0.24)%、(0.58&#177;0.20)%,P=0.109]、最小管腔直径[(1.39&#177;0.62)、(1.12&#177;0.55)mm,P=0.1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D PCI后对角支FFR均值(0.91&#177;0.05、0.69&#177;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降支支架植入后,在对角支FFR>0.80组,有16.7%(8/48)患者QCA直径狭窄大于或等于70.0%为假阳性;在对角支FFR≤0.80组,有66.7%(10/15)患者QCA直径狭窄小于70.0%为假阴性。结论 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分叉病变处理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钢丝球囊锚定技术在严重弯曲伴钙化的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6例经冠脉造影明确为严重弯曲伴钙化病变,在强支撑指引导管、病变部位充分球囊预扩张和双钢丝等技术基础上运用分支锚定技术行支架植入失败的患者,采用钢丝球囊锚定技术,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7例采用钢丝球囊锚定技术成功植入支架,手术成功率达83.93%,其中2例术中发生慢血流现象,予以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和地尔硫后恢复血流;另外9例因钙化严重,经血管内超声确认系360度内膜下严重钙化,改行冠脉内旋磨术后成功植入支架。结论钢丝球囊锚定技术处理严重弯曲钙化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