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临床诊断的特征性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对HCC诊断具有相当高的特异性。但是AFP轻度升高也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生殖系统肿瘤,近期我科诊治1例伴AFP显著升高的肝血管瘤,现报道如下并复习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病的关系及其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31)、肝硬化患者(n=60)、HCC患者(n= 71)、乙肝自愈者(n=21)及健康人群(n=42)进行血清GP73检测并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相关肝病组的GP73水平较乙肝自愈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在所有肝病患者中,肝硬化组GP73水平(231.13ng/ml)明显高于HCC患者治疗前组(117.63 ng/ml)(P<0.01)与慢性乙肝组(93.09 ng/ml) (P<0.01);HCC治疗前组与慢性乙肝组GP73水平近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肝自愈与健康对照组GP73水平近似(分别为36.79 ng/ml和45.40 m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手术患者术后组血清GP73(175.12 ng/ml)明显高于术前组(107.28 ng/ml) (P<0.01).肝硬化组与HCC组中血清GP73水平随肝功能的降低而升高.采用甲胎蛋(AFP)与GP73的比值(AFP/GP73)制作诊断HCC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878 (95% CI:0.817~0.938),cut=off值为0.12时,敏感度78.87%,特异度86.21%,优于单独应用AFP检测.后者曲线下面积:0.826 (95% CI:0.755~0.897),cut-off值为19.52时,敏感度为67.61%,特异度为85.12%.结论 HBV相关肝病患者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与乙肝自愈者,并与肝损害的程度成正相关.血清GP73联合AFP检测(AFP/GP73)诊断HCC,相对于AFP单独检测在敏感性及特异性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柏凯  梁平 《消化外科》2006,5(2):115-1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的Glypican-3(GPC-3)mRNA检测用于诊断HCC早期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9例肝炎和肝硬化、10例转移性肝癌、10例肝血管瘤患者、19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GPC-3mRNA水平。结果HCC患者外周血中,GPC-3mRNA的检出率为62%(24/39),GPC-3mRNA的检出率与肿瘤直径77%(17/22)、癌结节数目67%(19/24)、临床TNM分期76%(19/25)、门静脉癌栓90%(9/10)、远处转移100%(6/6)等临床参数密切相关。GPC-3mRNA在转移性肝癌、肝炎和肝硬化、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献血员外周血中均未检出。结论巢式RT—PCR检测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mRNA是一种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血道播散的可靠而又敏感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okemon白身抗体在原发性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诊断标志物的意义.方法 应用BL2l(E3)大肠杆菌表达并经镍柱纯化Pokemon抗体,Western blot证实具有免疫原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筛选142例HCC 、30例慢性肝炎、28例肝硬化及96例正常人血清中Pokemon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并与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结果 纯化的Pokemon蛋白能够被特异抗体识别.HCC中抗Pokemon抗体阳性率(49%)显著高于肝炎(0)、肝硬化患者(0)及正常人(0)(P<0.01).HCC中抗Pokemon抗体的平均滴度(0.51±0.03)也明显高于肝炎(0.18±0.05)、肝硬化患者(0.16±0.03)及正常人(0.17±0.01)(P<0.01).Pokemon自身抗体阳性率与AFP阳性率(>200 μg/L)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HCC患者血清检测Pokemon抗体水平能够补充AFP检测结果的不足之处,有助于诊断肝癌.  相似文献   

5.
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末梢型肝内总胆管细胞癌(PIHC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结果,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1999年间外科治疗的20例PIHCC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资料。结果 (1)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并发乙型肝炎(35.0%)、肝硬化(45.0%)和血清AFP升高(25.0%);(2)影像学检查:B超、CT、MRI及ECT的诊断率分别为90.0%(18/20)、94.4%(17/18)、3/3及4/3;(3)手术切除率为60%,全组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11/20)、35.0%(7/20)及20.0%(4/20),其中肝切除术病例分别为83.3%(11/12)、58.3%(7/12)、33.3%(4/12);(4)生存5年以上的4例患者中,直径≤3cm的小肝癌3例、包膜完整的结节型大肝癌1例,且术后均辅助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有助于生存率的提高。结论 本病缺乏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治愈性切除术(包括术后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输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86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及输血浆组,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IgG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结果: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前血IgGI、gAI、gM明显高于正常,补体C3、C4明显低于正常。治疗后血IgGI、gAI、gM明显下降、补体C3、C4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比较,输血浆组血IgGI、gAI、gM水平轻微高于一般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但血补体C3、C4水平高于一般治疗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明显下降,CD8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明显下降,较治疗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输血浆组血CD3、CD4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一般治疗组,CD8低于一般治疗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能提高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1991~2000年间我科收治的46例PICC病人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资料。结果 (1)本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并存乙型肝炎(20%)、肝硬化(45%),部分伴有肝内胆管结石(20%),血清AFP升高(30%);(2)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的诊断率分别为90.0%、95.4%及100.0%;(3)手术切除率为64.0%.全组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33.0%及26.0%;(4)生存5年以上的12例病人中,直径≤3cm的小肝癌9例,包膜完整的肿块型直径位于3~5cm肝癌3例,术后均辅助性放射治疗和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在早、中期提供临床线索,但缺乏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治愈性切除术加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Pokemon在肝细胞癌(HCC)、肝细胞癌远处转移、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群外周血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okemon作为HCC诊断、预测转移复发标记物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4组(n=40)。HCC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HCC远处转移合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健康人群各抽外周血2ml 1次。用实时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okemon mRNA的表达。结果(1)Pokemon在HCC、肝硬化和健康人群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2)HCC远处转移组Pokemon表达量、表达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3)HCC外周血中Pokemo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HBSAG、HBV.DNA、AST、ALT、AFP无关(P〉0.05)。结论HCC患者外周血中的Pokemon表达水平不高;肝硬化、健康人群组也可能存在Pokemon的表达。HCC远处转移组Pokemo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CC肝移植、肝硬化和健康人群组。监测外周血中Pokemon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诊断和预测HCC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的浓度,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7例HCC患者、41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者血清中GPC3进行测定,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结果 HCC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0.85±0.58)μg/L;肝硬化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2.45±0.61)μg/L;健康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14±0.22)μg/L。HCC患者血清GPC3浓度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健康者(H=327.000,P=0.0001),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2,P=0.429)。当以3μg/L为诊断界值时,GPC3对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和85.9%。当AFP以20μg/L为诊断界值时,其对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7%和76.2%。GPC3对HCC的敏感性显著高于AFP(χ2=10.995,P=0.001)。在23例AFP阴性的HCC患者中有17例GPC3阳性,阳性率为73.9%(17/23)。GPC3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FP(0.898vs0.814)。结论血清GPC3对HCC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HC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CD117、C—erbB-2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CD117及C—erbB2蛋白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为今后可能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HCC中CD117及C—erbB2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为正常肝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40例。结果CD117在HCC组、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89%、37.5%和30%,CD117表达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HCC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C-erbB2在HCC组、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49%、70%和40%,三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erbB2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无关,但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CD117与C-erbB2共同表达率为12.6%,且两者表达明显相关。结论CD117与C—erbB2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选择性病例可以应用针对CD117和DerbB2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清α-L一岩藻糖着酶(AFU)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测定76例原发性肝癌、57例肝硬化、112例非肝脏恶性肿瘤及8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AFU;对76例原发性肝癌还同时测定血清甲脂蛋白(AFP);对18例手术后患者随访测定AFU。结果原发性肝癌血清AFU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血清AFU和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0.3%和76.3%,联合检测AFU和AFP的诊断敏感性提高到92.1%。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癌肿后血清AFU活性明显下降,复发时可再度升高。结论血清AFU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复发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ar carcinoma,HCC)介入治疗前后GPC3的浓度变化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CC、肝硬化、正常人血清GPC3浓度.结果:51例HCC患者、16例肝硬化患者、正常人组血清GPC3浓度分别为(3 939.72±2 801.92)、(619.08±542.80)和(534.24±500.20)pg/mL,前者与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表达与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无显著相关性;32例HCC患者介入治疗后高转移复发倾向组血清GPC3浓度为(4 418.00±3941.96)pg/mL,低转移复发倾向组血清GPC3浓度为(534.44±910.56)pg/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稳定组、恶化组血清GPC3浓度分别为(571.64±288.72)、(2 521.76±2340.76)、(4 812.84 4-1 858.64)pg/mL,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C3在HCC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高,特异性强,其表达与AFP无相关性,联合应用AFP及GPC3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GPC3与肿瘤复发转移、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肝癌及良性肝病患者血清中miR-182、miR-96及let-7a、let-7b、let-7c、let-7e的表达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肝癌、肝硬化、肝炎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各58例、30例、40例、40例,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各组间6种mi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肝癌组的相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间有无关系。结果:肝癌患者血清中miR-182和miR-96表达量均高于肝硬化血清、肝炎血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血清miR-182和miR-96水平均大于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肝炎组血清miR-96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组血清中let-7a的表达量低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组血清let-7c表达量大于肝炎组(P0.01)。肝癌血清中let-7e的表达量大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血清中miR-182及miR-96可能对肝癌有诊断价值,并可能预测肝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血清中let-7家族对肝癌的诊断意义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AFPmRNA已被用于检测HCC在循环中的微转移。本文前瞻性分析了外周血中AFPmRNA检测对肝肿瘤细胞播散的特异性。病例作者对1995年1~7月间接受肝切除(45例)及OLT(19例)的各种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共64例,其中HCC20例,胆管癌2例,结肠癌、乳腺癌等肝转移者25例。各种原因肝硬变及肝炎患者13例,以及肝淀粉样变、卟啉症等良性肝病4例。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HCC肝转移肿瘤者中各有15例术前接受化疗,HCC中12例(60%)手术时AFP<20μg/L。方法全部患者在术前、术中剖腹中和肝切除完成后,以及术后(59例存活者)6~15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D24表达在肝细胞癌(hepata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HCC、26例癌旁肝硬化、7例肝硬化、5例正常肝组织CD24表达量.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该40例HCC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CD34表达情况,根据CD34染色情况计算HCC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根据PCNA染色情况计算PCNA指数.结果 在HCC中,CD24阳性表达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癌旁肝硬化、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P<0.05);CD24表达与HCC组织分化程度,HBsAg状态、术前AFP水平、肿瘤是否有包膜及有否肝内转移有关,与HCC患者性别、肿瘤大小、癌肿数目无关;HCC中随着CD24表达水平增加,PCNA也随之升高,两者呈正相关;HCC中CD24表达与MVD未见明显相关.结论 CD24过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促使肝癌细胞增殖,使肝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HCC)病人手术期间不同部位血液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 mRNA)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18例HCC和6例非HCC肝肿瘤病人,于切除肿瘤前后抽取门静脉、肝静脉和外周静脉血各5m1,肝炎、肝硬化病人各10例取外周血5m1。应用TaqMan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FP mRNA水平。结果 术前外周血AFP mRNA相对HCC的灵敏度为72.2%,特异性为76.9%,准确率为75.0%。HCC病人术后各部位血液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术前相应部位水平。血液AFP mRNA水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肝内播散、包膜完整性以及血清AFP浓度均无关,而有门静脉癌栓的病人术后肝静脉血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无癌栓者。术后2个月内复发者,术后门静脉和外周静脉血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末复发者。结论 TaqMan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HCC病人血液AFP mRNA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手术可能促进部分HCC细胞和肝细胞脱落入血。动态监测外周血AFP mRNA水平对术后早期复发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肝软坚汤加减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强肝软坚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大黄蟅虫丸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8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两组肝功能水平变化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肝软坚汤加减治疗肝炎肝硬化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作者总结分析1993.10~1996.2期间34例冷冻治疗肝恶性肿瘤的情况。9例为未能切除的肝细胞癌(HCC),占同时期病例的5%,均为男性,有肝硬化、改良的childA或B级,平均年龄58.1岁;25例来能切除的结直肠转移癌(CEM),占同时期病例的15%,男15,女10,平均年龄58.2岁。冷冻病例的选择:(1)经活俭、肿瘤标记物测定、超声、CT或MRI等诊断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肝恶性肿瘤;(2)因手术技术不能切除(巨大、病灶位置、双侧多发性)或原有肝硬化或两者并存的HCC;(3)虽然HCC有肝外转移者不适于冷冻,但对CEM并非禁忌,冷冻后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前总胆汁酸(TBA)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行手术治疗的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hild-PughA级173例,B级3例。分析患者术前TBA及其他相关肝功能指标判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以及术前TBA水平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结果:病理确诊为肝硬化患者88例;非肝硬化患者中,Knodell分级达S4的患者6例,全组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7例(15.3%)。与非肝硬化患者比较,肝硬化患者术前TBA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其他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非肝硬化患者中,KnodellS4级患者术前TBA水平较S1~3级患者明显升高(均P<0.05);术前TBA水平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5,明显大于其他指标(均P<0.05)。术前TBA水平≥10μmol/L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TBA水平<10μmol/L患者(P<0.05)。
  结论:术前TBA是评价HCC患者肝功能的敏感指标,当术前TBA≥10μmol/L,建议选择单一肝段切除或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60例HCC病人、30例良性肝胆疾病病人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IL-2R水平,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HCC组血清SIL-2R水平显著性高于其他两组(P<0.01),良性肝胆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SIL-2R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组中血清SIL-2R水平与疾病分期有较好的相关性,随HCC分期升高,SIL-2R水平增高。血清SIL-2R水平与AFP水平无相关性(r=0.197,P>0.05)。血清SIL-2R水平可作为HCC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以100pmol/L为切割值,其灵敏度为81.7%,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90%。血清SIL-2R水平变化受手术因素影响。术后SIL-2R水平先升高后降低,降低程度与肿瘤切除与否有关。术后肿瘤复发病人血清SIL-2R水平升高。结论:血清SIL-2R水平可作为HCC病人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复发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