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重构“五四”新文化的复杂内涵的前提下,对“五四”后70年来从政治着眼的(如瞿秋白、毛泽东),侧重于思想启蒙的(如鲁迅、胡风、《河殇》),偏重于超前理想化的(如现代主义思潮中一些学者、文艺家),和重在揭示传统文化连续性的(如“现代新儒家”)四种“五四”观作出评述辩析。在对“五四”精神重新反思的阐释活动中,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五四”精神对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人的文化心态现代化的启迪,指出了弘扬人的主体性是“五四”观多元整合、现代意识综合演进的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倾向 :“五四”的偏激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形成了断层 ,这是对“五四”的误读。在对现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势力的强大惰性力量、对“五四”性质认识的偏差和思想教育的片面性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与以上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即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因素 ,消解了“五四”精神 ,使“五四”与后来的历史形成了断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思维机制的角度,论述了“五四”文化精神逐渐衰微和“五四”文学精神失落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五四”文学精神的失落与“五四”文化精神的衰微紧密相关。“五四”以后持续不断的文化批判所采用的以政治概念为轴心构筑的文化批判模式,是造成这一历史事实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批判模式由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所决定,而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整体观或普遍联系的观点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山西省孔子学会于1989年11月15日至19日在山西师大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年会。来自全省各院校,科研单位的70余名孔子研究工作者及教师参加了会议,同时,还邀请了省外专家9人。共收到论文50余篇,现把主要论点简述如下: 一、怎样评价“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有的同志认为,“五四”时期的反孔和“打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写作与言论中吸收了大量的基督教文化、思想资源,但真正信任基督教或理解基督教教义的却为数甚少。中国传统的世俗化的政治化的宗教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反殖民”情绪、实用理性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因素,使“五四”一代人对基督教从接受转向背离。  相似文献   

6.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持久而常新的课题,它也深受国外学术界的关注。近来因着手为《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编辑一本国外“五四”研究文集,有机会浏览了近年来国外“五四”研究的一些论著。本文拟择要评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借以探讨国外“五四”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可资借鉴的新思路。(一)华裔美国学者张灏1986年在台湾《当代》杂志的纪念“五四”专栏中,发表了《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一文,对“五四”的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评价。张灏在文中指出,“五四”面临的中心课题是“如何重建中国文化”。为此知识分子们提出的答案有两个:一是科学与民主,二是批判中国传统。“五四”知识分子在这两个问题上既有历史功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五四运动80年,4月21日,教育部社政司、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高校理论战线》和本刊编辑部在京举办“五四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教育部党组成员陈文博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并讲话。文博同志指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要求教育战线的同志,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和光荣传统.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学习并贯彻邓小平教育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培养更多的“四有”人才,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会议由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主持。高教社张增顺总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启示之一在于对“泛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本文提出并论析了“泛政治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典型表现。指出,“五四”反传统精神的启蒙要义就在于抨击“泛政治意识形态”,拆解政教合一的一体化文化模式,克服趋赴政治功利的一元论文化价值观念。文章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价值观对现代文化建构的阻滞、冲击以至破坏后,指出:如若不坚持思想自由、文化学术独立的原则,不树立知识分子自身的独立品格与价值观念,则将大大有碍于当代中国新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台湾是中国大陆母体的一部分,台湾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新文学和大陆新文学都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而且都是以白话文运动为其起始。台湾新文学所表现出的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正义,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化革命运动的一翼。它同“五四”文化革命一样,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劳。毛泽东同志曾对这个革命运动,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诸多学者无法纾解的心理情结。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作为五四文学的亲历者,由于他们的文化立场不同,解读五四文学发生的视角不同,于是众说纷纭。尽管后人对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自我言说有所涉猎,但对五四文学的发生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热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后,五四文学的发生论研究才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从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发生的互动关系来解读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一个盲区。事实上,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也正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接受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联系的。回顾一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对进一步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使史学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是有现实意义的。(一) “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提倡科学与民主的伟大群众运动。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文化思想上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正如毛泽东同志说:“在‘五四’以后,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9.
五四儿童文学的文化建构本源于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张力,五四中国的文化空间为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提供了隐喻质素。具体而论,物理空间确证了儿童价值体系的中国境域,文化空间透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话语对峙。五四儿童文学先驱借助儿童镜像来呈示五四中国的现代认同与疏离,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一文化艺术的革新与人民斗志的昂扬是密不可分的。十五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十八、九世纪法俄等国的“启蒙运动”,都是显著的先例。中国的新文学运动,由于是在伟大的“五四”革命运动中开展和深入的,因此它更具有近代民主革命所未有的彻底性,战斗性及其划时代的意义。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