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对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病例,分析其CT表现,包括囊肿部位、形态、密度和囊壁厚度,并分析其相关并发症。结果:27例消化道重复畸形中发生在食管2例,胃3例,胃合并食管1例,小肠19例,结肠2例。囊肿形态在CT上表现为圆形23例、管形3例、圆形-管形复合型1例。25例囊肿CT平扫为液性低密度,1例合并囊内出血呈高密度,1例囊内可见气体。囊壁厚度大于同层面肠壁者有22例,囊壁均有强化,2例囊壁可见钙化。27例囊肿中,6例出现并发症,包括囊内出血1例,囊肿破裂穿孔伴胰腺炎1例,继发肠梗阻4例。结论:低密度液性囊肿(偶见气体)、厚壁、管形或圆形-管形复合型形态是消化道重复畸形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诊断消化道重复畸形合并肠旋转不良、肠闭锁等畸形和(或)伴发肠梗阻、肠扭转等病变颇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3.
16层螺旋CT内听道底孔道多平面重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研究内听道底孔道的CT表现,为诊断内听道底部的病变及手术操作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对30例(60耳)正常成人颞骨行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对内听道底各孔道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底前后径(4.07±0.97)mm,上下径(3.24±0.88)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04±0.52)mm,宽度(0.96±0.31)mm;前庭上神经管长度(2.52±0.48)mm,宽度(0.83±0.30)mm;蜗神经管长度(0.89±0.19)mm,宽度(2.05±0.39)mm;前庭下神经管长度(1.07±0.23)mm,宽度(0.73±0.21)mm;单神经管长度(3.56±0.68)mm,宽度(0.56±0.11)mm。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以明确内听道底形态及各孔道情况,为病变诊断及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CT特征及其扫描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轴位CT特征及其扫描方法。方法对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18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轴位平扫CT特征有:蒙面征、双侧肾实质交替增厚(肾盂肾盏偏位)征、同层双肾盂征、双肾蒂征、输尿管异位征及膀胱囊中囊征象;轴位增强CT特征有:完全或不完全双输尿管征及内髓质征。结论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具有一定的CT特征,合理应用扫描参数,特别是<5 mm的薄层扫描是显示该畸形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20例行CT检查,27例行超声检查,7例行X线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28例消化道重复畸形患儿中,位于食管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14例,回盲部5例,空回肠交界处2例。术后分型为肠外型21例,肠内型4例,胸内型3例,影像学表现为多囊型3例,单囊型25例。与病理对照,CT及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5%(13/20)和70%(19/27)。结论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有一定特异性,综合应用各种影像检查对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胃重复畸形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胃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用CT及MRI观察病变的数量、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特点、与胃壁的关系、病变周围情况及强化特点等;上胃肠道造影动态观察胃肠道形态、走行、肠管蠕动、管腔充盈情况和对比剂通过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梗阻及充盈缺损等异常征象。结果 2例无症状者于平扫CT和MRI上表现为与邻近胃壁紧密连接的单发类圆形囊性肿物,囊壁较薄,边界清晰;3例有症状者平扫CT显示病变囊壁增厚,边界不清,所有病变囊壁均未见钙化。5例CT增强检查均显示囊壁强化而囊内无强化;上胃肠道造影显示,腔内型病变表现为胃窦部巨大充盈缺损并胃出口梗阻,腔外型病变对胃壁形成了外压性切迹。结论儿童胃重复畸形是临床少见的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多变且特异性较差,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是泌尿系统先天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7%。现收集自1995年4月~2005年12日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畸形13例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的CT表现认识。1材料与方法本组13例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9~36岁,平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SCT及后处理(MIP、MinIP、MPR、VRT)在肺动脉吊带畸形(P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在我院及合作医院住院并经手术证实的肺动脉吊带畸形的临床表现及MSCT特征表现。结果本组22例全部为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远端的肺动脉吊带畸形,左肺动脉呈"C形"走行绕过气管后方进入左肺,其中4例出现右肺发育不良,5例出现左肺阻塞性肺气肿,8例出现气管分叉呈"倒T"形,22例气管或支气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相互结合对肺动脉吊带畸形的准确诊断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IV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3例伴子宫肌瘤及IVL,4例有子宫肌瘤切除史。7例病变均累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5例累及单侧或双侧髂静脉,1例累及右侧卵巢静脉。CT平扫均表现为受累静脉管腔内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增粗;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肿瘤内丰富的迂曲血管。MPR可清晰显示肿瘤全貌、病变起源位置,以及血管受累程度。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不仅可清晰显示IVL的影像特点,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还可对病变整体作出准确评估,指导临床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MS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证实AIH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25例主动脉壁增厚均5 mm,其中17例新月形增厚,8例环形增厚,伴内膜钙化移位3例,穿透性溃疡6例,5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合并心包积液;增强扫描后23例增厚的主动脉壁未见强化,2例静脉期壁内可见小片絮状强化。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及AIH,为临床AIH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研究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方法对15例(17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进行多层螺旋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图像后处理在Philips Mx8000工作站进行。结果17耳中,外耳道狭窄2耳,外耳道膜性闭锁2耳,骨性闭锁13耳。外耳道先天性胆脂瘤及耳后瘘管1耳。鼓室畸形3耳。听小骨先天畸形7耳。内耳畸形1耳。面神经管异常17耳。其中面神经管总长度变短11耳,面神经管走行异常5耳,面神经管位置异常9耳,面神经管管径变细1耳,面神经管分叉1耳。结论MSCT高分辨率扫描加CPR技术能清晰显示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有利于临床医生术前详尽了解面神经管的行程,减少不必要的面神经意外损伤。  相似文献   

12.
内耳内听道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MR不同扫描参数对内耳内听道的显示效果,探讨较适用的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45例耳部MR检查正常者根据扫描参数不同分为三组:A组16人,扫描层厚3mm, 层间距0mm;B组14人,层厚3mm, 层间距1 mm;C组15人,层厚1mm, 层间距0 mm ;观察A、B两组2D-FSE横、冠状位和C组3D-FSE重建图像并进行双盲法对比分析.结果:尖中旋,上、后半规管冠状位显示效果佳;CPA的血管环横断位显示好;底旋和上、后半规管受有无间隔影响;前庭和内听道的显示不受方位和间隔的影响;3D-FSE图像信号增强,立体直观.结论:冠、横断位有各自的优势,总体以冠状位无间隔扫描方式较好:建议内耳、内听道以无间隔3mm层厚的冠状位T1W和T2W扫描为主,辅以T2W横断位扫描;MR水成像3D重建易于辨识理解可选用.  相似文献   

13.
腹内胃肠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内胃肠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1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块最大直径平均14.8 cm,直径>10 cm者15例.肿瘤位于网膜7例,肠系膜3例,腹膜1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肝脏1例.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实性等低密度,实性部分位于周边、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4例在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穿行其内.8例(44.4%)肝转移,2例(11.1%)肠系膜转移,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7例,而Desmin阴性16例,S-100阴性14例.病理诊断EGIST高度恶性11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1例,良性1例.结论 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内听道及内耳结构的正常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正常内听道及内耳解剖结构的正常MRI表现.材料和方法:选择40例(80耳)无耳部病变患者,使用GE 1.5T超导型MR成像仪,头部环形线圈或颞下颌线圈FSE序列薄层扫描,用最大强度投影术(MIP)对兴趣区进行多轴位重建,多视角多平面旋转观察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结构.结果:全部病例均能满意显示两侧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结构,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耳蜗管及内听道呈高信号,面听神经呈低信号,半规管直径约1.17~1.40mm,耳蜗高度4.7~4.8mm,蜗底直径7.00~7.5mm,内听道宽度5.5mm左右,面神经、前庭上神经、耳蜗神经、前庭下神经截面直径约0.61~1.1mm.结论:MR水成像技术能立体直观的显示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细微结构,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三维积极干预稳态梯度回波(3D-CISS)序列及内听道神经重建在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前评估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36例无任何耳部外在疾患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预行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的患者行脑部MR平扫及应用3D-CISS序列行双侧内听道区同时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后处理,观察迷路腔结构完整性及内听道内各神经走行排列情况. 结果 MR 3D-CISS序列结合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对迷路腔结构进行重建,较清楚显示结构异常及病变;应用MPR可以较清楚观察到行走于内听道的神经,并能了解其走行及缺失情况. 结论 利用MR 3D-CISS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对内听道结构显示有独到之处,可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术前适应证的评估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MSCT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12个病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临床、CT资料,并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块体积较大,最大径4~13 cm(平均6.9 cm).术前CT检查均可观察到包膜,边界较清晰;病理标本中2个病灶包膜不完整,1个病灶包膜被部分侵犯,其余病灶包膜完整.肿块均为囊实性,5个病灶以实性为主.1例病灶中心出现钙化灶.结论 SPTP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CT可较好地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内听道底神经和神经孔道的正常CT和MRI解剖特点并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60例共120耳,60耳行颞骨CT扫描,60耳行内耳FIESTA序列MRI检查,在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对内听道底的神经和神经孔道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底前后径(4.07±0.97)mm,上下径(3.24±0.88)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04±0.52)mm,宽度(0.96±0.31)mm;前庭上神经管长度(2.52±0.48)mm,宽度(0.83±0.30)mm;前庭下神经管长度(1.07±0.23)mm,宽度(0.73±0.21)mm;蜗神经管长度(0.89±0.19)mm,宽度(2.05±0.39)mm;单孔长度(3.56±0.68)mm,宽度(0.56±0.11)mm。面神经直径(1.00±0.03)mm;前庭上神经直径(0.98±0.04)mm;前庭下神经直径(0.71±0.03)mm;蜗神经直径(1.03±0.04)mm;后壶腹神经直径(0.47±0.02)mm。结论:CT和MRI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内听道底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可进行准确测量,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人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正常MR解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评价国人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正常MR解剖及其显示能力。材料与方法:选50例无耳部疾病患者,使用Simens1.5T超导MR成像仪,头部环形线圈,3D-CLSS序列,对两侧两部同时进行扫描,用最大强度投影技术对兴趣区进行多轴位重建。结论MR:MR水成像技术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内听道及膜迷路的细微结构,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复内听道畸形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3耳)重复内听道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点,2例均行颞骨CT、MRI薄层扫描.结果 2例(3耳)颞骨CT显示内听道被骨性间隔分成上下排列的双管状结构,管腔狭小;1例为单侧(右侧),另1例为双侧.MRI显示内听道区呈两个条形的脑脊液样高信号.结论 内听道被骨性间隔分为双管状结构为重复内听道的特征,CT结合MRI可为人工耳蜗植入前评估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