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酱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并分析各个物质对酱牛肉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离鉴定北京传统肉食品——月盛斋酱牛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共鉴定出82 种风味化合物,其中烃类17 种(相对含量4.365%)、醇类12 种(相对含量2.663%)、醛类23 种(相对含量21.717%)、酮类7 种(相对含量0.912%)、酯类1 种(相对含量0.279%)、醚类2 种(相对含量15.263%)、酸类4 种(相对含量2.601%)、酚类2 种(相对含量0.889%)、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14 种(相对含量2.085%)。其中醛类、醚类、含氮含硫以及杂环化合物是月盛斋酱牛肉的重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鲜香菇与香菇预煮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利用NIST08数据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对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成分,同时运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鲜香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烃类、硫化物等物质,其中酮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9.403%和21.982%;对香菇预煮液风味有贡献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醛类与醇类,其中含量较高的为壬醛(31.877%)、己醛(19.972%)、1-辛烯-3-醇(14.773%)。  相似文献   

3.
小米粥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技术(HS-SPME)对小米粥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提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其中包含16种醛、10种醇、3种酮、15种碳氢、5种杂环和2种其他类物质.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量的40.57%;其次为碳氢类,占总量的33.27%.在小米粥这些挥发性物质中醛类物质可能为其重要的风味特征物质.  相似文献   

4.
皮蛋蛋白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技术提取了皮蛋蛋白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优化了蒸馏萃取条件,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定性分析,共从皮蛋蛋白中鉴定出26种物质,其中脂肪烃类8种(相对含量32.671%),醇类1种(相对含量0.694%),醛类3种(相对含量1.558%),酮类2种(相对含量0.812%),酯类5种(相对含量44.818%),芳香烃类2种(相对含量14.94%),酚类2种(相对含量1.061%),含硫化合物类2种(相对含量1.809%)及胺类物质1种(相对含量1.638%).并与新鲜鸭蛋蛋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发现皮蛋蛋白中醛类、酮类、酯类等物质的含量显著增加,羧酸类、芳香烃类、含硫化合物类及胺类等含量显著减少,相同物质占约60%,说明在腌制过程中鸭蛋白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对清油麻辣火锅底料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物质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GC-MS)对萃取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共得到55种挥发性成分,它们是:烃类21种、醇类10种、醚类3种、酮类3种、醛类6种、酸类2种、酯类4种、其他类6种。其中,醇类(56.91%)、烃类(29.42%)、醚类(5.29%)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其次为酯类(2.42%)、其他类(2.14%)、酸类(2.07%)。  相似文献   

6.
泡藠头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首次对泡藠头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分析,旨在为泡藠头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泡藠头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果检出了34种风味物质:含硫化合物6种,醇类物质4种,酸类物质2种,酯类物质6种,烃类物质9种,醛类物质3种,酮类物质3种,其他物质1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得到定量分别为含硫化合物占14.81%,醇类物质占12.46%,酸类物质占12.34%,酯类物质占2.03%,烃类物质占11.79%,醛类物质占1.04%,酮类物质占0.86%,其他物质占0.19%。结论泡藠头中含硫化合物、醇类、酸类和烃类物质含量较高,酯类、醛类和酮类物质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微波杀菌技术对卤鹅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微波杀菌前后卤鹅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微波杀菌前共检出38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杀菌后检出40种。其中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酯类、醇类、羧酸和醚是卤鹅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微波杀菌后醛类种类减少了1种,总含量减少了9.5%;酮类种类增加了1种,相对含量减少0.78%;芳香烃类种类增加1种,总含量增加了5.74%;羧酸类种类增加1种,总含量增加了4.14%;其它类化合物种类不变,含量变化小于1%;微波杀菌增加了卤鹅肉的特征风味化合物种类,对卤鹅风味改善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兔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兔背最长肌在冷藏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冷藏过程中检测到兔背最长肌挥发性风味物质共79 种,其中醛类19 种、酮类4 种、醇类17 种、酯类6 种、烃类31 种、呋喃类2 种,且醛类化合物所占的比重最高,其次是醇类及烃类化合物,酮类、酯类及呋喃类化合物在挥发性物质中所占的种类少含量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兔背肉中各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也不断变化,其中醛类、醇类及烃类物质的变化差异大,酯类、酮类和呋喃类随时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SDE-GC-MS分析肯德基吮指原味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结合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o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肯德基吮指原味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并讨论各物质对整体风味的影响。共鉴定出66种化合物,其中烃类14种,醛类23种,醇类4种,酮类7种,酚类4种,脂肪酸类3种,酯类2种,内酯类2种,杂环化合物7种。烃类(17.44%)、醛类(45.41%)和脂肪酸类(13.26%)的相对含量较多,其次为酮类(3.65%)、杂环化合物(2.79%)。  相似文献   

10.
应用HS-SPME和GC/MS技术检测陇西腊肉中的风味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分析检测了陇西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萜烯类化合物(9种),醛类物质(5种),酮类物质(3种),烃类物质(16种),醇类物质(4种),醚类物质(3种),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2种)。萜烯化合物、醛类物质、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可能是构成陇西腊肉风味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
宁夏滩羊背最长肌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宁夏滩羊肉背最长肌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为滩羊肉生产加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并结合GC-MS分析,对宁夏滩羊肉背最长肌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和定量。[结果]共检测到65种化合物,以烃类和醛类化合物为主体,其相对含量分别占34.887%和34.682%。[结论]醛类化合物可能是滩羊背最长肌风味物质的主体成分,对宁夏滩羊贡献风味的挥发性物质可能为壬醛、癸醛、肉豆蔻醛、2-十一烯醛、反式-2-癸烯醛、丙位十二内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月桂醇、法呢醇等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鼠尾藻、浒苔、龙须菜、红毛菜和条斑紫菜5种常见经济海藻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五种海藻中分别鉴定出29、22、29、32、2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及酯类物质。鼠尾藻、浒苔及龙须菜以烃类、醇类、醛类、酯类及其它挥发性化合物为主;红毛菜和条斑紫菜均以烃类成分为主,其含量超过70%以上,另外含有少量醇类、醛类及酯类物质。红毛菜和条斑紫菜烃类成分主要为8-十七碳烯及十七烷,含量超过总成分的50%,其中又以含量超过30%的8-十七碳烯为主,而鼠尾藻、浒苔和龙须菜8-十七碳烯含量甚少。研究表明,海藻挥发性成分组成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性,原始红藻红毛菜和条斑紫菜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相似,以8-十七碳烯为原始红藻挥发物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洋葱挥发性成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洋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测定,以总峰面积和化合物个数为指标考察萃取纤维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4个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纤维头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温度60 ℃,萃取时间60 min,解吸时间5 min。利用最优萃取条件对三种色泽洋葱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三种色泽洋葱共鉴定得到挥发性风味物质61种,其中白皮、红皮、黄皮洋葱分别测到37、40、4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分别占流出组分总量的70.29%、81.92%、79.03%。61种挥发性成分中含硫化合物27种、醛类13种、醇类13种、酮类4种,其他4种。三种色泽洋葱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22种,其中含硫化合物占比较大,特别是二异丙基二硫醚和(E)-1-丙烯基-2-丙烯基二硫醚相对含量的总和在三种色泽洋葱的挥发性成分中占比率都超过了20%,对形成洋葱特征风味贡献较大。红皮和黄皮洋葱的含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远高于白皮洋葱,红皮洋葱中2-甲基-2-戊烯醛相对含量高于白皮和黄皮洋葱。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大盘鸡挥发性风味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新疆大盘鸡中的特征风味成分,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法和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大盘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8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烃类23种、醛类20种、醇类15种、酮类4种、酸类3种、酯类8种、杂环及其他化合物12种。其中,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对大盘鸡特征香气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苦荞粉、苦荞壳及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味是苦荞(F.tataricum tataricum)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而挥发性成分在风味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苦荞粉、苦荞壳、苦荞麸皮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样品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物质,并且不论从种类总数还是种类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苦荞粉有挥发性化合物成分44种,主要以芳香烃类(20.69%)、醛类(18.57%)、烯类(15.21%)为主;苦荞壳有4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芳香烃类(29.88%)、醛类(21.96%)、烷烃类(15.11%)为主;苦荞麸皮有2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烯类(28.98%)、醛类(22.48%)、酯类(15.49%)为主。醛类物质在3种样品中的相对含量较高,且醛类的阈值较低,可能是苦荞粉、苦荞壳、苦荞麸皮重要的气味特征物质。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175-181
接种混合发酵剂并在控温控湿条件下生产低酸度川味香肠,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川味香肠中共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80种,其中脂肪烃类、酯类和醇类物质是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A组(低酸度川味香肠)中酯类、酸类和脂肪烃类物质的种类数较多,其中乙酸相对含量为1.35%,明显高于其他组;而酯类、醇类和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2.16%、21.29%和14.26%,均显著高于其他组;4种川味香肠中芳樟醇、己醛和乙酸芳樟酯的相对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火锅底料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萃取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共得到90种挥发性成分,它们是:烃类19种、醛类21种、醇类13种、酮类5种、酚类6种、醚类2种、酸类5种、酯类6种、含氮含硫及杂环类13种。其中,醇类(30.1432%)、烃类(22.6681%)、酚类(10.7776%)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其次为含氮含硫及杂环类(8.3344%)、醛类(6.0060%)。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 (SPME-GC-MS)对干猴头菇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了固相微萃取温度、时间等萃取条件对总离子流图中总峰面积的影响。在优化的SPME条件下,共鉴定出干猴头菇中的挥发性成分71种。其中醛类化合物的种类最多,共16种,含量最高,近30%。另有酮类化合物14种,醇类化合物5种,羧酸类化合物6种,含硫化合物和含氮杂环化合物各3种,含氧化合物10种,酚类及烃类化合物共14种。在上述类型风味物质的共同作用下,猴头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芳香气味。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1):218-224
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 extraction,SDE)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网箱海养卵形鲳鲹肌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共鉴定出88种挥发性化合物,以醛类、烃类、醇类化合物为主,醛类、烃类、醇类、酸类、芳香族物质、酯类、酮类、杂环化合物分别为33、21、11、5、5、4、2、2种;SDE-GC-MS法鉴定出6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酯类、杂环化合物较多;HS-SPME-GC-MS法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以烃类、醇类、酮类化合物为主。根据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和特征分析可知,己醛、苯甲醛、壬醛、2,6-癸二烯醛、1-辛烯-3-醇、2-乙基-1-己醇等醛醇类物质对网箱海养卵形鲳鲹风味贡献较大,酯类、杂环化合物、酮类等化合物则可能对于其风味带来一定的协同作用,养殖环境和饲料也对卵形鲳鲹风味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京盐水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技术研究了南京盐水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99种风味化合物,包括醛类(23种)、含N、O、S杂环(11种)、酯类(2种)、醇类(10种)、酸类(7种)、烃类(24种)、酮类(8种)、萜类(7种)及其它类化合物(7种),其中在鸭肉中新鉴定出4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所鉴定的化合物主要是脂肪氧化降解产物,醛类物质、含硫含氮化合物以及呋喃类物质可能是构成盐水鸭风味的重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