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测了解韶关市0~14岁儿童保健门诊常规体检血清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为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维生素D补充、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提供科学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儿保门诊常规体检的472例儿童作为观测对象,观察该地0~14岁儿童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韶关市(0岁且3岁)维生素D缺乏程度为37.95%;(≥3岁且6岁)维生素D缺乏程度为67.46%;(≥6岁且≤14岁)维生素D缺乏程度为71.61%。(0岁且3岁)组与(≥3岁且6岁)组、(≥6岁且≤14岁)组之间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岁且6岁)组与(≥6岁且≤14岁)组之间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岁且3岁)组、(≥3岁且6岁)组、(≥6岁且≤14岁)组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年龄段,血清25-(OH)D水平低于30 ng·mL~(-1)对身高没有影响,2~3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30 ng·mL~(-1)对身高有影响,维生素D的缺乏会抑制儿童长高。1~3岁儿童,在控制身高一定的情况下,25-(OH)D水平会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结论:我市0~14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尚需改善,3岁以上儿童维生素D水平较3岁以下儿童偏低,维生素D缺乏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应重视对3岁以上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3岁前身高会受25-(OH)D水平的影响,会影响身高的正常生长,同时体质量的增加会使得维生素D的水平变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台州市0~6岁儿童25-(OH)D现状及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2016年500例至医院体检的儿童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儿童均使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25-(OH)D水平,并询问家长维生素D补充剂的使用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家长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的影响因素。结果:500例儿童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5.48±7.42)ng/mL,25-(OH)D缺乏率为24.40%。有234例儿童家长应用维生素D补充剂,使用剂量60~700IU/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喂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出生体质量是影响维生素D补充剂使用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文化水平与出生体质量是影响维生素D补充剂使用的重要因素。结论:台州市0~6岁儿童维生素D状况较好,但仍有少数儿童缺乏维生素D,需对家长加强科学育儿教育,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25羟维生素D3(25(OH)D3)分布情况,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多种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统一检测88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空腹血清25(OH)D3水平(患者检测前停用钙剂或活性维生素D制剂2周)以评估维生素D储备及分布情况,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分为正常、不足、缺乏3组。对血清25(OH)D3水平与患者年龄、透析时间、矿物质代谢指标(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的相关性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88例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为(20.14±15.78)μg/L。25(OH)D3正常16例(18%),不足31例(35%),缺乏41例(4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与透析时间、年龄、PTH具有相关性(β分别为0.522,-0.340,-0.218,P分别为<0.01,0.01,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特别是透析时间较短的患者维生D缺乏及不足较高,应加强维生素D的补充及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以提高其对血液透析并发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单纯性肥胖与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体检的婴幼儿301例,其中156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145例小儿单纯性肥胖患儿设为观察组,检测两组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儿童的25–羟基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32.42±8.0)ng·mL~(-1),观察组为(29.51±6.29)ng·mL~(-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0 ~ 1岁、1 ~ 3岁年龄组的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充足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单纯性肥胖与25–羟维生素D代谢异常存在联系,单纯性肥胖患儿体内的25–羟维生素D水平偏低于正常儿童水平,肥胖儿童应加强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 D]水平及其与GD的关系。方法选取个旧地区96例新诊断GD患者作为患者组,6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2组受试者25(OH) D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水平,统计2组25(OH) D充足、不足、缺乏情况,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25(OH) D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组血清25(OH) 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_3)、总甲状腺素(TT_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均0. 05),而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均0. 05)。患者组25(OH) D充足的比例(16. 67%)显著高于健康组(7. 58%)(P 0. 05),不足的比例(23. 95%)显著低于健康组(42. 42%)(P 0. 05),缺乏的比例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提示PTH与25(OH) D有相关性(r=-0. 302,P=0. 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PTH与25(OH) D水平呈负相关(B=-5. 221,P 0. 001)。结论个旧地区人群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GD患者血清25(OH) D水平及25(OH) D充足的比例较高,不足的比例较低。25(OH) D水平与甲状腺功能及TRAb无关,与PTH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桥本甲状腺炎的关系。方法选取个旧地区106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作为患者组,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采用liason化学发光法测定2组血清25(OH)D及甲状腺功能[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总甲状腺素(TT_4)、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25(OH)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组女性多于健康组(P<0.05),血清TT_4、FT_3、FT_4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均<0.05),TSH、ATPO-Ab、ATG-Ab、ATM-A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均<0.05),而2组年龄,血清25(OH)D、TT3水平和25(OH)D充足和不足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健康组25(OH)D缺乏的比例高于患者组(P<0.05),但仅患者组出现25(OH)D严重缺乏。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P=0.01)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P=0.002)均提示FT_4与25(OH)D水平正相关。结论个旧地区人群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25(OH)D严重缺乏可能是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并可能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T2DK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将133例T2DKD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及肾功能正常组,采用liason化学发光法测定2组血清25(OH)D水平,收集患者临床指标和生化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3例T2DKD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为(13.07±6.62)nmol/L,其中肾功能不全78例(58.65%),肾功能正常55例(41.35%)。肾功能不全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肾功能不全组25(OH)D缺乏/不足发生率及缺乏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25(OH)D缺乏/不足(OR=2.383,P=0.013)及血尿酸(OR=8.338,P<0.001)与肾功能不全呈正相关,年龄(OR=0.674,P=0.02)、Hb A1c(OR=0.493,P=0.027)、TG(OR=0.355,P=0.048)与肾功能不全呈负相关。结论 T2DKD患者中25(OH)D缺乏/不足发生率高,25(OH)D缺乏/不足可能是T2DKD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法联合及维生素D治疗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osteorosis pathological,OP)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替勃龙干预)30例,维生素D组(替勃龙加维生素D干预)32例及补肾益气活血加维生素D组(替勃龙加补肾益气活血法加维生素D干预)27例。结果治疗后,补肾益气活血加维生素D组的显效率为74.07%(20/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00%(12/30)和维生素D组的46.87%(15/32),补肾益气活血加维生素D组总有效率达到92.59%(25/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8周后3组ALP、BGP及维生素D水平组内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补肾益气活血加维生素D组的ALP、BGP及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56.6±11.6)IU/L、(10.3±3.3)μg/L及(29.6±6.9)ng/L,前两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8±12.6)IU/L及(13.6±5.3)μg/L,维生素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3±5.5)ng/L,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D结合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临床更有效,主要体现在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提升血清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儿童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骨密度及脂代谢异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收的150例健康体检儿童纳入研究,均接受抽血检测血脂水平和25羟-维生素D3水平,依据儿童血清中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为A组(n=30)、B组(n=45)和C组(n=75),A组25羟-维生素D3水平20μg/L;B组20μg/L 25羟-维生素D3水平30μg/L;C组25羟-维生素D3水平 30μg/L;对所有儿童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探究儿童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脂代谢异常患儿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其疾病发生的联系。结果:A组儿童缺乏25羟-维生素D3,其腰椎、股骨粗隆和股骨颈的骨密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P 0.05),且A组血脂指标TG、TC和LDL-C显著高于B组和C组(P 0.05);A组儿童发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26.67%、43.33%,显著高于B组和C组(P 0.05)。结论:儿童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其骨密度及脂代谢具有相关性,其缺乏可能会导致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实施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6例,为观察组,其他卵巢良性肿瘤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另外比较不同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析血清维生素D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25–(OH)D2〕、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r–AFS)分期患者的血清25–(OH)D2、25–(OH)D3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Ⅳ期患者的25–(OH)D2、25–(OH)D3水平均低于Ⅱ、Ⅲ期,Ⅲ期低于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维生素D水平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可将其作为评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性别、年龄及血清Ca2+的关系。方法选择1 110例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观察总体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再根据WHO标准将入选者分为青少年组304例、中年组393例和老年组413例,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25-羟维生素D水平,电极法检测Ca2+水平,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年龄、性别以及Ca2+的关系。结果受检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平均水平在41.47 nmol/L。维生素D水平不足的比例较高,其中男69.9%,女72.9%;青少年74.7%,中年人66.4%,老年人73.8%。Ca2+的浓度与维生素D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受检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普遍不足,男女之间维生素D水平无差别,性别因素影响不大,年龄对维生素D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 D3]水平变化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病例组)按照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7例、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3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血清25-(OH) D3、TNF-α和IL-6水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TNF-α、IL-6、SCr、BUN及UAE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5),血清25-(OH) D3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血清TNF-α、IL-6、SCr、BUN均明显高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均0. 05),血清25-(OH) D3均明显低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均0. 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5-(OH) D3与TNF-α、IL-6及肾功能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性(r 0,P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F-α、IL-6、25-(OH) D3为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P均0. 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OH) D3明显降低,且与炎症反应及肾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探讨补充不同剂量的维生素 D3 对配方奶喂养早产儿血清 25 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2016 年 8 月至 2020 年 7 月收治的 421 例早产儿纳入本研究,检测 血清 25–(OH)D 水平,依据检测结果,分为维生素 D 缺乏、维生素 D 不足、维生素 D 充足三组,每组随机分为低剂量组 和高剂量组,给予补充维生素 D3 制剂 3 个月,低剂量组 400 IU·d-1,高剂量组 800 IU·d-1。治疗 3 个月后随访复查血清 25–(OH)D 水平,比较各组别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25–(OH)D 的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后,高剂量组患儿 25–(OH)D 水平 均明显高于同组别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缺乏组患儿按高剂量治疗后未出现维生素 D 缺乏,维生 素 D 充足水平比例达 90.0 %。结论:早产儿出生后补充 800 IU·d-1 维生素 D3 效果优于 400 IU·d-1 的补充剂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与骨密度的关系,为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骨量分为骨量正常组(n=137)、骨量减少组(n=81)和骨质疏松组(n=38),比较3组一般资料及血清PTH、25-羟维生素D水平和骨密度。根据不同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n=23)、维生素D不足组(n=64)和维生素D缺乏组(n=169),比较血清PTH水平和骨密度。分析血清PTH、25-羟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病程、PTH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均0.05),体质量指数以及全髋、股骨颈、L2—4骨密度均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均0.05);维生素D缺乏组血清PTH水平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P均0.05),全髋、股骨颈、L2—4骨密度均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均0.05)。校正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后,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PTH与全髋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和L2—4骨密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血清PTH水平明显升高,骨密度与血清PTH、25-羟维生素D水平有一定相关性,血清PTH水平升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骨量减少或者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州市石鼓镇中心卫生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4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分为DPN组87例、单纯糖尿病(NDPN)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脂糖代谢生化指标及血清25-(OH)D3水平,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分析25-(OH)D3水平与上述指标及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结果:DPN组与NDPN组血清25-(OH)D3水平依次是(36.14±8.59)nmol·L~(-1)、(57.48±12.63)nmol·L~(-1),NDPN组含量明显高于D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等,显示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 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与上述差异性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程、Hb Alc及LDL-C水平与血清25-(OH)D3呈负相关;血清25-(OH)D3(50 nmol·L~(-1))是周围神经病变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血清25-(OH)D3明显降低,呈负相关,其中血清25-(OH)D3与患者病程、Hb Alc及LDL-C水平呈负相关,可能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调查深圳市糖尿病患者血清 25– 羟基维生素 D〔25(OH)D〕的营养状态。方法:选择 2017 年 7 月 至 2018 年 6 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 455 例,其中男 231 例,女 224 例,年龄 18 ~ 89 岁, 平均(59.3 ± 20.6)岁。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 50 岁、≥ 50 岁且< 70 岁、≥ 70 岁)、不同季节(夏秋 季、春冬季)患者的血清 25(OH)D 水平。结果:(1)深圳市糖尿病女性患者 25(OH)D 水平高于男性,其中男性患 者 25(OH)D 水平为(19.67 ± 5.93)μg·L-1,女性患者 25(OH)D 水平为(21.27 ± 6.69)μg·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2)患者 25(OH)D 水平随年龄增长有升高趋势,< 50 岁患者 25(OH)D 水平低于≥ 50 岁且< 70 岁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患者 25(OH)D 水平春冬季低于夏秋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糖尿病患者 25(OH)D 不足或缺乏现象普遍存在,男性患者、< 50 岁患者、春冬季更明显,应注意糖尿病患者 的维生素 D 补充。  相似文献   

17.
侯萍 《双足与保健》2017,(24):140-140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检测及临床关联性。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294例骨科综合住院人群,通过对受检测人员检测结果的分析,将其分为3组:A组:94例为骨量正常,B组:107例为骨质减少,C组93例为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检测方法,对临床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各组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中,B、C组中的P1NP以及N-MID检测结果明显高于A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血清25-(OH)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未发现25-(OH)D与骨密度之间的关联性,但是所检测的群体中,存在着骨质疏松以及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因此在临床中需要对人们加强宣教,提高热门对骨质疏松的认识程度,避免骨质疏松症状出现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非透析慢性肾脏病5期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50例非透析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测定骨密度、25(OH)维生素D等指标,并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间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和25(OH)维生素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均0.05),2组腰椎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中25(OH)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是非透析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25(OH)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代谢异常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中非常明显,糖尿病患者25(OH)维生素D、i PTH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9.
加味瓜蒌桂枝汤治疗颈椎病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文全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347-1348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加味瓜蒌桂枝汤与颈椎病的关系。方法对122例5种证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降钙素(CT)和骨化三醇(1,25(OH)2D3)测定和对63例5种证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T、1,25(OH)2D3的测定。结果颈椎病患者血浆CT浓度呈异常升高(162.399±66.017)ng/L,而1,25(OH)2D3在正常范围内波动(34.162±17.339)ρg/ml,风寒湿型以CT最高值,1,25(OH)2D3最低值为特点(171.693±58.154)ng/L,(29.789±15.899)ρg/ml,痰湿阻络型以CT最低值,1,25(OH)2D3最高值为特点(147.988±71.64)ng/L,(38.294±22.203)ρg/ml,其它证型的血浆CT,1,25(OH)2D3水平呈平行状态。经加味瓜蒌桂枝汤治疗后,痰湿阻络型治疗前后血浆CT,1,25(OH)2D3无差异(0.1>P>0.05,P>0.5),肝肾不足型与气滞血淤型血浆治疗前1,25(OH)2D3无差异(0.2>P>0.1,0.5>P>0.2)。结论说明颈椎病是以血浆CT异常升高为特点的钙代谢紊乱,加味瓜蒌桂枝汤对颈椎病的钙代谢紊乱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伤寒论》太阳证中“项背强几几”很可能与血浆CT,1,25(OH)2D3代谢紊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女贞子对去卵巢大鼠钙代谢及维生素D依赖型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去卵巢手术处理4周后,ig给药治疗14周。血清、尿液及粪便中钙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RT-PCR技术分析小肠及肾脏基因表达。结果大鼠去卵巢后体内钙流失显著增加,表现在血钙下降,尿钙及粪钙排泄增加。女贞子可以有效防止尿钙及粪钙排泄增加,并恢复血钙水平。RT-PCR分析表明雌二醇和女贞子都可以抑制去卵巢引起的小肠维生素D受体(VDR)mRNA表达下降。女贞子对肾脏25-羟基维生素D 1-羟化酶(1-OH ase)及25-羟基维生素D 24-羟化酶(24-OH ase)mRNA无明显作用,但却可以提高肾脏钙结合蛋白-9k(C aBP-9k)及钙结合蛋白-28 k(C aBP-28k)的基因表达。结论女贞子能够改善雌激素缺乏所引起的钙失衡状态,主要是通过提高小肠对活性维生素D的敏感性及加强肾脏对钙的重吸收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