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难经》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法补泻效果的产生,除与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手法有关以外,腧穴的配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难经》以五俞穴为基础,依照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创立了多种穴位配伍补泻法,如“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火补水法”、“迎随与子母结合法”等。下面笔者就上述几种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试述如下: 一、补母泻子法《难经》第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第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所谓“子母”,即《难经》根据《灵枢·本输》篇的阴阳刚柔相济,五俞穴配属五行的原理。如第六十四难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十二经脉中,阴经为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俞木、经火、合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十二经脉中,每条经脉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五行学说认为“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因为母能使子虚,当子虚之时就应补其母。子能使母实,当母实之时则应泻其子。以五行配属脏腑经脉,于是脏与脏、腑与腑,经脉与经脉之间也有母子关系。如肺脏肺经属金,肾脏肾经属水,因此,肺脏肺经就为肾脏肾经之母;脾脏脾经属土,肺脏肺经就为脾脏  相似文献   

2.
《难经》为我国著名的古医籍,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分别从①强调双手协同针刺时左手的作用;②针刺深浅要适应四时季节;③阐发了经脉迎随补泻法;④强调营卫补泻法;⑤倡导“刺卫不伤营,刺营不伤卫”五方面对《难经》的针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王传乐  李志刚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3-1015
《难经》针刺补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五行、经络、腧穴和营卫气血等基础上的,针刺补泻的目的是治未病。具体针刺补泻方法有:根据时间确定补泻、根据五行生克确定补泻(包括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法)、根据经脉运行方向确定补泻、根据营卫深浅确定补泻等。《难经》中所蕴含的针刺补泻思想和方法,对于针刺补泻理论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都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试论《难经》刺法215003苏州市中医院欧阳八四高洁《难经》是部综合性医著,它包括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其中《69难》至《81难》专论刺法,涉及到针刺原则,方法与补泻等,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双手针刺法:《78难》云:“知为针...  相似文献   

5.
《难经》的针刺补泻主要是通过母子补泻法、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配穴法与迎随补泻法、营卫补泻法等刺法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在针刺补泻时须注意顺应四时、双手配合、侯气以及评价补泻效应等。  相似文献   

6.
陈滢宇 《中医杂志》2011,(Z1):27-28
《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  相似文献   

7.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法的贡献11个方面,即发扬针刺时双手配合;重视进针角度与深度;强调行针与得气;丰富了母子补泻法;创立了泻南补北法;拓展了迎随补泻法;倡导刺井泻荥法;开创了提插补泻法;规范了营卫补泻法;发挥了因时施针法;首次提出五腧穴.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补泻刺法是传统针刺手法中的精华,早期中医经典《内经》《难经》对此记载颇丰。本文从补泻刺法的原则及内涵和操作时的刺激部位、手法、时机3个关键因素等方面对两部经典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比较。基于原文的客观分析,发现《内经》与《难经》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在上述各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推断两者可能是出自我国早期不同医学学派的针刺补泻理论。  相似文献   

9.
试论《难经》对腧穴学的贡献王泽涛湖南中医学院针灸系(长沙410007)《难经》是继《内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从第六十二难到六十八难及第四十五难主要讨论腧穴问题,继承了《内经》旨意,并有所阐发。笔者从以下4个方面,来窥视《难经》对腧穴学...  相似文献   

10.
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剌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剌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相似文献   

11.
<难经>为我国著名的古医籍,本文分别从补母泻子配穴法、泻南补北配穴法、刺井泻荥法、四季五脏五输配穴法四个方面对<难经>的腧穴配穴方法 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腧穴"临床应用主要记载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临床究当何解,古今迥异。1古代解释与临床应用古代医家一般都据《难经.六十四难》中的"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并与五行学说媾和而认为心  相似文献   

13.
陈婷 《北京中医》2005,24(5):303-305
《难经》是中医四部经典之一。元.滑寿“考之《枢》、《素》,以探其原;达之仲景、叔和,以绎其绪;凡诸说之善者,亦旁而博致之”[1]撰成《难经本义》。该书是注释《难经》诸书中一部承前启后之作,成书以后,流传甚广,刊本众多。《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共收载该书现存版本22种。本文通过考查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并结合现存版本分析,将其主要版本归纳为3个系统:吕复校正本、薛己校刻本、吴勉学校刻本。  相似文献   

14.
《难经·十四难》云:“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  相似文献   

15.
徐大椿《难经经释》一书是注释《难经》而作,是历代注本中被认为较好的一种。徐氏采用以经释经,溯本求源的方法,结合《内经》以解释《难经》经义,并有所阐发,注释简明扼要,立意新颖。其治学特点在该书体现颇多。1、治学思想,从源厦流。治学之道,一般有两条途径:一为由流而溯源,一为由源以及流。徐氏认识到治学莫如由源以及流。寻找源头,以知其所由来;探求支流,以识其所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难经·四十二难》有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的记载,此说与现代解剖学认识有较大出入。对其由来,笔者反复揣度,百思不得其解。近日,读廖亚平著《肝脏解剖学》一书,深受启发。文中指出:哺乳类动物肝与人肝在外形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哺乳类动物肝外形上多呈明显的分叶状。以狗肝为例,其周围部有放射状裂深入到中央部,形成六个分叶。每一分叶内部均有一套完整的管道系造,因此都可看作表里一致的完整体。人肝在外观上则不作分叶状,而是一个整体。其表面虽有“H”形沟和通常可看到的某些切迹、舌突和裂痕,但将其同肝内管道结构…  相似文献   

17.
赵俊卿 《中医研究》2008,21(5):61-63
《难经》是中医药学四大典籍之一,在学术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但《难经》的翻译在国内尚属空白,对其首部英译本的研究也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本文介绍了《难经》首部英译本的成书、结构,并分析了该译本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亚蓓 《中国针灸》2006,26(2):151-153
论述《难经》对于针灸学的贡献。着重介绍了《难经》的奇经八脉学说、八会穴的观点、五输穴观点、原穴的临床应用观点、俞募穴理论、独特的针法等,为当代针灸工作者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和研究提供可探索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现鹏 《中医研究》2010,23(8):77-78,F0003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医家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20.
邵雷 《医古文知识》2003,20(3):11-11
分析有关文献,介绍王勃为尽孝道遵父命学医,求教曹元,有学习《素问》、《难经》心得。他为《难经》作序,并对《难经》的成书和传承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