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致死性的神经肌肉疾病。近年来综合全面的康复管理和基因治疗逐渐兴起,DMD患者的存活期延长。本文从DMD的临床分期、康复评估、预防挛缩和畸形、活动锻炼、辅助设备和辅助技术等方面对DMD康复治疗和康复管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短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是否具有提高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儿肌力和运动功能的作用。  方法  纳入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明确诊断的5~10岁DMD患儿。试验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给予泼尼松0.75 mg/(kg·d), 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 0.3 mg/d。治疗时间为3个月, 每隔1个月随访1次, 随访3个月, 评估4次就诊时的肌力、运动功能、肺功能和肌酸激酶。  结果  共31例DMD患儿纳入研究, 其中治疗组17例, 对照组14例。对照组患儿4次就诊的平均肌力评分依次为38.2±7.5、37.0±8.0、36.2±7.6、36.6±7.7, 治疗组为37.7±6.1、39.1±6.4、40.3±5.9、40.0±5.6, 两组治疗1、2、3个月后与治疗前肌力的差值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 P=0.000, P=0.002)。对照组4次就诊行走9 m的平均时间依次为(7.7±2.5)、(7.6±2.8)、(8.1±2.4)、(7.6±2.8)s, 治疗组为(8.5±3.4)、(7.2±3.3)、(7.6±3.1)、(7.1±2.8)s, 两组治疗2、3个月后与治疗前行走9 m所用时间的差值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 P=0.003)。对照组4次就诊的平均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依次为(1.24±0.28)、(1.13±0.26)、(1.21±0.31)、(1.16±0.26)L, 治疗组为(1.14±0.37)、(1.40±0.35)、(1.42±0.36)、(1.52±0.37)L, 两组治疗1、2、3个月后与治疗前FVC的差值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P=0.006, P=0.000)。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的肌酸激酶的差值比较,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35)。3个月后治疗组激素不良反应仅表现为体重增加, 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短期应用小剂量泼尼松治疗DMD可以增加患儿肌力, 改善患儿运动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常见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病,并常伴有认知障碍。目前关于其认知障碍机制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抗肌萎缩蛋白亚型缺乏、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突触功能改变、血脑屏障改变、大脑代谢改变及小脑功能异常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1年12月,纳入有关GC治疗DMD的RCT。由2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合计30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GC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的平均肌力、举重能力、用力肺活量、生存质量情感因子分和总分、Gowers’时间、步行9米时间、爬4层楼梯时间明显改善。但试验组患儿的体重增加、行为改变、食欲、库欣面容、多毛症发生情况增加显著,但未增加骨质疏松/骨折、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发生率。结论 GC可显著改善DMD患儿的肌力、肌肉功能及肺功能,延长独立行走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但应需密切关注GC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高频超声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Duchenn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肌肉声像图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检测 81例Duchenn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下肢肌肉。按照年龄分为 4组 :3~ <7岁 13例 ,7~ <10岁 3 0例 ,10~ <13岁 3 0例 ,13~ 14岁 8例。选择 1~ 11岁健康儿童 2 0例作为对照组。依次对臀部、大腿部、小腿部肌肉行纵横切位超声扫查。结果 患者 3岁时 ,臀肌萎缩 ,皮下脂肪增厚 ;随着年龄的增长 ,臀肌、大腿部位肌肉、小腿肌肉和背肌萎缩呈现进行性加重 ,皮下脂肪增厚 ,各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高频超声可为Duchenn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病情随访和临床病理活检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北地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7月~2020年6月的102例DM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技术、二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 sepuencing, NGS)技术及Sanger测序方法进行基因检测,分析西北地区DMD患者基因缺失突变、重复突变、点突变的分布区域特点,且对2个DMD家系基因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DMD患者,72.5%来源于遗传,27.5%为新发突变。基因突变类型中,85.3%为片段缺失,6.9%为片段重复,7.8%为点突变。片段缺失突变中,≤5个数目的外显子缺失最为常见,占比为66.6%;外显子44~54是最常见的缺失区域,外显子2是最常见的重复区域。2个家系研究,家系1中突变位点为缺失突变的热点区域,外显子45~51区域;家系2中主要是重复突变,集中在外显子2和17~18区域。结论 大样本对西北地区DMD患者及家系的基因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DMD患者基因谱,为基因治疗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DMD)病人的免疫荧光检测中出现“返祖纤维”现象的可能机制。方法;对病人的肌肉组织行免疫荧光检查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抗体,并同时对病人DMD基因中的25个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21例病人中有5例出现“返祖纤维”现象,即在免疫荧光检测中有单个或一小簇肌纤维呈阳性反应,其余呈阴性表现,多重PCR检测该5例病人,其中3例有外显子缺失。结论:“返祖纤维”现象提示:病人的个别肌纤维可能存在完整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表达,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DMD发病机制。“返祖纤维”现象可用来评估病人的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有Duchenne肌营养不良家族史孕妇的产前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有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家族史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研究.方法 PCR检测胎儿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和DMD基因常见缺失的18个外显子,同时用DMD基因的6个(CA)n重复序列STR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对31例有DMD家族史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随...  相似文献   

9.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致死性的神经肌肉疾病。近年来综合全面的康复管理和基因治疗逐渐兴起, DMD患者的存活期延长。本文从DMD的临床分期、康复评估、预防挛缩和畸形、活动锻炼、辅助设备和辅助技术等方面对DMD康复治疗和康复管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蛋白)在萎缩性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均表现为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43例肌营养不良患者、3例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包括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运动神经元病)及5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骼肌标本进行Dystrophi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肌细胞膜上无显色,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全部为弱阳性,BMD/LGMD(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6例肌细胞膜上显色浅淡、不连续或呈斑片状,其余15例患者肌细胞膜上染色正常;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1例肌细胞膜显色浅淡、呈斑片状,另1例染色正常。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肌细胞膜上染色均正常。结论对于存在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临床表现相似的肌病患者,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将其大致区分,对早期预测肢体功能影响程度及正确地进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单倍型连锁分析法对临床诊断为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家系中的2例女性个体进行连锁分析,以诊断其是否为DMD致病基因携带者。方法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选取多个DMD基因内含SNP位点的片段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片段测序,进行连锁分析以确定是否为DMD致病基因携带者。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在该家系扩增的9个片段中有5个片段含SNP位点,4个片段不含SNP位点,个体I-2(先证者母亲)中有诊断价值的片段为3个,含4个SNP位点。先证者在363795、1204769、1330106及1330197位点SNP单倍型为T-C-A-T,其父(I-1)为T-T-A-T,其母亲SNP单倍型为T-C-A-T/C-T-C-C,一位姐姐(Ⅱ-1)为T-T-A-T/C-T-C-C,另一位姐姐(Ⅱ-2)为T-T-A-T/T-C-A-T,即为DMD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SNP单倍型连锁分析法可成功诊断DMD家系中的女性DMD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1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致死性肌病,一般6岁左右发病,9~14岁渐至不能行走,多于20岁左右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目前DMD的治疗方法匮乏,本文对DMD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罗宏  岑海媚  罗彬  张玉生  张誉 《临床荟萃》2021,36(2):168-173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X连锁致死性遗传性肌病,由Dystrophin基因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失所致.DMD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其治疗选择越来越多.这些治疗方法旨在恢复Dystroph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针刺、远红外线照射和按摩)联合药物治疗儿童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的疗效。 方法将DMD 6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包括针刺、红外线照射和按摩。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90d后(治疗后)进行10m步行时间和上楼梯2m(含11级楼梯)时间测试,同时进行血清酶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谷草转氨酶(AST) 检测,并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10m步行时间和上楼梯时间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10m步行时间和上楼梯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CPK、LDH、AST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针刺结合远红外线疗法和按摩的综合康复疗法联合药物治疗DMD,可显著缩短DMD患儿10m步行时间和上楼梯时间,改善其血清CPK、LDH、AST水平。  相似文献   

15.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亦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类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疾病,是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肌营养不良蛋白功能缺失或不足,导致肌肉无力,运动迟缓,行走丧失,呼吸障碍和心肌病等[1]。现报道1例DMD诊断过程。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四肢肌力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分析四肢肌力与6min步行距离的关系。 方法:纳入在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采用手持式肌力测试仪(HHD)对上、下肢主要肌群进行等长肌力测定,采用6min步行试验(6MWT)评定步行功能,同时收集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采用二次曲线拟合分析患儿四肢肌力随年龄变化特征,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四肢各组肌群肌力与6min步行距离(6MWD)间的相关性,将6MWD作为应变量,10组肌群肌力、年龄、BMI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例,年龄为5—10岁的DMD男性患儿,膝伸展肌群肌力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6MWD为(369.6±72.1)m,(7.00—7.99)岁患儿的6MWD均值最大,7岁以上患儿6MWD均值逐渐下降。6MWD与肘伸展(r=0.448,P<0.01)、膝屈曲(r=0.460,P<0.01)、膝伸展(r=0.418,P<0.01)肌群肌力呈中度正相关,与肩外展(r=0.273,P<0.05)、踝背屈(r=0.273,P<0.05)、踝跖屈(r=0.313,P<0.05)肌群肌力呈低度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6MWD的主要因素为膝伸展肌群肌力(P<0.05),校正决定系数为0.47。年龄、BMI以及其他肌群肌力对6MWD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5—10岁的DMD患儿的膝伸展肌群肌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大于7岁的患儿6MWD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膝周肌群、上肢近端肌群和踝周肌群肌力与患儿的步行功能相关。其中膝伸展肌群肌力是影响6MWD的主要因素,因此为维持DMD患儿步行功能,需更加关注膝周肌群肌力。  相似文献   

17.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y)基因突变所致的X 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骨骼肌无力和萎缩,儿童DMD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存在运动症状和非运动性症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在过去的20年中,针对DMD发病机制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外显子跳跃、无义突变通读、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替代以及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型方法是目前治疗研究的热点,正在成为治疗 DMD 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模型鼠mdx鼠后肌电图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小鼠MSCs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入DMD模型鼠mdx鼠,数周后观察肌电图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SCs移植后mdx鼠肌电图明显改善,dystrophin蛋白阳性表达肌纤维增加明显。结论 MSCs局部骨骼肌肌肉内细胞移植治疗mdx鼠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血清血管生长因子(VEGF)水平,鉴定其是否与肌营养不良症的疾病发展有关。方法对46例肌营养不良患者,其中32例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9例Becker肌营养不良症(BMD)、5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进行检测。15例健康人和8例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DMD患者血清VEGF为(274.7±2.52)pg/ml,BMD患者的为(358.8±9.64)pg/ml,DM患者为(165.0±6.34)pg/ml,而健康对照组为(148.3±2.91)pg/ml,疾病对照组为(153.7±5.42)pg/ml。与DM组和对照组相比,BMD的VEGF水平显著提高。而DMD组中卧床的患者相对于坐轮椅的DMD、DM组和对照组则VEGF水平显著升高。结论VEGF可以反映肌肉组织低氧和/或缺血状况,并且与DMD和BMD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原发于肌肉的性联遗传性疾病。除以骨骼肌进行性萎缩、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尚有心肌受累的表现。对于本病心脏受损的超声研究国内很少报道。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本病的心脏损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