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初步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南京某地具典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变的死亡雏鹅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用12日龄鹅胚增殖病毒,通过电镜观察到腺病毒样粒子,直径70-120 nm;经与小鹅瘟阳性血清进行中和作用后,接种鹅胚后仍出现死亡。人工感染4日龄健康易感雏鹅,引起发病和死亡,并具有典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用此株病毒感染的鹅胚尿囊液制备的沉淀抗原,经琼脂扩散试验,不能与小鹅瘟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2.
 从扬州郊区某鹅场死亡的、具有小鹅瘟典型病变的雏鹅肝、脾、肠病料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试验鉴定,该毒株能与小鹅瘟阳性血清发生沉淀反应,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细小病毒样粒子;人工感染雏鹅,可引起发病和死亡,并与自然病例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毒株的鹅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6.160.2 mL,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鹅胚的平均时间(MDT)为93.6 h;结果表明,该野外分离病毒为小鹅瘟强毒株,命名为YZ-0703株。  相似文献   

3.
无菌采取怀疑患小鹅瘟雏鹅的脑、肝、脾、肾等组织样本,健康鹅胚尿囊腔接种分离病毒,经雏鹅保护试验及鹅胚内中和试验鉴定,确诊病雏鹅的病原为小鹅瘟病毒,应用所分离的病毒制备高免卵黄抗体,经效力检验,取得对小蛾瘟攻毒保护100%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以出现消化道和神经症状为特征。雏鹅群感染小鹅瘟后,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新疫区往往高达100%。  相似文献   

5.
大雁鹅又称朗德鹅、雁鹅,是著名的肥肝专用鹅,其早期生长快,体大毛纯,胸腿发达,肉质鲜嫩,体重可达7—8千克。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5日龄的雏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小鹅瘟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不但有小鹅瘟的典型症状,也会加重单独感染大肠杆菌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一、小鹅瘟本病为小鹅的急性传染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3~4日龄乃至20日龄左右的雏鹅易发病.发病率:死亡率最高为10日龄的雏鹅.15日龄以上的雏鹅比较缓和,有半数可能自行康复,20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7日龄以内的雏鹅感病常呈最急性型,病鹅精神沉郁、缩头、步行艰难,常离群独处,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一般12~48小时死亡,有时不显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死亡率达30%~40%,最高死亡率可达70%以上.防治对策:①搞好孵坊和鹅舍消毒,一切用具设备,必须清洗消毒.②出壳雏鹅每羽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病鹅皮下注射1.5毫升.③母鹅注射鹅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注射,500倍稀释液小鹅滴鼻免疫.④卵黄抗体每羽1毫升,腿部皮下注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以侵害25日龄以内雏鹅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和剧烈传染病。该病只感染鹅和番鸭,对其它畜禽无致病性。发病以4-20日龄的雏禽为主,发病的日龄越小则死亡率越高。7日龄内的雏鹅发病多为急性,患病雏鹅见不到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95%-100%。  相似文献   

8.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死亡率一般为40%~80%,在新疫区高达90%~100%。该病的传染源是患病雏鹅,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传染,雏鹅最早发病一般在4~5日龄开始,数日内可波及全群,死亡率一般为70%~95%;10日龄以上雏鹅感染后,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的感染后发病较少。该病的潜伏期3~5  相似文献   

9.
小鹅瘟     
《饲料博览》2005,(1):55-55
病原: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败血性传染病。3~4日龄,以至15日龄以内的任何品种的雏鹅易发生,30日龄以上的雏鹅很少发病。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愈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5%~100%。  相似文献   

10.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渗出性肠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炎症为特征,致病性强, 死亡率高;球虫是引起雏鹅发病的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二者给养鹅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2007年3月对一起2月龄雏鹅突然发病的诊断,结果确诊为小鹅瘟和球虫病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本地小鹅瘟强毒株C-85 F~2成功地研制了鹅胚化小鹅瘟(简称SEP)和鸭胚化小鹅瘟(简称SGD)疫苗,并对两苗进行了安全试验、无菌试验、效力测定试验和田间免疫试验。结果表明,用SEP或SGD原液2lm肌注成年母鹅均安全;经1次免疫(1:1OO SGD或1:100 SEP每只1ml)或2次免疫(1:100 SGD和1:50 SEP每只各1ml)的成年母鹅种蛋所孵的鹅胚或雏鹅,都具有抵抗小鹅瘟强毒的能力,其保护率达90%;在岳阳、怀化等地田间免疫母鹅的跟踪调查,其抵抗自然感染的保护率为95%。  相似文献   

12.
抗小鹅瘟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其在防治上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了7株能稳定分泌抗小鹅瘟病毒(GPV)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系,并对其部分免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这些单抗不仅特异性强,而且反应效价高,其中以GD_4和GD_6单抗的反应滴度最高,ELASA效价前者为10~(-6),后者为10~(-5).同时对GPV均具有中和能力和凝聚能力。用GD_4单抗进行小规模现场防治试验,对小鹅瘟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采用山羊研制抗小鹅瘟高免血清获得成功,抗体琼扩效价达1:8;雏鹅皮下注射血清 1 ml,经强毒攻击,保护率为 100%;在疫区内免疫接种 25000 余只雏鹅,调查了 394 只,成活率为 92.8%,而 103只未免疫的雏鹅,成活率仅 55.3%;血清对病鹅的洽愈率为 74.3%,证明山羊抗小鹅瘟血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以扬州鹅初生雏鹅为试验对象,研究在绝食条件下雏鹅对卵黄囊营养吸收与利用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雏鹅时龄的增加,卵黄囊内初水分含量不断增加,而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则不断下降;75%以上的卵黄囊营养是在59时龄以内被利用的;在11~59时龄内卵黄囊干物质、燃烧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损失分别占原值的77.07%、80.54%、76.86%和76.07%,蛋氨酸总量的82.04%和赖氨酸总量的73.89%是在这一时期被利用,至155时龄时几乎全部被利用.卵黄囊营养作为雏鹅出生后重要的营养来源对雏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随机选择刚出生的本地鹅雏和杂交鹅雏各130只,采取放牧加补饲的方法育肥至63日龄。结果本地鹅平均体重328750g,胴体重285410g,半净膛率8018%,全净膛率7376%,料肉比为331∶1;杂交鹅平均体重348269g,胴体重296192g,半净膛率7863%,全净膛率7264%,料肉比为304∶1。说明该方法育肥效果理想,且杂交鹅优于本地鹅。结合经济效益分析证明,在北方地区利用本地品种资源,适当进行杂交,抓住其生长发育的有利时机,采取放牧加补饲的方法发展肉用仔鹅生产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人工感染小鹅瘟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服感染40只雏鹅小鹅瘟病毒,在不同感染阶段剖杀雏鹅,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发展规律及病理特征。接种后第1天,小肠绒毛顶部上皮首先发生坏死脱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脱落向绒毛基部发展,同时,固有膜也相继发生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小肠的坏死和炎性渗出逐步加剧,最后发展成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并在小肠的中下段形成特征性的凝固性栓子,堵满肠腔。实质器官普遍发生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肝、胰、脾、胸腺、腔上囊,发生灶性坏死。电镜观察,病毒首先损害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心肌和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基质变空,内质网扩张,核染色质溶解  相似文献   

17.
Goose parvovirus (GPV) can cause a highly contagious and fatal gosling plague (GP) disease in goslings and muscoy ducklings.Here,three goose-origin neutralizing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 antibodies against GPV SYG-61 were isolated.The genes of scFv antibodies were derived from goslings immunized with GPV SYG-61,and scFvs were subcloned into a pBSD vecto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BSD-scFv libraries.The pBSD-scFv libraries were screened following three rounds using VP2 (protective antigen of GPV) as the bait by flow cytometry (FCM).After screening,the 15 clones with high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 were isolated and sequenced.These 15 scFvs were expressed by pET-28a (+) in E.coli.The specificity and affinity of the 15 purified scFvs were successfully confirmed by ELISA.In the preliminary neutralization experiment on primary goose embryo fibroblast (GEF) in vitro,three of the 15 purified scFvs (named scFv-10,scFv-11 and scFv-50) showed significant neutralizing capacities.The study generated the first goose-origin neutralizing scFv against GPV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full-length goose-origin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GP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