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吴全能 《临床医学》2010,30(7):45-4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对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不能达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以甘精胰岛素治疗;一组以门冬胰岛素三餐前注射,两组均与二甲双胍联用,观察治疗前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 h BG)、胰岛素用量、二甲双胍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结果甘精胰岛素组降糖快速稳定,血糖达标时间短,治疗后FBG、2 h BG更理想,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小,低血糖发生率低,优于门冬胰岛素组(P均0.05)。结论对血糖控制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降糖效果显著,且安全平稳。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66-1067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对其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各项血糖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体重增加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7.7%,对照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2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特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都能对血糖指数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而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的效果相对来说更好,地特胰岛素则能更有效地控制患者体重的增加并降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对口服降糖药失败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择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127例,分为2组。试验组64例,予饭前15 min注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治疗初始,早晚各1次,2次为同等剂量。对照组63例,予睡前一次性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起始12星期中每星期控制胰岛素使用量,1次/2周。观察2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自我血糖监测(SMPG)值改善情况、体质量增加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试验组HbAlc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HbAlc降低值大于对照组;试验组SMPG所得的整体餐后血糖较对照组低;2组患者体质量在治疗结束时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试验组出现皮肤瘙痒1例,双下肢轻度水肿1例,对照组出现皮肤瘙痒1例。结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较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能更加有效地降低HbAlc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首先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但治疗后发现患者的FBG、2 hPG及HbAlc等指标控制不佳,在此基础上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观察患者受干预前后的FBG、2 hPG及HbAlc等指标变化,体重指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经门冬胰岛素干预后,患者的FBG、2 hPG及HbAlc等指标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干预前;体重指数较治疗前低。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未达标后,增加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首先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但治疗后发现患者的FBG、2 h PG及Hb Alc等指标控制不佳,在此基础上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观察患者受干预前后的FBG、2 h PG及Hb Alc等指标变化,体重指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经门冬胰岛素干预后,患者的FBG、2 h PG及Hb Alc等指标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干预前;体重指数较治疗前低。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未达标后,增加门冬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368-369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接受白内障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血糖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血糖调整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果糖胺(FMN)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调节机体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水平,进而缩短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0例2型糖尿患者分为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组(A组)50例、门冬胰岛素30 2次/d注射组(B组)65例、诺和灵30R 2次/d注射组(C组)65例,分别比较3组治疗后2周及12周空腹、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治疗12周后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8.3±4.6)mmol/L,t=3.63,P<0.01]、餐后2h血糖[(8.3±2.7)mmol/L与(10.2±5.6)mmol/L,t=3.95,P<0.01]、胰岛素用量[(23.5±4.6)U/L与(32.8±9.6)U/L,t=3.67,P<0.01]、低血糖次数(0次,8次,X2=3.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7.3±3.6)mmol/L,t=2.74,P<0.05]、餐后2 h血糖[(8.3±2.7)mmol/L与(9.0±3.8)mmol/L,t=2.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7.9±3.9)mmol/L,t=2.45,P<0.01]、餐后2h血糖[(8.2±1.9)mmol/L与(10.3±6.4)mmol/L,t=2.79,P<0.01]、HbA1C[(6.5±1.3)%与(7.6±2.0)%,t=3.13,P<0.01]、低血糖次数(0次,12次,X2=2.3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用量也小于C组[(22.8±3.8)U/L与(25.9±0.8)U/L,t=2.84,P<0.01);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6.7±1.8)mmol/L,t=2.03,P<0.05]、餐后2 h血糖[(8.2±1.9)mmol/L与(9.0±3.8)mmol/L,t=2.14,P<0.05]、HbA1C[(6.5±1.3)%与(7.0±1.7)%,t=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 2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BMI高于A、B组[(25.9±0.8)、(24.2±0.9)kg/m2与(24.6±1.1)kg/m2,t=2.98,t=2.76,P均<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30与口服药+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两组分别为30例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予以门冬胰岛素30及口服药+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检测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2 h C肽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冬胰岛素30较口服药+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组能更好的降低HbA1c的水平。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给予3次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0例2型糖尿患者分为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组(A组)50例、门冬胰岛素30 2次/d注射组(B组)65例、诺和灵30R 2次/d注射组(C组)65例,分别比较3组治疗后2周及12周空腹、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治疗12周后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8.3±4.6)mmol/L,t=3.63,P<0.01]、餐后2h血糖[(8.3±2.7)mmol/L与(10.2±5.6)mmol/L,t=3.95,P<0.01]、胰岛素用量[(23.5±4.6)U/L与(32.8±9.6)U/L,t=3.67,P<0.01]、低血糖次数(0次,8次,X2=3.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7.3±3.6)mmol/L,t=2.74,P<0.05]、餐后2 h血糖[(8.3±2.7)mmol/L与(9.0±3.8)mmol/L,t=2.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7.9±3.9)mmol/L,t=2.45,P<0.01]、餐后2h血糖[(8.2±1.9)mmol/L与(10.3±6.4)mmol/L,t=2.79,P<0.01]、HbA1C[(6.5±1.3)%与(7.6±2.0)%,t=3.13,P<0.01]、低血糖次数(0次,12次,X2=2.3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用量也小于C组[(22.8±3.8)U/L与(25.9±0.8)U/L,t=2.84,P<0.01);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6.7±1.8)mmol/L,t=2.03,P<0.05]、餐后2 h血糖[(8.2±1.9)mmol/L与(9.0±3.8)mmol/L,t=2.14,P<0.05]、HbA1C[(6.5±1.3)%与(7.0±1.7)%,t=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 2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BMI高于A、B组[(25.9±0.8)、(24.2±0.9)kg/m2与(24.6±1.1)kg/m2,t=2.98,t=2.76,P均<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0例2型糖尿患者分为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组(A组)50例、门冬胰岛素30 2次/d注射组(B组)65例、诺和灵30R 2次/d注射组(C组)65例,分别比较3组治疗后2周及12周空腹、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治疗12周后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8.3±4.6)mmol/L,t=3.63,P<0.01]、餐后2h血糖[(8.3±2.7)mmol/L与(10.2±5.6)mmol/L,t=3.95,P<0.01]、胰岛素用量[(23.5±4.6)U/L与(32.8±9.6)U/L,t=3.67,P<0.01]、低血糖次数(0次,8次,X2=3.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7.3±3.6)mmol/L,t=2.74,P<0.05]、餐后2 h血糖[(8.3±2.7)mmol/L与(9.0±3.8)mmol/L,t=2.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7.9±3.9)mmol/L,t=2.45,P<0.01]、餐后2h血糖[(8.2±1.9)mmol/L与(10.3±6.4)mmol/L,t=2.79,P<0.01]、HbA1C[(6.5±1.3)%与(7.6±2.0)%,t=3.13,P<0.01]、低血糖次数(0次,12次,X2=2.3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用量也小于C组[(22.8±3.8)U/L与(25.9±0.8)U/L,t=2.84,P<0.01);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6.7±1.8)mmol/L,t=2.03,P<0.05]、餐后2 h血糖[(8.2±1.9)mmol/L与(9.0±3.8)mmol/L,t=2.14,P<0.05]、HbA1C[(6.5±1.3)%与(7.0±1.7)%,t=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 2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BMI高于A、B组[(25.9±0.8)、(24.2±0.9)kg/m2与(24.6±1.1)kg/m2,t=2.98,t=2.76,P均<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每日2次注射预混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特充)和预混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治疗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低血糖风险.方法 68例经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先后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入选病例在继续服用除胰岛素促泌剂以外的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每日早晚餐前注射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比较12周后两组HbA1c、八点血糖及曲线下面积、日均血糖和低血糖发生频率等.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HbA1c均显著下降,提示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均有效.②诺和锐30组的早晚餐后2 h、中餐前、睡前血糖均显著低于诺和灵30R组(P<0.01),日均血糖和八点血糖曲线下面积也有所改善.③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诺和灵30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诺和锐30组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两次注射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R能更明显地降低餐后血糖、日均血糖及减少低血糖风险,同时更易于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住院的80例T2DM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40例(A组),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40例(B组),均采用每日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方案,为期12周,比较两组患者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前、午餐后2 h、晚餐前、晚餐后2 h及睡前7个时点血糖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及血糖控制达标所需要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三餐后血糖、HbA1 c、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短期强化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给予诺和锐30强化治疗12周,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质指数(BMI)、餐后2小时血糖(2hPG)、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餐后2小时C肽(2h-C)、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FINS/FPG比值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为(8.3±1.5)d,治疗后FPG、2hPG、HbAlc、TC、TG、LDL-C、HOMA-IR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HDL、FINS、2h-INS、F-C、2h-C、HOMA-IS、ISI、FINS/FPG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BMI稍有增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T2DM患者,用诺和锐30强化降糖,可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间接改善血脂紊乱。  相似文献   

14.
蔡迎九 《临床医学》2006,26(5):15-17
目的通过研究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对2型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的控制情况,探讨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最佳的血糖控制方法及药物。方法选择60例住院手术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血糖均〉20mmol/L,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两组,A组采用诺和锐CSII治疗,B组采用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MSII),观察每组病人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糖都明显下降(P〈0.01),诺和锐CSII组餐后2h血糖明显低于MSII组(P〈0.01),术中血糖明显低于MSII组(P〈0.01),胰岛素用量也少于MSII组(P〈0.01)。诺和锐CSII组达到血糖良好指标的时间及平均术前住院天数也少于后者(P〈0.01)。低血糖发生也较少。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诺和锐能迅速、有效、安全、平稳地控制全天血糖,明显优于传统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控制血糖强化治疗的首选方案及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及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胰岛素泵、门冬胰岛素30,2次/d及甘精胰岛素每晚一次皮下注射治疗半年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的变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概率及可能存在的对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有效控制。结果三组胰岛素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而三组间比较,胰岛素泵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的改善更明显,且低血糖发生概率显著下降,胰岛素应用剂量减少,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配合其他相关药物作用下更显著的得以控制。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胰岛素泵及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控制血糖,胰腺B细胞功能有改善,但胰岛素泵治疗对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腺B细胞功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诺和锐30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诺和锐30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第一时项胰岛素及C肽分泌和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与FPG比值。结果诺和锐30治疗后,FPG、2hPG、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窄腹及第一时项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FINS与FPG比值、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甘油三酯升高与否分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组(88例)与甘油三酯正常组(61例).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腰围(WC)、腰围身高比值(WHt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酸(UA)、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两组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高甘油三酯血症组患者的WC、WHtR、UA、TC、FINS、HOMA-IR与甘油三酯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组:WC(89.51±10.31) cm,WHtR 0.55±0.06,UA(316.95±88.50) μmol/L,wC(5.74±1.72) mmol/L,FINS(8.63±4.91) μU/L,HOMA-IR 4.48±3.14;甘油三酯正常组WC:(86.31±7.98) cm,WHtR 0.53±0.05,UA(275.48±88.36)μmol/L,wC(5.15±1.13) mmol/L,FINS(6.20±3.89) μU/L,HOMA-IR 3.38±2.76;t值分别是2.133、2.315、2.815、2.349、2.364、2.221,P均<0.05].HOMA-IR与WC(r=0.233,P< 0.01)、WHtR(r=0.268,P <0.01)、BMI(r =0.161,P <0.05)、FPG(r =0.442,P <0.01)、AST(r =0.169,P <0.05)、UA(r=0.907,P<0.01)、TG(r=0.220,P<0.01)、FINS(r=0.907,P<0.01)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伴甘油三酯增高者加重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与DM晚期并发症显著相关,采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胰岛素泵是目前对DM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为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DM患者38例,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新诊断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诊断的9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为门冬胰岛素(治疗)组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每日餐前给予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且均每晚定时皮下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比较2组患者血糖、低血糖事件、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用药后2组餐前及餐后的血糖含量均明显降低,且门冬胰岛素组餐前、餐后血糖均低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门冬胰岛素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胰岛素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门冬胰岛素能够更好地控制Ⅱ型糖尿病的血糖,对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对照组给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比较治疗3个月后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的变化,以及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量、胰岛素日用量、血糖日波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FPG、2hPG、HbAlc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增加量、血糖日波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应用可理想控制血糖,减少体质量增加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安全而有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