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将空间细分的方法运用于耻骨肌孔后方腹膜外间隙手术空间建立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以来开展536例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利用TEP电视腹腔镜的视觉效果以及CO2气压制造空间的作用在腹膜外间隙建立手术空间并将手术空间分成4部分,分别为第1、2、3、4空间。在"四空间"技术成熟之后将其应用于415例其它耻骨肌孔后方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如TAPP、IPOM、Kugel、开放TEP以及改良TAPP等手术。结果 "四空间"技术可使TEP手术操作连贯、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并发症和疝复发减少。另外的收获是:"四空间"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其它耻骨肌孔后方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使这些手术更加易于理解和进行。结论腹膜外间隙空间的建立与细分的方法可以:①缩短TEP手术的学习曲线;②加深对复杂的耻骨肌孔及其后方解剖结构的学习和理解;③促进TAPP、IPOM、Kugel、开放TEP以及改良TAPP等手术的开展;④有助于对疝复发部位和原因的研究;⑤帮助疝补片的材料和形态的改进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和疝修补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行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共240例次(211例病人),进行术中的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腹股沟区存在两层腹横筋膜,腹膜前间隙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补片即置于腹膜前间隙并覆盖肌耻骨孔。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43min,并发症率7.3%(24/330),复发率0.91%(3/330),平均住院时间1.7d。TEP平均手术时间57min,并发症发生率6.7%(16/240),无复发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d。结论:从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学特点来看在肌耻骨孔后方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修补符合压力学原理,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重新认识腹横筋膜的解剖特点,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合理性。方法对术中腹横筋膜以及腹膜前间隙的解剖观察,回顾性分析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10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耻骨肌孔由腹横筋膜的前层覆盖,腹横筋膜由两层构成,腹壁下血管位于两层之间。3种方法放置的补片在不同的腹膜前间隙覆盖耻骨肌孔。103例均成功,无切口感染、髂腹股沟神经痛病例。术后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从解剖学特点看,覆盖耻骨肌孔的腹膜前疝修补具有合理性。前后入路腹膜前疝修补补片放置的间隙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  方法    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男10例,女2例。  结果    腹膜后间隙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等紧贴盆壁与壁腹膜间有腹膜外脂肪相隔;肠系膜下动脉、睾丸(卵巢)动静脉与壁腹膜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连接,易随壁腹膜掀起,输尿管上部与壁腹膜有连接,下部连接松弛;在L4椎体平面肠系膜下动脉可前移19.3 mm,睾丸(卵巢)动静脉可前移26.4 mm(右)和28.0 mm(左);输尿管可前移37.0 mm(左)和41.0 mm(右)。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术中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控制出血,抢救休克,修复或结扎损伤血管,复位固定骨折。11例成功,1例死亡;无血管、神经再损伤发生。  结论    经髂腹股沟腹膜后间隙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盆腔大血管,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可快速控制出血,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是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提供手术解剖依据。 方法 对我院3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时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及术后回顾分析手术视频,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LIHR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 结果 腹膜前间隙由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组成,其间有间隔分开。腹横筋膜由深浅两层结构组成,腹膜与腹横筋膜的深层之间为无血管区域。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增厚形成髂耻束,参与构成股管的内侧壁及腹股沟管的下壁,生殖股神经股支及股外侧皮神经在髂耻束下方通过。 结论 熟悉腹膜前间隙肌耻骨孔区域解剖标志点,是LIHR手术的前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髋前外侧肌间隙手术入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2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模拟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  结果    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间隙髂嵴附着处距髂前上棘距离(5.13±0.52)cm(4.25~6.30 cm),在该间隙内常见臀上神经最下支以及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穿过,臀上神经最下支穿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间隙处至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距离为(8.15±0.67)cm(7.13~9.56 cm);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走行至该间隙处距离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距离为(5.57±0.39)cm(5.05~6.62 cm)。  结论    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安全、暴露充分、软组织损伤小等特点,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完全腹膜外网片植入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的可行性.方法 在全麻下免气囊行腹膜前间隙建立与1枚疝钉加3针4-0可吸收线固定网片行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 67例手术成功,1例中转TAPP,单侧手术平均时间62ms(50~95ms),术中平均出血量10ml(5~3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d(4~7d),出现腹壁气肿3例,阴囊血肿1例.67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40例大于12个月,无疝复发及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复发疝58例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月我院58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行腹腔镜TAPP的临床资料,其中原位复发疝12例,再发疝46例。结果57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5±17.5)min,平均住院(4.56±1.6)d。5例术后腹股沟区轻微疼痛不适;6例血清肿,3例自行吸收,3例经多次穿刺抽液后治愈。无切口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8个月,无再次复发。结论腹腔镜TAPP治疗腹股沟复发疝具有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手术效果切实、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弓状线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 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和手术指导。 方法 对60例成人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TEP时解剖显露弓状线,用穿刺针从皮肤垂直刺入测量弓状线的位置和长度、观察其形态和数量。 结果 60例分为经典组(脐下4~5 cm )15例(25.0%),高位组(3 cm)1 例(1.7%),低位组(6~12 cm) 43例 (71.6%)和无弓状线组1例(1.7%)。单个弓状线22例(36.7%),而多条弓状线38 例(63.3%)。直线形弓状线2例(3.3)%,弧形和逐渐变薄消失形各为28例和29例(各占46.7%和48.3%)。 结论 弓状线是腹直肌鞘后层缺如所形成的弓状游离缘,其位置、形态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弓状线变异不仅加大了TEP手术难度,而且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弓状线在TEP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疝修补术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发展中外科技术。本文回顾了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发展史,重点阐述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和全腹膜外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1979年Gcr首先施行腹腔镜疝修补术,腹股沟修补术使用置钉器,1990年Sehultg的塞补法(plug and patch)腹腔镜疝修补术但复发率高,1990年底发展的TAPP亦有腹腔并发症发生,1992年的(TEP)是腹膜前间隙的分离,完全在腹腔外,所以避免了与TAPP手术发生的腹腔并发症。因此TEP更为临床所接受,TAPP,TEP与开放无张力手术方法比较显示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一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方法,可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在双侧性疝气,复发性和复杂的腹股沟疝,其优点更为突出。 在过去的6年里,腹腔镜疝修补方法的成功应用,代替了传统的手术方法,对那些单侧原发性疝修补术的exact作用仍然delineated和开放的没有张力的方法,临床术后疼痛较少,早期可恢复工作和正常活动,但费用较大,较好的经验是反复使用器械,进一步改进技术,以减少费用,任何类型手术方法评价的决定因素在于远期的复发率。然而,目前所报告腹腔镜疝修补术者至今也只有3年,只有经过长期的追踪才能说明腹腔镜疝修补术是否能为腹股沟修补术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影像学方法分析单个半椎体所致的中重度脊柱侧凸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特点设计手术方案并评价初期手术效果。  方法 中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6例,术前行X线、CT检查,分析半椎体位置、生长潜质、类型以及脊柱的侧后凸Cobb角、柔韧度,根据解剖特点选择后路截骨矫形、后路截骨矫形加前路植骨支撑术,评价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8.0 h,平均5.8 h ;术中出血量500~4000 mL,平均1350 mL。术前侧凸(67.8±8.4)°,术后(25.3±6.8)°,矫正率(63.1±6.1) %。术前后凸Cobb角为(73.5±10.7)°,术后(29.1±5.6)°,矫正率(60.1±6.2)%。无脊髓神经损伤、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获得的矫形均无丢失。  结论 脊柱解剖特点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采用经后路矫正术对中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有效、可行的方法,如果半椎体相邻椎体楔形变严重,前路植骨支撑融合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5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7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ODI)及X 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变化。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0 min,术中出血量100 ml,术后住院时间4 d,术后未发现假体移位、棘突骨折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3 个月及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周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为腰椎管狭窄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临床应用解剖角度重新认识甲状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解剖特点,为甲状腺癌中央区清扫术的手术范围、入路层面等提供可以借鉴的解剖依据。  方法 5具10侧标本,对甲状腺周围筋膜和筋膜间隙进行观察;10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解剖验证观察。  结果 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两层之间是脂肪淋巴组织及甲状腺下静脉等;气管前间隙是气管前筋膜后层与气管之间的无血管的间隙。气管旁脂肪组织与气管前脂肪组织相延续,甲状腺血管、淋巴系统走行其中。气管旁、气管前脂肪淋巴组织前后均有一层筋膜覆盖,前后筋膜在外侧与血管鞘相融合,并开口于甲状腺血管根部,内侧与甲状腺相连,其结构与功能均类似肠系膜。气管旁脂肪组织在前方与甲状腺之间存在一间隙,后方与椎前筋膜之间存在一间隙。  结论 甲状腺有系膜且呈“U”分布于气管前及气管旁。甲状腺系膜切除能达到彻底清扫中央区淋巴组织的目的。甲状腺系膜与脏器之间的筋膜间隙是进行手术操作的外科平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次内环重建全腹股沟疝修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非嵌顿和绞窄型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75例行二次内环重建全腹股沟疝修补的患者为二次内环重建组,45例行疝环充填式修补的患者为Plug—mesh组。对比2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阴囊血肿、切口下积血/液、局部异物感、每例补片材料消耗及复发例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感方面Plug—mesh组总体明显高于二次内环重建组(P=0.001);两组患者在平均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切口裂开及感染、瘘道形成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4a,二次内环重建组无复发。结论:二次内环重建能完全修补全腹股沟疝,从应用生物力学理论和应用方法学上,符合全腹股沟肌耻骨孔疝修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腰椎横突间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L1~2横突间韧带长度(1.67±0.39)cm,宽度(0.80±0.23)cm,厚度(0.09±0.04)cm;L2~3横突间韧带长度(1.80±0.35)cm,宽度(0.94±0.23)cm,厚度(0.09±0.06)cm;L3~4横突间韧带长度(1.72±0.25)cm,宽度(0.95±0.21)cm,厚度(0.09±0.03)cm;L4~5横突间韧带长度(1.50±0.20)cm,宽度(1.04±0.23)cm,厚度(0.09±0.04)cm。 结论 腰椎横突间韧带为经横突间入路(含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熟悉其解剖形态特点对于此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应用30o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总结内窥镜下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为临床开展经鼻泪管下口逆行插管造影检查打下基础。  方法 选取患有泪囊前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4例(75眼),上下泪点闭锁3例(5眼)、上下泪小管阻塞15例(24眼)、泪总管阻塞18例(28眼)、陈旧性上下泪小管断裂18例(18眼),均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观察鼻泪管下口,总结活体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特点。  结果 54例(75眼),66眼鼻泪管下口开放,开放率88%,其中1例鼻泪管下口开放者,受刺激后,Hanser瓣膜完全遮盖鼻泪管下口,导致其呈线形关闭;9眼鼻泪管下口闭锁,占12%。根据鼻泪管下口开放的形态将其分为椭圆形宽大状(30眼,45.45%)、三角形裂隙状(12眼,18.18%)、条形裂隙状(24眼,36.36%)三种类型。21例(42眼)双眼患病的患者,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不同者15例(30眼,71.42%),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相同者6例(12眼,28.57%)。  结论 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的鼻泪管下口的可行性好,对于鼻泪管下口开放的患者有进行内窥镜引导下的逆行插管造影检查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