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in和on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所投射的目标域含时间、依靠(依据)、"是……中的成员"和状态。分析英语中此类介词的空间意义及其认知过程有助于词汇习得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空间介词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介词多义性是以原型意义为基础通过意象图式、隐喻扩展等认知原则产生.在英语介词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介词基本空间意义的学习,也要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于方位的认知是通过"空间隐喻"实现的,哲学上把这种空间隐喻叫做"意象图式",这是"自然意象图式"。除了"自然意象图式"外,还有个"心理意象图式",这是客观方位认知在人类头脑中的"镜像"反映,它是人类在方位问题上的一个更高级、更深入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与一个民族的习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经过分析可知,汉语心理方位词"上"和"下"除了表示具体方位以外,它们的指称意还有更丰富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来对"动词+up"的结构展开全面且细致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多项实例证明,up除了包含空间意义之外,还包含一定的隐喻意义。同时,短语动词的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小品词和以及动词都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这种语义致使其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和动词搭配时能引申出更广泛的语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认知文体学的解读模式,分析了杜牧诗歌《山行》对景物的描绘,以及其中的意象图式和对概念隐喻的运用。认为按照认知的框架来解读诗歌,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语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探讨概念隐喻时提出。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以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为例,尝试揭示这首词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分析口译在线认知的构建,即源域空间和目的域空间是如何通过译员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等意象图式的参与进行相互映射并整合入合成空间,从而形成口译所需认知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古语诗词口译的认知和翻译实例,分析印证概念整合对口译在线认知构建的指导性,并以认知构建分析为依据,提出古语诗词口译的具体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G Fauconnier及同仁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下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解释自然语言的动态意义建构,例如隐喻、创新表达、笑话、漫画等。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中国意象诗歌的意义建构,以期阐释意象诗歌中隐喻理解的过程,丰富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并以此证明概念整合理论是目前从认知层面阐释隐喻最具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语用学指示语研究中的心理距离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映射模式,对虚拟语气动词时态用法的内在机制做出解释。这一模式包括时态域与心理状态域两个认知域,而虚拟语气中的动词时态表现,实际上是对人们在使用虚拟表达时的心理状态的一种隐喻现象。在Were-型虚拟语气中,时态域中的现在时、过去时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距离意象图式被跨域映射到心理状态域中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部结构。在此模式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时态潜势的概念,对Be型虚拟语气的隐喻映射模式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多义范畴的内部结构特征和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的扩展模式,论述了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三种主要的词义扩展模式.指出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及其词义扩展模式理论来指导多义词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各义项之间深层次的联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是一种认知手段,其工作机制是“跨域映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汇延伸意义的获得不是任意的,其依据是使各种意义以有理据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认知结构。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语料,阐述了隐喻的认知模式及其拓展词义的前提和机制,解释了隐喻使一语义结构与另一语义结构映合,使词汇在原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新义,从而论证了英语词汇意义拓展的隐喻理据性。  相似文献   

12.
介词to的意象图式及其意义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词to可以表示实体间朝向并到达的动态关系,也可以表示单独的朝向关系或静态的位置关系。其空间意象图式映射到其他认知域,形成to的各种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10年来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上意象图式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发现研究焦点主要关注意象图式与语言教学、意象图式与文学鉴赏、意象图式与心理认知。意象图式产生于人们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更多不同角度的意象图式出发探讨人们对于不同抽象概念的表征加工,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认知与语言行为的关系。而意象图式对语言教学的研究领域也有待于深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是我们理解世界的认知手段.分析《登高》的三个英译本中意象图式的运用情况,具体阐述意象图式在诗歌英译中的概念识解操作,旨在开拓唐诗翻译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down","under"和"below"是英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示空间概念的三个意义相近的介词,而对介词意义分析的最适合的工具便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本文利用意象图式作为工具,对介词"down","under"和"below"进行图式分析,旨在探究其原型图式及其词义延伸的特点,并通过比较其原型图式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论多义词     
汉语中的词汇多义现象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语义现象.词义多义化的认知过程是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家族相似性为原则,通过原型转换和原型裂变这两大基本途径,在意象图式、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准确使用和正确理解多义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了隐喻的性质和功能.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隐喻性表达具有组织和实施思维的认知功能、促使语词意义的逻辑和意象延伸的语言学功能以及作为表达方式的交际性功能.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图式是建立在人和外部世界互动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从认知模式视角,分析探讨商务英语语篇中常见的意象图式模型,有助于商务语篇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19.
词汇习得过程分析表明母语介入是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的主要原因,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二语词汇习得石化消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典型理论、隐喻、转喻与意象图式结合起来可较好地解释多义词义项之间的理据及不同词汇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词汇习得有助于学习者构建较为系统的词汇网络,习得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机制,加强二语词汇的语义与二语概念直接紧密的相通,理解和生成词汇,提高词汇能力,防止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意象图式是建立在人和外部世界互动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以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基于对商务语篇中常见意象图式模型的分析,探讨了意象图式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更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商务英语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