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探讨血管钙化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0例ESRD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浆胎球蛋白A水平及对患者进行颈总动脉B超检查。所有患者的随访期限为12月。4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结果:ESRD患者血胎球蛋白A水平血液透析前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有血管钙化的患者胎球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无钙化者(P〈0.01),经血液透析治疗1年后,血浆胎球蛋白A水平较透析前明显降低(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胎球蛋白A水平与C-反应蛋白(r=-0.35,P〈0.01)、血钙磷乘积(r=-0.37,P〈0.01)、血白蛋白(r=0.31,P〈0.05),尤其血磷(r=-0.24,P〈0.01)相关。结论:ESRD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胎球蛋白A水平持续下降,血管钙化可能与血浆胎球蛋白A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探讨糖尿病肾病血管钙化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1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及对患者进行颈总动脉B超检查。2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无蛋白尿患者胎球蛋白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Ⅲ、Ⅳ、Ⅴ期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合并血管钙化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胎球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非钙化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白蛋白水平(r=0.47,P〈0.05)呈正相关,与血清磷(r=-0.32,P〈0.01)、钙磷乘积(r=-0.45、P〈0.01)、C反应蛋白(r=-0.43、P〈0.01)呈负相关。结论:合并颈总动脉钙化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明显降低,低胎球蛋白A水平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与血清胎球蛋白A及冠脉钙化的关系。方法对38例ESRD初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清胎球蛋白A及相关因素检测,对其中的29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钙化评价研究。所有3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8个月。22例非ESRD慢性肾脏病(CKDⅡ~Ⅲ期)患者人选对照组。结果38例ESRD初始透析患者在18个月随访期内出现心血管事件30例次,因心血管事件死亡者6例,占15.79%,而非ESRD患者心血管事件仅3例次(P〈0.01)且无一例死亡(P〈0.05)。ESRD血清低胎球蛋白A组心血管事件显著高于ESRD血清高胎球蛋白A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与血清胎球蛋白A(P〈0.01)、C反应蛋白(CRP)(P=0.0014)及低密度脂蛋白C(LDL-C)(P=0.008)密切相关。18/29例(62.07%)有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钙化患者心血管事件比无冠状动脉钙化患者显著增多(P〈0.01)。冠脉钙化的ESR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较无冠脉钙化的ESRD患者明显下降(P〈0.01)。冠脉钙化与胎球蛋白A下降及高血磷有关(P〈0.01,P〈0.01)。结论ESRD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或)心血管事件死亡可能与血清胎球蛋白A下降及冠状动脉钙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80例CRF患者(非透析治疗60例,血液透析20例)、20例正常对照组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性研究。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SAA水平,分析SAA的变化与其他相关因素。结果:CRF患者无论透析与否,SAA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血液透析(HD组)患者SAA水平较非透析组各期患者更高(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RF患者SAA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异常(r=0.786,0.733,0.567,0.623,0.549,0.736,P均〈0.01)、心血管疾病的发生(r=0.421,P〈0.01)、尿素氮(r=0.722,P〈0.01)、肌酐(r=0.841,P〈0.01)、C反应蛋白(r=0.813,P〈0.01)等呈正相关,而与血红蛋白(r=-0.654,P〈0.01)、血清白蛋白(r=-0.453,P〈0.01)、总胆固醇(r=-0.289,P〈0.01)、高密度脂蛋白(r=-0.351,P〈0.01)等呈负相关(P〈0.05)。结论:CRF患者存在血清SAA水平升高,且与肾性贫血、肾性营养不良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在透析前以及透析年后血清胎球蛋白1A浓度的改变以及其与临床表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47例透析前ESRD患者接受血清胎球蛋白A及有关生化检查,其中131例在透析1年后再次检测。此外,用B超检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访期中位数为29.6(范12.1 ̄42.0)个围月。70例健康人入选对照组。结果ESRD患者血胎球蛋白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透析前血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白蛋白(P<0.01)、IL鄄6(P<0.05)、血钙磷乘积(P<0.05),尤其是与血磷水平(P<0.05)相关。炎症、营养不良患者血胎球蛋白水平较低(AP<0.05)。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血胎球蛋白浓度较无斑块者明显降低(AP<0.01)。透析1年后胎球蛋白A血浓度较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131例,P<0.01)。62%患者经过1年的肾脏替代治疗后胎球蛋白A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无论是在治疗前还是在治疗1年后,随访中存活的患者胎球蛋白水平显著地高于死亡者(AP<0.05)。结论ESRD患者低胎球蛋白A水平与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病死率相关,经肾脏替代治疗后胎球蛋白A水平仍持续下降。胎球蛋白A水平是ESRD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瘦素浓度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40例DN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瘦素浓度水平及对患者进行颈总动脉B超检查。40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DN患者血清瘦素浓度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有血管钙化的DN患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无钙化者(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浓度水平与C-反应蛋白(r=0.405,P〈0.01),血清磷(r=0.372,P〈0.05)及血肌酐水平(r=0.328,P〈0.01)呈正相关,而与血浆白蛋白(r=-0.386,P〈0.05)呈负相关。结论:有颈总动脉钙化的DN患者血清瘦素浓度水平明显升高,高瘦素水平可能参与DN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APC)与2型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ELISA方法检测41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和27位对照组志愿者的血浆APC水平,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衡量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APC水平显著性降低[(10389.0±1801.9)vs(6693.3±1790.5)ng/ml,P〈0.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肾病非透析患者的颈动脉IMT与血浆APC水平(r=-0.511,P〈0.01)负相关。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PC是平均颈动脉IMT的显著性相关因素(β=-0.492,P〈0.01),且24h尿白蛋白排泄率(β=-0.719,P〈0.05)、血红蛋白(β=0.522,P〈0.05)是血浆APC水平的显著性相关因素。结论:APC的减少可能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可能在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瘦素(1eptin)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非血液透析患者20例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和正常人15例,检测其血浆瘦素和TNF—α、IL-6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P〈0.05,P〈0.05),但血液透析组和非透析组比较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和非透析组血浆瘦素水平均与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r=0.492,P〈0,05;r=0.481,P〈0.01:r=0.503,P〈0,02;r=0,404,P〈0,05)。结论:血液透析组和非透析组血浆瘦素、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血浆瘦素水平与TNF—α和IL-6水平明显相关,提示瘦素水平与促炎症因子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可能参与ESR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尿脂联素水平变化及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DM)、微量白蛋白尿组(DN1)和大量白蛋白尿组(DN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ISA)测定各组血清、尿中的脂联素,血浆sTM水平。结果:DN1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DM组(P〈0.01),DN2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DN1组(P〈0.01)。DN1组的尿脂联素水平高于DM尿组(P〈0.05),DN2的尿脂联素水平高于DN1组(P〈0.01)。DN1组的血浆sTM水平高于DM组(P〈0.01),DN2组的血浆sTM水平高于DM组(P〈0.01)。血清脂联素与尿脂联素、UAER、血浆sTM呈正相关(r=0.564,0.412,0.587,P〈0.01),与Ccr呈负相关(r=-0.362,P〈0.01);尿脂联素与Scr、UAER、血浆sTM呈正相关(r=0.292,0.748,0.775,P〈0.01),与Ccr(r=-0.379,P〈0.01)呈负相关。结论:2型DN患者血清、尿脂联素水平可能是反映DN早期内皮损害的重要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在慢性肾脏病(CKD)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28例CKD患者,予以双侧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根据CKD标准进行分期,分为2、3、4、5期患者,分别设为B组19例,C组18例,D组24例,E组67例;另设23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每组根据颈总动脉钙化分为有钙化和无钙化2个亚组,所有患者均测定血清中胎球蛋白A水平,测定血钙、血磷等常规生化指标。计算各组血清胎球蛋白A的平均水平。结果C组患者中血清胎球蛋白A含量明显高于E组(P〈0.05),同时C组患者中血清胎球蛋白A含量明显低于A组(P〈O.05)。D、E组中高胎球蛋白A组和低胎球蛋白A组相比较,血管钙化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E组直线相关性分析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磷呈负相关(r=-0.320,P〈0.05)。与血钙不相关。结论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随着肾脏病的进展呈进行性下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受血磷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女性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visfatin水平与CTX-Ⅱ的相关分析。方法利用ELISA方法测定30例OA患者及12例对照组血浆和关节液visfatin及CTX-Ⅱ水平。结果 OA患者关节液visfatin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95±2.51ng/ml vs 4.48±2.49ng/ml,P〈0.001),两组血浆visfatin浓度无统计学意义(5.37±1.45ng/ml vs 4.93±1.4ng/ml,P=0.466)。关节液visfatin水平与Ⅱ型胶原降解产物CTX-Ⅱ呈正相关(r=0.497,P〈0.01),与hsCRP无相关(r=-0.246,P=0.19)。K-LⅣ级OA患者关节液visfatin浓度明显高于K-LⅢ级visfatin浓度(10.57±2.49ng/ml vs 7.54±1.5ng/ml,P〈0.01)。关节液visfatin水平明显与OA严重程度正相关(r=0.421,P=0.021)。结论 Visfatin可能通过关节腔局部作用参与OA关节软骨降解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未接受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3~5期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变化,探讨CK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脂质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将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我院64例CKD患者分为3组,其中CKD3期组17例,CKD4期组16例,CKD5期组31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以及清蛋白(Al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血钙(Ca^2+)、血磷(p3+)、甲状旁腺素(PTH),比较各组胎球蛋白A水平,并分析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CKD3期组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CKD4期组和CKD5期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ApoA、ApoB、ApoA/ApoB比值和cystatinC被选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论CKD非透析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可能随着肾功能的逐步恶化而降低,其水平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方法选取IGT患者(IGT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及健康对照者(NC组)各30例,分别测定血清HGF、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并对HG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IGT组与T2DM组血清H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3.22±102.48)、(422.76±126.77)、(120.45±25.11)ng/L](P〈0.05),IGT组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与HGF呈正相关(r=0.326,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GF与DBP具有高度相关性(r=4.730,P〈0.05)。结论血清HGF水平在IGT阶段即升高,表明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评估容量状况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血液透析患者连续3次透析前后的BNP、体重、血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其中30例患者计算出血浆容量改变。结果:40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BNP、体重、平均动脉压(MAP)有统计学差异(P〈0.01),验后的多重比较进行每周3次相互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示BNP与体重、MAP无相关性(P〉0.05),BNP水平与LVEF值呈负相关(r=-0.586,P〈0.01)。30例患者平均血浆容量改变只有265ml,透析前后血浆容量变化与BNP水平变化无相关性(r=0.197,P〉0.05)。结论:透析前后BNP水平下降,但这些下降与传统评价容量状况的临床指标如体重、血压无关,这主要可能是因为透析前后血浆容量变化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中晚期患者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 方法 2010年4月至12月我院肾脏科病房、腹透中心、血透中心的CKD非透析(CKD 3~5期)、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共150例为对象;年龄、性别匹配的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收集患者临床和相关生化指标资料。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全段FGF23水平。对入选患者进行冠脉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分析FGF23水平与CKD中晚期患者冠脉钙化的关系。 结果 CKD中晚期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96.46(83.09,355.02) ng/L比27.17(21.63,51.20) ng/L,P < 0.01];透析患者的FGF23水平显著高于非透析患者(P < 0.01);血透患者的FGF23水平显著高于腹透患者[6048.29 (1129.08,34807.45) ng/L比1625.80(602.83,7521.78) ng/L,P < 0.01]。CKD中晚期患者冠脉钙化发生率较高(74/130,56.9%),血清FGF23水平与冠脉钙化分数(CaS)呈正相关(r = 0.177,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 = 0.091,OR = 1.095,P < 0.01)、透析龄(β = 2.013,OR = 7.483,P < 0.05)和FGF23水平(β = 0.838,OR = 2.311,P < 0.05)是CKD中晚期患者发生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钙化的ROC曲线显示,FGF23曲线下面积为0.705(P < 0.01),当检测的截点为786.73 n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2.5%和75.9%;碱性磷酸酶(AKP)的曲线下面积为0.626(P = 0.017),当检测的截点为79.75 U/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5%和41.5%。血磷在诊断冠脉钙化时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清FGF23水平与CKD中晚期患者冠脉钙化发生相关。FGF23作为诊断冠脉钙化的参考指标,其敏感度低于AKP,特异性优于AK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分布,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41例在我院肾脏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24h尿量(残余尿)、透析龄、每次透析平均脱水量、血压、糖尿病史以及血常规、高敏C反应蛋白、血生化、全段甲状旁腺素、胆微球蛋白检查。结果本研究中14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β2微球蛋白均值为(46.9±15.4)mg/L,其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45.6±14.7)mg/L、(50.0±16.7)mg/L(t=1.556,P=0.122)。患者平均年龄(54±12)岁,与β2微球蛋白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1,P=0.801)。患者透析龄(68±61)个月,与胆微球蛋白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247,P=0.003)。根据患者24h尿量(残余尿)分组,A组〈100ml,B组100-400ml,C组〉400ml,血清β2微球蛋白分别为(52.6±15.1)mg/L、(45.4±16.2)mg/L、(39.2±11.1)mg/L,3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1.431,P=0.000),线性趋势检验提示随着尿量的减少β2微球蛋白呈增加趋势(Ffortrend=22.829,Pfortrend=0.000)。根据患者是否行血液透析滤过分组,non-HDF组血清β2微球蛋白均值(51.8±16.9)mg/L,HDF组为(45.4±14.6)mg/L(t=2.138,P=0.034)。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显示,血清胆微球蛋白与是否行血液透析滤过(p=-10.015,P=0.000)、残余尿(p=-4.733,P=0.004)、肾小球滤过率(p=-1.897,P=0.002)、球蛋白(B=2.131,P=0.035)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透析龄、校正钙磷乘积、尿酸与胆微球蛋白在单因素直线回归模型中存在直线关系,但在多因素回归模型中无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本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明显升高,透析龄、残余尿量、是否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与β2微球蛋白存在相关关系,多因素线性分析显示是否行血液透析滤过、残余尿量、肾小球滤过率、球蛋白与β2微球蛋白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肾脏排泄尿酸的各指标,明确更准确反映肾脏排泄尿酸水平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早期肾功能损害(eGFR≥60ml·min-1·1.73m-2)的住院患者,采用MDRD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评价肾功能。将这些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350μmol/L)、中尿酸组(250~350μmol/L)、低尿酸组(〈250μmol/L),检测患者的空腹血肌酐(Scr)、血尿酸(Sur)、24h尿肌酐(24hUcr)、尿尿酸(Uur)等指标,计算尿酸排泄分数(EFUA)、尿酸清除率(Cur)、单位肾小球滤过尿酸排泄(EurGF)及尿尿酸/尿肌酐之比(Uur/Ucr)。结果: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成的三组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中Sur随BMI、SBP、Scr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Sur随空腹血糖(FPG)、eGFR、FEUA、Cur、UUA/Ucr的降低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P〈0.05、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Ur水平与24hUur、EurGF无明显相关性(r=0.202,P〈0.01;r=0.107,P〉0.05)。SUr与FEUr、Cur、Uur/Ucr呈负相关性(r=-0.779,P〈0.05;r=-0.632,P〈0.05;r=-0.40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患者,FEUA、Cur、Uur/Ucr均可反应肾脏排泄尿酸的水平,其中FEUA较其他指标更准确的反映肾脏排泄尿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钙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MHD患者90例,其中糖尿病组21例、非糖尿病组69例。检测2组透析前、后血压、心率、相关血生化指标以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1,84-PTH、25一羟一维生素功,比较2组血管钙化情况,探讨糖尿病组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透析前血肌酐较低,三酰甘油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P〈0.05)。糖尿病组iPTH达标率高于非糖尿病组,而钙磷乘积低于后者(P〈0.05)。糖尿病组钙化发生率和钙化积分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对糖尿病MHD患者,血管钙化积分与糖尿病病程、慢性肾脏病(CKD)病程、透析时间、iPTH、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1、0499、0.652、0.727和0.564,P值均〈0.05)。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患有糖尿病的MHD患者有较高的血管钙化发生率及较重的血管钙化程度;其中糖尿病病程、CKD病程、透析时间、iPTH、ALP可能参与糖尿病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血清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3,TFF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将123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SDM组,UAER<30 mg/24 h)42例;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DKD组,UAER 30~300 mg/24 h)46例;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组(CDKD 组,UAER>300 mg/24 h)35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TFF3表达水平,并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KD组的血清TFF3水平[(71.33±9.48)ng/ml]明显高于其他3组,EDKD组患者血清TFF3水平[(49.31±8.93)ng/ml]显著高于SDM组[(32.65±7.27)ng/ml],而对照组血清TFF3水平最低[(17.65±6.27)ng/ml],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TFF3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897,P<0.05).结论 血清TFF3表达水平与DKD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及判断DK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CKD3~5期患者血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探讨FGF-23与钙磷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108例CKD3~5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血清全段FGF-23测定,同时测定血清25(OH)D3、iPTH、血清肌酐(Scr)、血钙(Ca2+)、磷(P3-)、碱性磷酸酶(AL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等指标。观察各期患者以上指标的变化,及其与FGF-23的关系。结果:(1)CKD各组患者血清FGF-2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KD各期FGF-23水平逐步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非透析组血清FGF-23水平与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校正血钙、血磷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0.01)和白蛋白(P〈0.05)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透析组血清FGF-23水平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及C-反应蛋白(P〈0.01)存在正相关关系。(3)非透析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血磷、iPTH、肌酐清除率是血清FGF-23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其回归方程为:Y(FGF-23)=1.700+0.106(P)+0.048(LogPTH)-0.003(Ccr)。透析组PTH、CRP是影响FGF-23的主要变量。结论:CKD患者血FGF-23明显升高,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可能是CKD患者血FGF-23水平的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