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集了2006年7月~2007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6~2007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巴西乙醇生产及其产业链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巴西乙醇生产、消费及其产业链的拓展.到2007年底,巴西约有400座乙醇工厂,已有超过500万辆汽车采用混合燃料乙醇汽油.巴西乙醇生产不断扩能,将向世界其他地区增加出口.巴西基于甘蔗原料以乙醇生产乙烯和丙烯,并发展生物乙醇拓展塑料产业链,生产聚乙烯.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外研究者在尿素合成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及相平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供了尿素合成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和相图,提出了一些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泥》2008,(4):51
3月11日,"意科走进中国"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与来自冶金、石化、电力、建材、水处理、纺织、市政等行业的专家、用户及十几家业内知名的媒体共同分享了意科公司的发展历程,意科变频器的创新标准以及意科在奥运年全面推向中国市场的决心和计划.  相似文献   

5.
柴国梁 《上海化工》2008,33(6):31-34
4.3 聚碳酸酯海关进出口分析 1999~2006年间PC进口量年均增长27.91%,比1998~2005年间PC进口量年均增长率31.27%下降3.36个百分点.国内产量偏低、市场需求巨大的现状进一步暴露.中国PC消费主要依靠进口,2006年中国产量仅占总消费量的10%上下.1999~2006年间PC进口量年均增长27.91%,比1998~2005年间Pc进口量年均增长率36.68%下降3.36个百分点.2006年初级形状的聚碳酸酯进口地有45个,主要进口地为泰国(占16.49%),其次为中国(12.86%)、新加坡(11.50%)、美国(10.95%)、日本(10.65%)、韩国(9.81%)、中国台湾省(9.50%)、西班牙(7.46%),八进口地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9.2%.  相似文献   

6.
王小军  孙荣生 《粘接》2007,28(2):49-50
1 "夹层粘接"新工艺 "夹层粘接"是作者经多年研究、开发的一种新技术,在设备大修理工作中,对于严重摩擦磨损的机床导轨,采用独特的"夹层粘接"工艺,以夹布塑料为加厚层,填充F4为表面耐磨层,使机床导轨恢复了原有的精度和尺寸要求,缩短了修理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修理费用,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公司年产80 kt加压稀硝装置是国内首例完全国产化装置,其"三合一"主机的汽轮机、减速机由杭汽制造,空压机、膨胀机由陕鼓生产.自1986年装置建成投运以来,每年检修都发现机组气封严重磨损,机壳与转子不同心.为此,公司利用2006年11月大修和2007年7月停车机会对机组进行了全面整修,以期从根本上消除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收集了2001年7月到2002年6月有关国外塑料工业的相关期刊资料,介绍了2001年到2002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各地域塑料原材料的产量及构成比,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墨西哥、芬兰、西班牙等国家的树脂产量、消费量及增长率,以及日本、西欧、北美等地区的不同品种塑料原料消费量和增长率统计.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有关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1 对蒸骨制胶过程的认识 蒸骨制胶的过程也就是用蒸汽使骨料块在密封的锅内受热、受压,使骨质疏松,由生胶质热解转变为可溶解于热水的动物胶质(习惯上称之为"骨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把<井岗山八角楼>粉彩山水壶,每当我空闲时,总喜欢拿在手中把玩,这件小小的山水壶虽不能展现气势豪雄的大写意山水画面,也不可能真正达到烟云满纸的效果,但细腻的工笔,雅静的画意给人一种清心的感觉和享受.  相似文献   

11.
以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研究了纳米Al2O3纳米SiC单相粉体以及Al2O3/SIC复合粉体悬浮液的分散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入适量的分散剂,改变分散介质,调节pH值,可以获得分散性良好的纳米Al2O3纳米SiC及其复合粉体的稳定悬浮液;蒸馏水是较好的分散介质;球磨、六偏磷酸钠的用量、pH值对纳米Al2O3粉体、纳米SiC粉体及其复合粉体的分散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刘阳  陈涵  郭露村 《中国陶瓷》2008,44(4):15-17
研究了微量(07~0.15mol%)CuO添加剂对3Y-PSZ陶瓷材料烧结和机械性能的影响。适量添加CuO可以促进5Y-PSZ的烧结并提高材料力学性能。经1500℃下2h烧成,添加0,45mol%纳米CuO的试样具有最高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其值分别为620MPa和12.2MPam1/2,比同样条件制备的纯3Y-PSZ分别提高了38%和46%。  相似文献   

13.
《天津化工》2005,19(3):60
据悉,中国石化与其控股公司上海石化近期签署了催化剂资产收购协议,经评估,该催化剂资产为4991.62万元,定价为4991.62万元。此项收购虽然金额不大,却标志着中石化对我国催化剂行业整合的开始。我国的催化剂行业目前仍然比较分散,集中度较低,不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因此中石化通过业内整合充分利用研发优势,以打造亚太地区最强的催化剂企业。从行业发展看,催化剂市场有较大的潜力。目前,世界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产量大约为8000万t/a,  相似文献   

14.
徐英 《中国陶瓷》2008,44(1):73-74
粉彩雪景是陶瓷彩绘中的特种工艺,他的创始人是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许人。他的这一技法一直流传至今,发展成为具有景德镇特色的一个瓷绘体系。然而,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发展与停滞时期,一门艺术的历史越长,传统越浑厚,必然会形成一套程式化的模式,后学者极易被其束缚,粉彩雪景装饰也是一门艺术,也必然会出现这种情况,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提高,所以,粉彩雪景也应顺应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塑料制造》2005,(5):12
在上海市市长韩正和拜耳材料科技集团董事会主席诺仁博博士、拜耳材料科技北美自由贸易区总裁Greq Babe及拜耳材料科技聚氨酯全球总裁Peter Varlacker,拜耳材料科技大中华区发言人戴慕博士的见证下,与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阮延华主任共同签署了一份在中国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拜耳MDI工厂与相关设施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协议。该签署仪式于2005年4月1日举行,正值上海市市长韩正访问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柏镇工业区的拜耳工厂。  相似文献   

16.
继港台、东南亚紫砂热之后,韩国紫砂热正在悄然形成。加上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地理方面的因素,近年来韩中陶艺交流日见频繁。2004年春,毛国强、杨勤芳等携200余款砂艺作品在汉城(今韩国都城  相似文献   

17.
阴春梅  刘忠 《杭州化工》2007,37(3):15-17,33
木糖醇的制备方法可分成三种:提取、化学合成、生物合成.本文介绍了发酵法制备木糖醇的微生物和发酵法制备木糖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非承载类硬木结构中使用水性热塑性胶粘剂,要求最终胶接接头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高于木材本身)和抗蠕变性.当胶接接头受到静负荷作用时,其机械性能会受到胶粘剂本身性能和木材类型的影响,即与胶粘剂和基材之间密切相关.选取化学成分相同、合成路径不同的两类聚合物,并参照国际标准[12]对胶粘剂的相关性能进行光谱分析、量热分析、形态结构分析和测试.有趣的是,两例胶在剪切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差异:一类导致被粘基材的内聚破坏,另一类导致被粘基材表面的胶粘剂破坏.由此可知,所测试聚合物所表现出的不同机械性能与粘接机理有关.因此,本文合成了新一代Vinavil水基聚合物胶粘剂,由于采用新颖的前瞻性技术,其特殊性能显而易见,且远超过传统标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积累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它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化潮流中不可避免的遭遇,例如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移植时的前后衔接的尴尬,本土化、后殖发主义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肌肤的保养,促使全球护肤产品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护肤品生产商不断推出先进的个人护理产品.概述了全球抗衰老产品、防晒产品、青少年专用产品以及家庭专业产品发展的新趋势,并介绍了一些护肤新产品.消费者对护肤品的需求促使生产商不断开发出更多尖端的护肤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