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p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gating)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扫描时间、血管可评估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133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68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②对照组65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像.计算扫描时间、各段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记录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扫描时间实验组为7.12 s,对照组为9.43 s;血管可评估率实验组为94.93%,对照组为94.46%;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实验组(3.69 mSv)比对照组(15.86 mSv)降低77%;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7%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150例,80例(P组)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70例(R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比较2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P组和R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35±0.89)mSv和(10.21±3.6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42,P=0.000)。2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9,P=0.304)。结论对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运用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前瞻性门控及迭代算法在降低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对回顾性心电门控(后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前门控),前瞻性心电门控迭代重建算法(前门控+迭代重建)冠状动脉CTA检查各60例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评价其图像质量与辐射量。结果: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0±0.69)、(4.20±0.69)、(4.20±0.77)三组之间对比无差(P>0.05),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其有效辐射量(ED)分别为(19.95±1.48)mSv、(6.27±0.33)mSv与(4.51±0.44)mSv三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心率范围中,运用前门控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和单纯使用前门控,或后门控技术所得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但是辐射剂量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6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30±3.15)kg/m2,心率≤65次/分]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根据患者体重选择管电流(400 mA/500 mA);对照组30例[平均体重指数(25.40±3.00)kg/m2,心率≤65次/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管电流650 mA.分别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D),以12 cm作为标准扫描长度计算标准化辐射剂量(ED_(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的显示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平均ED分别为(5.97±1.04)mSv和(26.25±2.36)mSv,经标准化后,ED_(标准)分别为(5.49±0.45)mSv和(23.77±1.64)mSv.两组平均ED及ED_(标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ED_(标准)较对照组减少76.62%.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6,P=0.23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高心率患者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38例急诊疑似主动脉病变且心率>70次/分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强制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预设在40%~50%R-R间期,45%R-R间期重建,并与45例主动脉病变治疗后复查接受全主动脉非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测定主动脉不同部位的强化程度,并对全主动脉、主动脉窦/瓣、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记录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主动脉全程平均CT值均>370 HU.主动脉瓣及主动脉根部: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图像可诊断率达100%(38/38),明显高于对照组(17/45,37.78%).冠状动脉:对照组均不能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冠状动脉总节段数为538,图像可诊断率达98.88%.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14±6.15)mSv,对照组为(18.00±4.36)mS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对比剂总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主动脉根部运动伪影,一次检查可获得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分的5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评价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状动脉节段,P组和R组冠状动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节段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00)mSv、(13.46±2.30)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较回顾性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非心率控制低剂量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患者进行双源CT非心率控制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5支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图像质量≥3分认为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评估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计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结果扫描期间94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7.24±13.76)次/分。共1410段冠状动脉节段纳入分析,其中1334段(94.61%)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76段(5.39%)不能满足要求。94例患者平均冠状动脉得分为(4.25±0.93)分,图像质量与心率(r=-0.17,P=0.11)及心率变化(r=0.10,P=0.32)均无相关性,2名评价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0,P<0.001),CTDIvol均值为(11.84±1.76)mGy,平均ED为(2.19±0.45)mSv。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无需控制心率而得到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图像,且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189-3190
目的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诊断或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观察组给予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观察两组患者的CTCA辐射相关指标剂量、CTCA各段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相关指标等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CTCA辐射相关指标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TCA各段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图像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示的价值及图像质量,并评估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材料与方法:将104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分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扫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组(MPR)和二维曲面重建(CPR)等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评价其图像质量,并分别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除回顾组平均心率较前瞻组略高)临床资料匹配性、图像质量的评价一致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瞻组符合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为95.6%(568/594),与回顾组冠状动脉节段的96.5%(614/6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瞻组50例患者中594个冠状动脉节段中,MSCT诊断冠脉狭窄程度≥50%的节段为69个。回顾组54例患者中636个冠状动脉节段中,MSCT诊断冠脉狭窄程度≥50%的节段为61个。前瞻组平均辐射剂量为(3.62±0.37)mSv,回顾组平均辐射剂量为(15.18±0.96)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辐射剂量有明显差异。结论: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管腔狭窄的效果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相似,但前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照研究的文献进行Meta汇总分析,系统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Medline、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和人工检索获取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照研究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比值比及标准化差值作为效应量,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利用相符合的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结果 64层螺旋CT前门控及后门控图像质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1.10,95%CI=0.87~1.39)。认为前门控与后门控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层螺旋CT前门控及后门控辐射剂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标准化均数差值(SMD)=-6.83,95%CI=-8.45~-5.22]。认为前门控与后门控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低心率及心率变异的情况下,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同回顾性心电门控相比可以获得可用于诊断的图像质量,并且大幅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