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的疗效.方法: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伤椎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治疗,了解神经功能变化,X线测定术前和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CT测定椎管狭窄的变化.结果:35例患者术后随访4~40个月,平均21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少,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椎管狭窄变化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伤椎自体骨植骨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有效恢复前柱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固定植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固定进行治疗,术后观察伤椎高度恢复、Cobb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全部伤椎均骨性愈合,椎体高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Cobb角改善,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论经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经一侧伤椎椎弓根固定(3椎5钉法),经另一侧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经另一侧椎弓根伤椎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轻中度爆裂骨折37例,根据术前及术后10 d、6个月、1年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采用胸腰背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伤椎后凸Cobb角平均值、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平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采用该方法治疗的37例患者,术后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平均值、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平均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亦有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3椎5钉法),经另一侧椎弓根伤椎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轻中度爆裂骨折可有效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预防术后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自制圆棒透视下经伤椎椎弓根撬拔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结果】采用Frankel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1周伤椎影像学检查,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椎管狭窄受堵情况按wolter分类评估。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2&#176;矫正至平均4.2&#176;;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19mm矫正至平均36mm,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由术前的平均35.8%矫正至95.5%,术后随访测量伤椎X线片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后1周比较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植骨融合率高,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骨折复位丢失,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采用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椎管减压,相邻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对27例患者实施术前评估,术后采用各种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结果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恢复,伤椎内植骨未引起神经、血管损伤,促进了骨折愈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诊8个月,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结论采用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治疗高海拔地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重建稳定前中柱,防止术后伤椎高度丢失,全部病例经完善的护理和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行4钉内固定植骨(A组),108例行经伤椎椎弓根5钉固定同时植骨(B组)。术后随访22~72个月。结果术后及随访时,两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间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B组更低(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更有效地降低后期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6-2009-06采用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7例,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Chareles临床效果评定标准评定,神经功能分析。结果所以患者获得6~22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折椎体近似解剖复位33例,椎体高度恢复4/5者4例。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存在明显差异。全部骨性愈合。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可减少椎体高度丢失及纠正后凸畸形,手术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4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CR和CT检查,并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比较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度和Cobb'角的纠正度.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均纠正良好.随访观察平均时间14.5个月,未出现神经血管并发症,且椎体高度和Cobb'角维持满意,CT显示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对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和Cobb'角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一期后路内固定术,观察组45例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术,对照组40例行后外侧植骨术,比较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前缘和后缘高度、骨性融合时间和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随访时间(24.28±5.12)月。观察组伤椎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骨性融合时间、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术后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显著,可使椎体获最佳的骨性融合,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者均结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37例,其中19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组)结合伤椎椎体植骨术,18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PSF组)结合伤椎椎体植骨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背痛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平均随访时间(15±3)个月(122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SF组在手术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较OPSF组长(P<0.05),但术中出血及术后伤口引流量较OPSF组少(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复位前后矢状位后凸Cobb's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期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PPSF组术后腰背疼痛VAS评分较OPSF组低(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采用人工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脊柱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人工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的后凸畸形角度及矫正角度,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以及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时的椎体前缘高度,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和Denis疼痛分级方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改变。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的后凸畸形Cobb’s角分别为(19.3±11.3)°、(18.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分别为(5.4±0.8)°、(5.1±0.9)°,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损伤椎体的前缘高度分别为(53.1±11.9)%、(54.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的前缘高度分别为(86.2±9.9%)、(71.3±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取出后3个月随访发现,研究组矫正度数丢失(0.30±1.41)°,对照组矫正度数丢失(6.20±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0.15±5.06)%,基本无丢失;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5.18±2.21)%,有明显变化(P〈0.05)。采用Denis疼痛分级,两组术后均有很好的改善。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分级研究组平均提高了(1.1±0.3)级,对照组平均提高了(0.6±0.2)级。结论:采用人工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脊柱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防止术后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背景:虽然保守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通常是可靠和令人满意的,但其也存在诸多不足。微创经皮椎弓根系统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目的:观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55例患者,均因单个椎体的单纯压缩性骨折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分别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25例)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30例)。结果与结论:除开放复位内固定组2例患者出院后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4个月。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P〈0.05);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内固定前(P〈0.05),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内固定前(P〈0.05);两组患者内固定后8个月随访时的矫正丢失量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矫正效果满意,但临床应用时需掌握其准确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 ~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总结技术要点。方法对39例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及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7—41月,平均(14.22&#177;7.41)月。椎体前缘高度与原高度比由术前平均(48.42&#177;5.38)%恢复到术后平均(92.23&#177;2.49)%;椎体后缘高度与原高度比由术前平均(74.31&#177;3.56)%恢复到术后平均(97.76&#177;1.06)%;Cobb角由术前平均(19.47&#177;3.94)。矫正到术后平均(3.96&#177;1.87)&#176;.手术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8.62、39.40、22.24,P均〈0.05)。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较术前有0~3级的恢复。其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植骨全部融合,术后39例CT复查显示椎管矢状径得到有效扩大.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骨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三点固定与二点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1盏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及上、下邻椎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三点复位固定,另外19例胸腰椎骨折不经伤椎,仅行上、下邻椎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二点复位固定,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等5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术后6~24个月,平均(11.12_+6.52)个月的随访,进行三点复位固定的患者在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等3个方面优于进行二点复位固定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65、-2.86、-2.56,P均〈0.05);手术时间稍长、术中出血量略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弓根三点置钉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3方面效果较好.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较二点固定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