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准确分析建立脱贫长效机制面临的重大问题,对精准扶贫战略决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推进思路。基于脱贫攻坚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贫困人口存在自主脱贫意愿薄弱、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自主发展条件较差、社会保障政策对贫困人口的激励性不足、部分贫困地区相关产业扶贫投入与产出比率未达到预期水平等,研究认为,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来改善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条件,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扶贫绩效激励机制和脱贫考核退出机制;已脱贫地区要分梯次、分阶段推进重点工作转移,扶贫政策和工作体系向常态化转型,保障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持续、高效推进,形成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小康生活》2005,(7):6-6
6月2日,世界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共同启动了“中国发展市场”活动。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办公室国际合作与社会动员司司长吴忠在启动活动上透露,政府今年准备在江西省选择20个自然村,国家财政直接拨款1000万,交由非政府性的民间组织来搞试点项目。这预示着在扶贫上,政府资源可以对民间组织开放,民间组织可以与政府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贫困是归还贫困人口的“天赋人权”,实现仁爱、正义、平等。党和政府经过22年反贫困斗争努力,解决了中国农村2.2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1世纪还需继续扶持剩下的3 000万特困人口,实施“扶贫工程”,直至基本脱贫致富,共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
数字新闻     
《山西老年》2012,(2):66-66
1.28亿人我国的扶贫标准上调至2300元后,全国贫困人口增至1.28亿人,占农村人口的13.4%。  相似文献   

6.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如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农村场域中开展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冀望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如期脱贫冶。 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主战场始终在农村,采用的主要是政府为主导的“强力冶式扶贫,然而,现实中农村相当多的贫困人口是通过进城打工方式脱贫的。 虽然在这种脱贫方式中农民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成本低,实施也比较容易,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政府没有将农村扶贫转向到城镇,更没有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开展城乡联动扶贫工作。 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以“人的城镇化冶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政府需要将农村扶贫、脱贫工作融入到城镇化发展中,进而更好地引导、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进城脱贫。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为例,对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首先分析了广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发展需求,论述了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其次对广西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趋势及其可行性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扶贫陷阱与扶贫资金政府管理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政府扶贫战略是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边际效应降低时推出的一项公共政策。长期以来,中国扶贫开发成效主要以年均贫困人口减少和扶贫投入的关系为评价指标。通过扶贫资金性质、管理及其在贫困村的实际运作,贫困人口数量和扶贫资金投入量之间的相关性等的实证研究,分析政府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不足,提出扶贫陷阱的概念以及跳出扶贫陷阱的几个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参与式”在四川 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的扶贫实践,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显示出了积极的扶贫效果。但是,这 种扶贫模式在被引进和应用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时必然受到若干非经济性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与变革中的现实 社会的冲突、适应和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扶贫对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等具有重要意义。1949年至今,中国的扶贫主要经历了生活救济式扶贫、生产帮扶与生活救助相结合的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攻坚扶贫”、巩固和提升相结合的扶贫、精准扶贫等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减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经验。一是具有健全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二是科学的战略谋划机制;三是强有力的资源整合机制;四是发展与扶贫的融合机制;五是外力帮扶和内生力培养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生存分析研究家户贫困或非贫困状态的转变,以及转变发生前,初始状态的持续期限对这种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家户陷入贫困与脱离贫困的过程以非对称的比例同时存在,持续贫困或持续非贫困的时间长度对贫困状态转换的影响,因选择绝对贫困线或相对贫困线而呈现不同的变动趋势。而且,就贫困动态变化而言,尽管从绝对贫困理念看,贫困家户具有很大的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但从相对贫困的视角看时,却发现贫困表现出持续性特征,从而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这与政府制定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密不可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具有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会保障政策,三个层次在内容构成、政策目标、针对人群、功能性质上均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层层演进的五个阶段,即“社会救济”阶段、“制度改革推动扶贫”阶段、“扶贫规范化、专门化”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对其层次结构与变迁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理解,从而助推农村反贫困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贫困内涵的认识目前已经由传统的收入低下的一维视角扩展到基于可行能力不足的多维度和缺失维度视角。相应地,在对贫困的成因和减贫措施的研究上面,也经历了从人口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最后到权利和可行能力的视角的转换。基于对现有的关于贫困方面的基本理论的提炼和梳理,本文得出了现有理论对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截止2013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导和大力帮助下,甘肃开展了连续五个阶段,为期三十三年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为对下一阶段的扶贫攻坚战略实施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本文首先按照目标一方法一成效的路径对甘肃五个阶段的扶贫进行了总结,然后分析了三十三年扶贫工作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未来扶贫攻坚战略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贫困人口瞄准中的政府、政府专门的扶贫机构与基层扶贫组织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进而出现两大博弈过程。基于扶贫机构工作认真负责与否,建立政府、扶贫机构和扶贫对象三大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并通过博弈模型的最优解提出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瞄准精度的建议: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的信息披露制度;保障督查的积极性,注重督查的效率;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等。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是中国实现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扶贫攻坚,带动贫穷地区和贫困人口共同迈进小康社会,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凉山州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也是整个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十三五期间,凉山州要实现全面脱贫,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致贫原因制订扶贫攻坚的战略和原则,全面解决好扶贫脱贫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凉山州脱贫攻坚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也将对其他地区的长期扶贫和防范返贫现象出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工具,精准扶贫是统一战线的政治任务和不可推脱的社会责任,“统一战线+精准扶贫”模式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理论上的重要性并未使“统一战线+精准扶贫”模式获得实践中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该模式面临统战思想认识的误区、统战部门人员和经费配备不足、统战工作缺乏机制保障、统战部门的统战能力受到统战和帮扶对象复杂性的挑战以及社会参与性政治文化未建立等困境。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统战平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五方面寻求破困之道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产生理论与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关键时刻,扶贫攻坚必须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这是由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目标和现阶段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定的.小额信贷是一种开发式扶贫,作为一种促进最贫困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形成的一种有效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引进和实验,其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内部又存在着自然、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小额信贷在西部的推展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