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东阳市2010—2016年麻疹流行特征,为控制麻疹流行和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专报系统收集2010—2016年东阳市报告的所有麻疹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疹疫情及麻疹病例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发病经过、主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结果 2010—2016年东阳市共报告麻疹1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5/10万,各年发病率依次为3.17/10万、0.00/10万、0.00/10万、7.34/10万、2.64/10万、1.67/10万和0.24/10万,以散发为主。各乡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吴宁街道、白云街道、南市街道、横店镇和江北街道病例数居前五位。本地户籍94例(75.20%),外地户籍31例(24.80%)。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44.80%)和散居儿童(39.20%)。存在0~7月龄(23.20%)和15~54岁(56.80%)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份。免疫史不详或空白者占麻疹确诊病例的86.40%。发病前7~21 d曾去医院就诊者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5.20%。结论应持续开展麻疹疫情监测,针对农民、散居儿童、外地户籍者、免疫空白者等高危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5—2017年镇江市麻疹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05—2017年镇江市麻疹病例监测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7年镇江市报告麻疹年均发病率2.78/10万,年报告发病率为0.03/10万~9.64/10万,年发病率分别于2005年、2015年呈现2个高峰,为9.64/10万、8.93/10万;各年发病高峰均为3—5月;年均发病率句容市最高为5.27/10万;男性年均发病率为2.93/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2.62/10万,不同性别间年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01, P=0.065);各年龄组中病例最多的为0~1岁组,占总病例数的26.36%,其次为30~34岁组占10.96%,25~29岁组和35~39岁组均为9.69%;累计报告病例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为散居儿童(32.70%)、农民(22.74%)、学生(12.59%)。结论 镇江市麻疹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为农民和学生,上述人群为镇江市麻疹免疫规划防控策略重点目标人群。除了进一步加强适龄儿童基础免疫,继续开展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外,要探讨、研究适当的措施为20岁以上人群提供麻疹疫苗接种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群中的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常熟市麻疹发病特征。方法对常熟市2006—2015年麻疹个案调查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常熟市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529例,年均发病率为2.82/10万,无死亡病例。2015年发生暴发疫情1起,涉及病例9例。3-6月为高发季节(392例,占74.10%);高发年龄为<8月龄散居儿童及>15岁成人;男女性别无差异;2006—2010年病例以散居儿童最多,2011—2015年以工人最多;辖区10个乡镇均有麻疹病例报告,虞山镇、辛庄镇、梅李镇发病例数居前3位;有免疫史者占0.76%,无免疫史者占67.11%,免疫史不详者占32.13%。结论持续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人群调查,切实做到消除免疫空白,及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控防治是控制麻疹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强化免疫活动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变化。方法 对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前后的2005—2019年麻疹病例个案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通市2005—2019年麻疹年均发病率为2.30/10万,强化免疫后2010—2019年麻疹发病率为1.09/10万,较强化免疫前2005—2009年的4.76/10万,下降了77.00%。与强化免疫前相比,强化免疫后≥25岁年龄组发病数下降但占比增加明显(由49.47%上升为68.84%),麻疹流行的发病时间高峰后移,持续时间缩短;8月龄~14岁麻疹病例强化免疫前以1剂次免疫史为主(占45.16%),强化免疫后以无免疫史为主(占50.00%)。结论 MCV强化免疫效果显著,但人群中仍然存在免疫空白。保持高水平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开展应急免疫、逐步消除免疫空白是今后一段时期麻疹的主要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安市2008-2010年的麻疹疫情,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8-2010年广安市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共报告麻疹40例,3年平均发病率0.29/10万;男∶女=2.08∶1;病例主要分布于0~14岁儿童,占85.00%;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47.50%,其次是幼托儿童和学生,分别占病例总数的27.5%、12.5%。免疫空白32人,占80.0%。结论广安市儿童为麻疹的高发人群,应加强麻疹疫情监测,提高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东莞市长安镇2004-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评价消除麻疹措施实施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果长安镇2004-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771例,2004年发病率最高,为39.59/10万,2010年最低,为0.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8月份,占总病例数的80.54%;以8月~6岁组发病数最多,占48.12%,其次为15~30岁组病例,占31.13%;散居儿童发病最常见,占56.55%,其次为工人、民工,占29.44%;流动人口发病所占比重高达97.92%;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43.24%和37.84%。结论流动人口是长安镇麻疹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消除麻疹的关键在于提高易感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1—2013年桂林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收集桂林市2001—2013年的麻疹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病例流行特征、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3年桂林市共报告麻疹512例,年均发病率0.92/10万,其中2006年发病率3.87/10万。每年的3—7月为发病高峰期。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病例以小年龄组及15岁以上人群为主,8月龄以下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22.07%。麻疹病例中流动人口占37.30%,其中8月龄以下和15岁以下流动人口发病占相应人群的比例分别为40.71%和43.00%。结论桂林市仍存在麻疹疫苗免疫空白,应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重点强化流动人口的麻疹接种,对8月龄以下及大年龄组人群应考虑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北京市丰台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疫情特征变化,评价强化免疫效果,为实现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供对策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流行病学分析2010年强化免疫前后麻疹发病的三间分布特征。结果 2008—2010年共报告麻疹确珍病例1 086例,强化免疫后丰台区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2008—2010年平均发病率为21.5/10万,2011年下降至0.6/10万;病例在城乡散在分布,多为流动人口,主要由1岁以内儿童病例(30.1%)和15岁以上成人病例(55.5%)组成。结论丰台区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效果非常显著,麻疹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重大变化,需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措施巩固强化免疫成果,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相似文献   

9.
张亚  马慧 《中国校医》2010,24(12):893-894,896
目的通过对邳州市2005—2009年控制与消除麻疹工作进展的分析,找出控制与消除麻疹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防控工作重点,提出现阶段防控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对邳州市麻疹疫情及监测工作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邳州市麻疹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008年增速加快,2009年达20年来最高峰,发病率为20.24/10万。2—5月为麻疹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例1.41∶1。麻疹发病年龄<1岁的占47.5%,≥20岁的占12.9%。结论继续保持和巩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加大强化免疫力度,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加强疫情监测力度和敏感性;加强全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成功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郴州市2005-2017年麻疹发病的流行情况,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郴州市2005-2017年来发生的麻疹病例的时间、人群,免疫情况等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结果 郴州市2005-2017年报告麻疹病例3 232例,死亡2例。郴州市麻疹发病呈周期性流行,流行周期为3~4年, 2006年,2009年,2013年,2017年的麻疹发病的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23.17/10万、13.27/10万、9.87/10万、1.06/10万;麻疹高发季节为4-7月份;散居儿童发病2 089例,占病例总数的64.10%;≤6岁儿童发病2 656例,占病例总数的82.20%; 955名≥8月龄麻疹病例中,无麻疹类疫苗免疫史者308例,占32.25%;免疫史不详者353例,占36.96%。 结论 郴州市麻疹疫情呈现下降趋势,加强对麻疹疫情监测,做好适龄儿童的麻疹类疫苗接种率,及时对麻疹疫情做好处置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洛阳市15岁以上人群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07年洛阳市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15岁以上人群麻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07年共发生15岁以上人群麻疹病例271例,发病率波动于0.24/10万~1.01/10万,7年平均发病率为0.74/10万.不同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8月份为发病高峰.外来流动人口108例,占病例总数39.85%,其中年龄在15~30岁199例,占病例总数74.43%.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占21.77%;无免疫史占20.66%;免疫史不详占78.23%.结论 免疫空白是导致15岁以上人群麻疹流行的因素,及时采取应急强化免疫措施,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是控制消除麻疹的重要举措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全区麻疹年均发病率为10.67/10万,以2006年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又有所下降。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组和>30岁组,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9%和21.85%,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现象。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全部病例中无麻疹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总病例数的84.11%。以3~5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5.15%。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聚集的乡镇。结论:麻疹免疫空白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仍是当前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04-2010年上海市长宁区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麻疹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上海市长宁区麻疹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对2004-2010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上海市长宁区共报告麻疹病例230例,年均发病率为4.38/10万,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11.38/10万.全年均有发病,以4、5月份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5.65%;外来人口较多的新泾镇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最小4月龄,最大75岁,幼托及散居儿童和20岁及以上成年人为高发人群.结论 建议加强对人口流动性大的街道(镇)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适时开展成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获嘉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疫苗(MV)应急免疫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效果,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获嘉县2005年-2007年疫情网络直报和麻疹监测系统麻疹发病资料及2007年MV应急免疫接种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50例,2005年-2007年各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4.53/10万、4.74/10万和27.93/10万。疫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2007年3月-4月份出现麻疹暴发流行。暴发疫情病例占总病例的49.33%,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麻疹发病以散居儿童、小学生、托幼儿童发病为主,〈10岁病例占总病例的74.67%;另外,〈8月龄和〉20岁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的14%和16.67%。8月龄-14岁儿童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祥占63.64%。实施MV应急免疫报告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接种率分别为96.38%、98.10%,应急免疫后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无MV免疫史致使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造成麻疹疫情回升和暴发流行的根本原因。保持高质量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MV复种,同时在3年-4年后开展MV后续免疫,以及敏感的麻疹监测系统是加速控制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州2005~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和分析黔东南州实施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后两年来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 [方法]综合分析强化免疫后2年的麻疹监测系统的疫情资料. [结果]麻疹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35.11/10万,降至2005年2.89/10万、2006年2.81/10万,2005确诊发病率为0.62/10万,2006年确诊发病率为0.36/10万.2005-2006年每月报告疑似病例最多17例、最少为0例,且46.83%的疑似病例为风疹.目前55%的麻疹发生在8月龄~4岁,27.90%的麻疹发生在10岁以上大年龄人群,30.23%免疫史不详,20.93%无免疫史,无聚集性病例发生,学生和托幼儿童发病占42.86%、散居儿童发病占52.38%,其他发病占4.76%. [结论]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性分布,发病高峰仍为冬春季节,只有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服务质量、提高接种率,强化免疫或强化查漏补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继续开展下去,才能保证逐步降低麻疹发病率,直至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无锡市崇安区麻疹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崇安区麻疹共报告122例,年均发病率为7.52/10万,其中流动人口占发病总数的77.05%。主要发病人群是6周岁以下婴幼儿和20~40岁的青壮年,各占病例总数的19.7%;3-4月为发病高峰期,占46.7%,7-11月为发病低峰期,仅占7.4%。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29.51%,免疫史不详者占55.74%。结论流动人口是该区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应提高流动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平市麻疹发病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379例,年均发病率1.92/10万,发病率从2005年的3.16/10万下降到2011年的0.38/10万,城镇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以散发和局部流行为主;4、5月份发病数最多。全市10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但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城区及乡镇,5岁(31.4%)及≥20岁(40.4%)为高发人群,男女发病之比1.1∶1。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和疫苗常规免疫,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制度。  相似文献   

18.
李凤英  张荣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24-5425
目的 分析咸阳市2005~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为今后预防和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咸阳市2005~2010年麻疹疫情报告和麻疹监测系统个案资料,采用均数、率、构成比等指标分析描述麻疹流行规律.结果 咸阳市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 313例,年均发病率为4.39/10万.病例主要集中于3~5岁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为4.54岁;3~7月为麻疹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75.48%.患者以本地病例为主(78.22%),83.46%的麻疹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 咸阳市麻疹发病与免疫接种效果有直接关系,麻疹病例主要集中于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应提高儿童的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有效接种率,并积极开展成年人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消除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估政府启动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对控制麻疹疫情的效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法定传染病大疫情报告系统收集麻疹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海珠区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的效能.结果 海珠区2005-2011年麻疹发病1 368例,4-8月为高发季节;病例以外来人口为主,占总病例数82.60%;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总病例数88.30%;2005-2007年发病率逐年上升,2007年升至顶峰(发病率高达48.26/10万).区政府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后,2007-2011年发病率逐年下降,2011年发病率迅速降至0.20/10万,且≥15岁成人组和<8月龄组人群逐渐成为麻疹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人群免疫空白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因素.政府近年采取的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取得显著效果.为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应继续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重点强化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推进成人MV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和开展预防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1970-2005年资兴市麻疹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70-2005年资兴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1970-2005年资兴市累计报告麻疹病例8 365例,报告发病率为0.00/10万~693.70/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2.09/10万;1987年实行冷链运转后,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1990年后高发月份从原来的4月推迟到5、6月;1991-2005年15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8.66%.2000-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65例麻疹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7.69%,免疫史不详者占69.23%,无免疫史者占23.08%.结论 当前资兴市麻疹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保证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高覆盖率,建立和健全麻疹监测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