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索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联合对侧第2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单手指Ⅰ度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联合对侧第2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单手指Ⅰ度脱套伤13例13指,并进行了随访.结果 本组13例13指移植瓦合的皮瓣全部成活,经过6~24月随访,皮瓣颜色与正常手指相同,皮瓣无明显萎缩及色素沉着,除1例外形欠佳外,其余12例外形美观,13例指甲均生长良好,感觉恢复2-PD 6~10 mm,术后经理疗和功能锻炼,远指间关节伸屈活动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指,良4指,可1指,优良率为92.3%,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瘢痕挛缩,无破溃,足趾无垂趾畸形,足部活动无影响.结论 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瓦合对侧足第2趾胫侧皮瓣是修复单手指Ⅰ°脱套伤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H形瓦合皮瓣在修复手指中远节脱套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2010年5月至2016年9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腹部H形瓦合皮瓣共修复34例手指中远节脱套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为2~64岁,中位年龄为34岁。致伤左手12例,右手22例,单存远节脱套伤22例,远节合并中节脱套伤12例(其中远节指骨缺失3例)。 结果34例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断蒂后手指皮瓣断端及供瓣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修复手指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指长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0指,良19指,差5指,优良率为85.3%。 结论腹部H形瓦合皮瓣具有操作简单、供区隐蔽、成活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手指中远节脱套伤、保留手指长度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管状脐旁皮瓣修复手指末端脱套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指末端脱套伤的治疗经验。方法2004年3月至2007年11月,应用脐旁皮瓣管状成型修复手指末端脱套伤25例(共32指),在行骨折内固定、肌腱吻合的同时用脐旁皮瓣管状成型修复手指末端脱套伤,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按照AMA指导评分手功能。结果术后32指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9指甲级愈合,3指乙级愈合。合并中节指骨骨折5指6周内固定物取出,肌腱腱止点吻合、肌腱移植修复9指,患指外观良好。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用管状脐旁皮瓣修复手指末端脱套伤具有操作简便,一次成型,术后易管理,手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游离母趾背侧趾甲皮瓣与对侧母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可行性。 方法 对18具新鲜尸体标本的右拇指建立拇指套脱伤模型,将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部分,分别测量背、掌侧创面纵长及创面近端周径,记录测量数据,然后于尸体上模拟手术:背侧创面设计同侧母趾背侧趾甲皮瓣覆盖,掌侧创面设计对侧母趾腓侧皮瓣覆盖,两块皮瓣瓦合后修复整个套脱伤拇指创面。 结果 测得的36个拇指套脱伤模型的数据中,背侧创面纵长最大为6.2 cm,掌侧创面纵长最大为5.9 cm,创面近端周径最大为6.9 cm,均较文献报道两块皮瓣的最大可切取值小。18例模拟手术中,应用同侧母趾背侧趾甲皮瓣与对侧母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右手拇指套脱伤模型,一次性修复了创面、指腹及指甲,术后拇指指腹饱满,外形美观,与对侧正常拇指外形相似。 结论 母趾趾背侧趾甲皮瓣与母趾腓侧皮瓣均能够提供足够大皮瓣以覆盖背侧与掌侧创面,两块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手术方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游离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全手脱套伤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瓦合修复全手脱套伤的可行性。 方法 (1)对50例健康、无手部残疾和疾病的成年人,分别测量手部掌、背侧皮肤纵长及横宽,记录测量数据及统计分析,计算修复全手脱套伤所需手供皮量;(2)在2具新鲜尸体标本上,建立左手全手脱套伤模型,将全手脱套伤的模型分成掌侧和背侧两部分分区修复。掌侧创面设计一侧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背侧创面则设计对侧股前外皮瓣修复,两块皮瓣瓦合后修复全手脱套伤创面。 结果 50例活体测量数据,掌侧皮肤纵长为(13.84±0.88)cm(12.51~15.03cm),宽为(14.48±1.11)cm(12.85~16.66cm),背侧皮肤纵长为(12.15±1.09)cm(10.77~13.77cm),宽为(14.92±1.11)cm(14.92~17.33)cm,均较文献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的最大可切取值小。结论 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皮瓣完全可以覆盖手掌侧、背侧创面,设计两块皮瓣瓦合修复全手脱套伤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超大腹部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撕脱伤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手部及前臂皮肤撕脱伤是较为常见的外伤,处理难度比较大,我科自2001年至2003年采用双侧超大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撕脱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一种改进的腹部皮管方式与传统腹部皮管方式在修复手指脱套伤上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空军总医院烧伤整形科行手术治疗的单指脱套伤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采取改进腹部皮管方式进行手术,对照组采取传统腹部皮管方式进行手术,观察术后皮瓣肿胀、外观、感染、血运、感觉功能恢复等。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感觉功能评分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两组皮瓣均成活良好。对照组1例术后10 d出现皮瓣边缘发黑坏死,经换药控制感染后恢复较好,实验组未出现此种情况。两组术后皮瓣均有不同程度肿胀,对照组肿胀更明显,且伴有发紫现象。两组术后均有少量渗出,经常规换药,未出现感染。实验组皮瓣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7、14 d的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实验组(1.03±0.25)、(0.91±0.21)s较对照组[(1.24±0.33)、(1.18±0.39)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5、-2.361,P=0.0495、0.0254)。术后6、12个月实验组皮瓣感觉功能评分(2.66±0.38)、(3.67±0.5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1.97±0.36)、(3.14±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5、2.940,P值均小于0.05)。 结论治疗单指脱套伤时应用此种改进的腹部皮管与传统腹部皮管相比,能显著增加蒂部血运,减轻术后肿胀,改善皮瓣外观,感觉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8.
髂腹股沟单蒂分叶薄皮瓣修复多指皮肤套脱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指套状撕脱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也是一种较严重的损伤,临床修复的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和不足。我院2002年12月至2006年7月应用髂腹股沟单蒂分叶薄皮瓣对15例多指皮肤套脱伤患者进行修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7~56岁,平均28岁。机器绞伤8例,轧面机碾压伤5例,车祸碾压伤2例。2指撕脱伤7例,3指撕脱伤8例。皮瓣面积最小为8 cm×14 cm,最大为11 cm×17 cm。1.2手术方法1.2.1皮瓣设计在同侧下腹部设计以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为轴心血管的皮瓣,根据伤指数目及皮肤缺损范围,按…  相似文献   

9.
带感觉支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以指背筋膜为蒂、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8年应用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0例25指。术中根据损伤部位和特点,在伤指近节背桡侧或背尺侧设计皮瓣,皮瓣侧缘不超过手指侧中线,旋转点位于远侧指间关节背桡侧或背尺侧,轴心线与手指纵轴平行。深筋膜下锐性分离,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如修复指腹,将皮瓣内含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在皮瓣转位后将其与创面指固有神经吻合。并对皮瓣的设计、切取、成活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24个月,平均20个月。修复后的手指外观与功能良好,质地柔软,两点辨别觉达0.4~0.6cm。结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单,对供区损伤小,转移随意性强,外观好,转移后能恢复较好的感觉,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治疗效果。方法:26例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采用清创后全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本组26例患者回植皮肤全部存活18例,成活90%以上4例,成活80%以上2例,成活50%左右2例,经Ⅱ期再清创作邮票状植皮后痊愈。均随访2~16个月,平均6个月,26例患者皮片均成活,皮肤颜色正常,弹性良好,伤肢的色泽、外型、功能均恢复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脱套皮肤修剪成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术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带感觉功能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6例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61岁,平均47.3岁;右手2例,左手4例;拇、示、中指各1例,环指3例;皮肤缺损面积1.0 cm×1.5 cm~2.5 cm×3.0 cm,骨缺损长度1.5~2.5 cm。6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创面彻底清创,创面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先行异种皮覆盖创面,克氏针维持骨折稳定性;二期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皮瓣设计面积1.5 cm×2.0 cm~3.0 cm×3.5 cm,骨瓣切取大小为1.5 cm×1.0 cm×1.0 cm~3.0 cm×1.5 cm×1.0 cm。术后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手功能,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定的感觉分级方法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效果,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定患指外观满意度。结果 本组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7个月,平均13.5个月。6例皮瓣全部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瓣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5个月。供区直接缝合,创面均一期愈合。手部功能优5例、良1例,手指感觉恢复至S4级4例、S3+级2例,患指外观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1例、满意4例、一般1例。结论 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可同时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和指骨缺损,对供区影响小,术后手指感觉功能恢复好,是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备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应用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放射性溃疡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5年12月.巾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25例,其中背阔肌皮瓣3例,侧腹壁皮瓣2例,脐旁皮瓣4例,股前外侧皮瓣6例,胸大肌皮瓣7例,臀大肌皮瓣3例。结果l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闭合创面,余24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其中18例随访1~5年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局部未见溃疡复发。结论采用皮瓣或肌皮瓣可以提供较多的组织量,修复溃疡后外观和功能均得到较大改善,是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现状及其治疗进展,为临床上此类损伤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指动脉缺损” “皮肤软组织缺损”和“digital artery defect”“soft tissue defect”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8年12月关于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632篇,排除无法获得全文、内容不符、重复性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51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穿支皮瓣的广泛应用、医患对修复的结果要求提高及修复理念的不断改进,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方式逐渐由创伤较大的血管移植联合皮瓣转移覆盖、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等方式,向创伤小、疗效好的flow-through皮瓣方式发展,达到了在较小医源性损伤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的目的。结论 flow-through穿支皮瓣兼具穿支皮瓣和桥接指固有动脉的优点,通过一次手术即可有效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符合当前修复重建的理念,具有最大的经济性,是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创面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踝上皮瓣的解剖特点,总结后踝上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为后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8—10月收集8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内侧的皮穿支及其营养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情况;观察腘窝外侧皮动脉穿出部位、走行、分布及与胫后动脉踝上穿支吻合情况,测量腘窝外侧皮动脉长度及直径。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6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的1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49 岁,平均33岁;创面位于小腿下1/3段3例,足踝部7例,足底负重区5例。15例患者均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有骨折者骨折临床愈合后3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8侧下肢标本观察示,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发出2~4支肌间隙皮动脉,均有分支向外上方走行,供应腓肠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腘窝外侧皮动脉间有确定的吻合支;均见腘窝外侧皮动脉,起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上方(1.8±0.47)cm处,于腘窝后正中线外侧(1.1±0.14)cm处穿出深筋膜并沿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均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全长(14.21±3.89)cm、直径(1.23±0.24)mm。临床应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3例,2例远端部分坏死。12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皮瓣质地及外观良好,术后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结论 后踝上皮瓣血管蒂位置相对隐蔽,外伤后不易损伤,且修复范围大,成活率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指蹼动脉穿支链掌背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9~2012年9月,对我们收治25例手指创面患者,采用改良指蹼动脉穿支链掌背皮瓣修复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皮瓣顺利成活,3例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泡,经换药后治愈,18例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手指伸屈功能无障碍,皮瓣两点辨别觉8~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主动活动度,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结论改良指蹼动脉穿支链掌背皮瓣可修复手指近节及中远节较大创面,手术简单、血供可靠。可制成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肌腱及骨的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血流桥接皮瓣应用于复杂性断指再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11例复杂性断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41岁,平均29.5岁。患指均血运障碍,伴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5 cm×2.5 cm~3.0 cm×6.0 cm,指动脉缺损长度1.0~3.5 cm。患者均采用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桥接进行断指再植,观察患者患指成活情况,术后1年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结果 本组11例,1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桡动脉掌浅支的浅支血管缺如,改行静脉皮瓣完成手术。10例患者术后皮瓣及患指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相似,供区无明显瘢痕,腕部功能正常。术后1年患指功能优8例,良1例,差1例,劣0例。结论 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血流桥接皮瓣的血管蒂与指动脉口径匹配,适宜用于复杂性断指再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功能恢复满意;3例供区瘢痕较大,但下肢功能不受影响。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是修复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