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54例骨巨细胞瘤(GCT)及24例骨肉瘤(OS)进行了临床、病理及流式细胞DNA定量分析的对比研究。17例复发GCT中,8例为超二倍体,平均DI值为1.07±0.13,平均S,G2/M期细胞占20.78±7.64(%)。37例原发GCT中,仅5例为超二倍体,平均DI值为0.97±0.12,平均S,G2/M期细胞占17.14±6.62(%)。原发与复发GCT的DNA含量,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OS中,16例为超二倍体,8例为二倍体或亚二倍体,平均DI值为1.22±0.27,平均S,G2/M期细胞为26、59±12.4(%)。结果表明,OS的DNA含量明显高于GCT的DNA含量,前者的增殖期细胞比例也明显较后者高。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增殖细胞核抗原、微血管密度和DNA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 Jaffe病理分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微血管密度以及 DNA含量的关系。 方法 将 36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染色和 Feulgen染色 ,在 Olym pus显微镜 (10× 2 0倍 )下进行 PCNA和微血管密度的计数 ,并应用 Video Pro32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 DNA含量和倍体测定。 结果 骨巨细胞瘤 级、 级和 级的 PCNA平均值分别是 132 .6 1,10 5 .0 5和 76 .6 1;DNA含量平均值分别是 1.2 1,1.2 7和 1.34;微血管密度平均值是 2 2 .342 9,2 2 .2 72 7和 2 6 .0 5 71。经统计学方差分析发现各病理分级之间的 PCNA、微血管密度的计数和 DN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传统的 Jaffe病理分级可能在反映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还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3.
骨巨细胞瘤DNA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与DNA含量和倍体的关系。方法 将36例骨巨细胞瘤进行Feulgen染色,然后用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DNA含量和倍体测定。结果 骨巨细胞瘤各病理分级之间的DNA含量和倍体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传统的Jaffe分级已不能全面反映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 。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之德  沈建中 《上海医学》1994,17(12):699-702
报告1973年10月至1991年3月本院共收治50例骨巨细胞瘤。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12例,占24%。骨巨细胞瘤采用抓刮植骨术复发率40%。文章讨论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恶性骨巨细胞瘤,赞同Mc Grath将恶性骨巨细胞瘤分为三类:I.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Ⅱ.发展性恶性骨巨细胞瘤。Ⅲ.继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对发展性恶性骨巨细胞瘤更要提高警惕和重视,定期随访和注意恶性趋势。一旦有恶性表现立即果  相似文献   

5.
向理科  罗子国 《重庆医学》1993,22(5):266-268
本文对7例脊柱原发性骨巨细胞瘤(GCT)进行了光镜(LM),组化和免疫组化研究,其中2例进行了电镜(EM)观察。LM和EM显示GCT由单个核细胞(MC)和多核巨细胞(MGC)组成。MC包括成纤维细胞(FB)、组织细胞(HC)、原始间叶细胞、中间型细胞、黄色瘤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MFB),并见原始间叶细胞过渡为不同分化的FB和HC。MGC由MC融合而成,多数为HC型,少数为兼有FB和HC的混合型。我们认为GCT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HC、FB和MFB属肿瘤性细胞,MGC属反应性细胞。  相似文献   

6.
对3例骨巨细胞瘤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单层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3例原代培养全部成活,生存日数26-66日,例1共传5代,例2共传3代,例3传1代。单核间质细胞可见有丝分裂,并敏殖传代,而多核巨细胞不能繁殖传代,培养结果说明单核间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实质性细胞。  相似文献   

7.
8.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替在恶性肿瘤或临界肿瘤,又称“破骨细胞瘤”,病理改变分为三级:工级为良性,Ⅱ级为恶性倾向,Ⅲ级为恶性,大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40岁以上及20岁以下非常少见。本文收集25例20岁以下的病例探讨X线表现的特点和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体外骨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破骨细胞与骨巨细胞中多核巨细胞的特点,明确后的性质和来源。方法: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休外培养的多核巨细胞的一般形态及降钙素对它的影响,用骨片与多核巨细胞共培养法观察多核巨细胞的体外骨吸收功能,用扫描电镜观察同吸收陷窝,Gomori染色观察多核巨细胞的酸性酸酸酶活性,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多核巨细胞核较多(20个以上)胞浆周边不规则,有伪足样突起,胞闪内可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空泡;降钙  相似文献   

10.
钟志刚  蔡植英 《广东医学》1994,15(5):338-339
自骨水泥投入临床应用以来,不仅用于骨质填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粘固,还采用骨水泥金属丝复合 物用于脊柱不稳定性疾患,如外伤性截瘫以及脊椎结核的治疗上。我科自1981~1988年将收治的13例骨  相似文献   

11.
12.
0引言骨巨细胞瘤(GCT)是有较强局部侵袭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局部病灶刮除,500g/L氯化锌溶液烧灼瘤腔壁+植骨治疗,术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Jaffe病理分级对其复发与否无预后指导意义.近来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及生物学特性与其增殖和调亡有密切关系[1,2]但对GCT凋亡方面的研究国内迄今尚未报道,本研究对有临床结果的34例GCT病理标本进行原位凋亡的检测,以探讨GCT细胞凋亡率与GCT预后的关系.1方法1.1资料我科自1964~1992年共收治GCT患者131例,选择病变位于长骨骨端、经病灶刮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iNOS在37例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结果:iNOS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72.7%,58.8%。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iNOS与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iNOS与恶性骨肿瘤恶性度有关,与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呈现正相关。对肿瘤的生长,分化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9例骨肉瘤和21例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了P21表达检测。结果显示P21存在于癌组织中,在骨肉瘤表达率为52%,21例骨巨细胞瘤2例呈阳性表达,此2例均为骨巨细胞瘤Ⅲ级,且又是复发病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骨巨细胞瘤10例患者的临床、X 线、CT 及 MRI 资料,并对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结果:X线与病理诊断符合率50%(5/10),CT诊断符合率83.3%(5/6),MRI 诊断符合率66.7%(2/3)。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无钙化,边缘无硬化,并可见粗大骨嵴形成,骨性包壳完整或不完整;核磁T1 WI 呈等低信号,T2 WI 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可见实性成分明显强化。结论:X线、CT及MR I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各有优缺点,相互结合可以对骨巨细胞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男性,22岁,1997年1月7日入院。主诉三年前发现胸骨中段一突起包块,如拇指头大,X线片未发现病灶,未治疗,渐长大,近一年生长较速,达拳大小,向前突出,无自发痛,表面皮肤无改变,身体过度背伸时略痛,触有痛感,胸骨中段见卵圆形突起,质地较硬,胸部侧位片发现“肿块”要求治疗而住院。  相似文献   

18.
骨巨细胞瘤微血管密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方法 将 36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染色 ,然后在 Olympus显微镜 (10× 2 0 )下进行微血管密度的计数。 结果 骨巨细胞瘤 、 和 级的微血管密度平均值分别是 2 2 .342 9,2 2 .2 72 7和 2 6 .0 5 71。经统计学方差分析发现各病理分级之间的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传统的 Jaffe分级可能在反映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20.
男16例,女19例.年龄:12~54岁,20岁以下5例,21~30岁17例,31~40岁8例41岁以上5例.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1例,肱骨近端6例,胫骨近端5例,腓骨近端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