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龚明霞  吴俊妍 《安徽医药》2013,17(4):590-591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变化和血脂指标变化的关系,为围绝经妇女保健提供指导。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集了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门诊402例40~65岁妇女,按月经情况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组,分别测定其血清性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组间性激素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三组妇女中FSH水平在绝经期组和绝经后期组妇女中显著增高(P0.05),E2水平在绝经期组和绝经后期组妇女中不同程度降低,以绝经后期组显著(P0.05)。三组妇女的血脂指标TG、TC和LDL-C逐渐增高(P0.05),HDL-C的变化三组间不显著。结论围绝经妇女卵巢功能减退首先表现为FSH的增高,E2水平的降低相对滞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TG、TC、LDL-C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抽出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绝经后期的3组女性患者,比较心血管疾病(CHD)在不同年龄的发生率.结果 心血管疾病(CHD)在绝经前期女性中很罕见,其发生率在45~54岁(即绝经过渡期年龄)后显著增加.结论 妇女在绝经前期受到雌激素的保护所致,其心血管疾病(CHD)很低,且发病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惠州博罗地区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维生素D及常量元素水平。方法选择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89例(围绝经期组),健康非围绝经期妇女400例(对照组),绝经后妇女400例(绝经后组),抽取血清,使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其血清总维生素D及D2与D3水平,同时检测其血清钙、镁、磷等常量元素的浓度,得到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维生素D及常量元素水平。同时将489例围绝经期妇女与对照组及绝经后妇女进行比较,比较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489例围绝经期妇女总维生素D水平为(23.89±5.23)ng/ml,钙为(2.03±0.13)mmol/L,镁为(0.76±0.11)mmol/L,磷为(1.19±0.14)mmol/L,各年龄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除了维生素D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惠州博罗地区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维生素D处于偏低水平,且以维生素D3缺乏为主,伴随着各项常量元素指标在进入绝经后阶段后,会有更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研究不同绝经状态妇女的临床表现特点与血清性激素水平。方法 154例非手术绝经状态妇女进行研究,并按照月经状态将其分成了围绝经期组(48例)、绝经早期组(65例)与绝经晚期组(41例)。对三组妇女绝经症状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进行评分,选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对血清性激素进行检测。对三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绝经早期组与绝经晚期组的Kupperman评分均高于围绝经期组;另外,与围绝经期组相比,绝经早期组与绝经晚期组的血清雌二醇持下降趋势,而促卵泡激素与促黄体生成素则持升高趋势。结论 与围绝经妇女相比,绝经期妇女的Kupperman评分较高,且以绝经晚期妇女更为显著;而症状的是否发生和轻重程度,则与妇女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刺激分子PD-1m RNA和T细胞表面PD-1分子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围绝经期、40例绝经后期和30例育龄期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1m RNA的表达。结果 PD-1m RNA的表达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育龄期组相比,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期组PD-1m RNA表达量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组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PD-1水平低于育龄期组(P0.05)。结论共刺激分子PD-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围绝经期妇女免疫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59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绝经状态分为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早期、绝经过渡期晚期;随机选取120例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对各组ALT,γ-GT,ALP,总胆汁酸(TAB),前清蛋白(PAB)进行检测,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ALT,γ-GT,ALP,TA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变(P<0.01);绝经过渡期晚期较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早期患者TAB明显降低(P<0.05).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一年。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减低,可发生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变化,出现潮热、多汗、心悸、性欲减退、失眠、情绪波动,重者出现情绪失控等反应。但围绝经期不单纯是生理问题,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综合问题。我院妇科门诊对126例妇女进行观察复查,以证实对妇女围绝经期进行卫生宣教及心理疏导有重要的保健意义,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与血压升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0例绝经1年以上的50~79岁患者,根据年龄段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集雌激素水平和相应的高血压发病率。结果3组雌激素水平与血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的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激素的水平逐年下降,而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替代疗法对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5月13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激素水平、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激素各指标水平及各症状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雌二醇(E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替代疗法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激素水平,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李儒芝 《上海医药》2009,30(5):200-201
绝经是卵巢功能衰竭的结果,是每个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称为围绝经期。在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一些妇女会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泌尿生殖道萎缩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病等疾患。补充雌激素可以治疗上述疾病。  相似文献   

11.
<正>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于其他人群,主要原因是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引发高脂血症。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在雌激素缺乏的绝经后妇女中预防高脂血症的应用引起各界极大的关注。本文分析51例绝经妇女接受植物雌激素治疗前后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其对血脂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替勃龙治疗对绝经后妇女乳腺及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替勃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对绝经后妇女乳腺及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绝经后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妇女分为2组,A组64例,给予替勃龙2.5mg,每日1次;B组56例,口服结合雌激素0.625mg和甲羟孕酮2.5mg,每晚一次。均连续服用一年。观察2组治疗前、后Greene评分、乳房胀痛情况、双侧乳腺致密度评分、子宫内膜厚度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双侧乳腺致密度评分差异A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阴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Green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时不会发生乳腺结构改变及子宫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血清中雌二醇(E2)和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的水平变化以及相关性。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9例健康围绝经期妇女,其中绝经前组63例与绝经后组46例。另选同期月经正常女性4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每位妇女血清中雌二醇( E2)和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的含量并进行两者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绝经前组 E2与 DHEAS 血清含量无明显变化,绝经后组 E2与 DHEAS 血清含量为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E2与 DHEAS 呈正相关(P <0.01)。结论围绝经期女性血清 E2水平下降,可能与 DHEAS 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是指接近绝经期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度期至绝经后1年。围绝经期不单纯是生理问题,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综合问题。我院妇科门诊对126例妇女进行复查,以证实对妇女围绝经期进行卫生宣教及心理疏导有重要的保健意义,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症状及激素水平的影响和其具体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随机抽取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应用孕激素甲羟孕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雌激素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围绝经期症状及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Kupperman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Kupperman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 0.05)。治疗后,两组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及促卵泡激素(FSH)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两组子宫体积、内膜厚度间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应用于围绝经期妇女时可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改善或消除,调节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少,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骨质疏松症导致的并发症已经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骨密度(BMD)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进行门诊健康检查的100例围绝经期女性与100例绝经后期女性。其中围绝经期女性:年龄4555岁,平均(51±3)岁;身高为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药实践》2017,(2):107-109
目的:观察激素替代疗法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10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单纯服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加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治疗。对两组治疗后骨密度、雌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雌激素分泌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替代疗法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可有效调节体内雌激素分泌水平,提高骨密度,缓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莉芙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妇科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于我院门诊治疗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口服戊酸雌二醇片联合安宫黄体酮片治疗,观察组则口服莉芙敏治疗,两组均进行连续性治疗12周。对比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绝经指数(KMI)总分和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水平,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KM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SH、E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莉芙敏可显著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不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更年期妇女外周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变化对其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1例更年期妇女(45岁~60岁),根据症状、血压、绝经情况进行分组,各组妇女均进行外周血浆β-EP和一些相关指标测定[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结果 ①有血管舒缩紊乱症状(如潮热、头晕)的妇女组β-EP水平低于无症状妇女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P<0.05).②围绝经期妇女β-EP水平的变化对血压无显著影响(P>0.05).③围绝经期妇女血浆β-EP水平的变化对TXA2和PGI2的水平及比值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β-EP水平变化可能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暂时性地影响更年期妇女的血管舒缩功能,但对血压及血管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了解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我们对116例绝经妇女进行阴道细胞涂片检查其中75例血FSH,LH放射免疫测定,对68例绝经后出血妇女(已排除妇科恶,良性病变)进行了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了解卵巢雌激素水平变化小结于后: 材料与方法一、1986年我院门诊绝经一年以上68例绝经后出血妇女为出血组,年龄40—60岁,1989年对离退休干部116例绝经后妇女为对照组,年龄45—76岁,两组平均绝经年龄4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