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防雹作业中关键是雹云判别和适时作业。雹云判别用4因子组合表征雹云特征,还能判别雹落区;在cb云路径上确定查强区进行雹云判别,以决定适时作业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雷达识别雹云指标和防雹作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711数字化雷达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得到雷达识别雹云的各项参数指标,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防雹作业方法,根据这些参数指标自动识别冰雹云,利用雹云观测资料估算雹云所在位置及雹源含水量,从而得出应该作业的炮点和炮点作业时的仰角。方位角、用弹量,并研制了防雹作业实时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3.
宋恩洪 《贵州气象》1996,20(4):47-48
1994年5月3日凌晨,在高空深厚大楷和地面冷锋的配合下,形成强单体雹云移经我州偏南地区。惠水、罗甸、贵定和平塘各县防雹作业点,在无雷达回波报告的情况下,抓住时机,适时开炮,迎击雹云。全过程共用人雨弹541发,使跳跃式发展的雹云受到明显的削弱。却保了防区和下风方免遭冰雹的袭击。但在防区外,特别是罗甸县本设防的沫阳镇遭到冰雹大风的袭击,损失惨重。现将这次防雹作业技术总结如下:1天气形势5月2日08时700hPa,在四川盆地有一低涡,我州处于华北到西南深厚大槽前部,槽后有冷平流。地面图上,在川南、康定。成都、万县有一…  相似文献   

4.
云南鹤庆弱单体雹云降雹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雹云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类型结构不同,成雹机制不同,因而降雹雹谱也不同。1979年9月10日至11月2日,在云南省鹤庆县坝区,利用铝箔测雹板得到9次降雹资料,其中3次取样暴露时间不可靠,舍去未用,另6次分属5个雹日的6块雹云的降雹。本  相似文献   

5.
刘书华 《贵州气象》1997,21(2):28-29
通过对六盘水市1994-1996年15个强对流云的多因子综合识别法,找出了六盘水市识别雹云的指标。另外,该系统还有如下功能:预测雹云移动径、文件删出、指挥高炮作业,防区作物显示、文字地图叠加等。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6,(3):9-10
雹云是雷雨云的一个特殊过程。要了解冰雹的生长过程,必须对冰雹云的结构进行探讨。本文将对1973—1974年取得的九次雹云的雷达回波照片及观测数据和九次进入雹云的探空资料以及几年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雹云的宏观结构、温度场、电场、含水量的分布和气流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郑冰 《贵州气象》1999,23(4):33-35
根据结节市雷达资料,将1985-1992年出现的不同形态,结构的雹云分为强单体,多单体及一般单体3种类型。并详细论述了3类雹云出现的频率,强度,顶高,移速及面积等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8.
杨贤茂 《气象》1979,5(3):34-35
我们根据设置在建阳的3cm雷达近几年来所观测到的雹云回波,对照地面降雹实况,就闽北地区雹云回波的特征做了初步的归纳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达到进一步提高识别冰雹云回波的能力。 一、雹云回波的水平剖面特征 分析雹云回波的水平剖面图象,发现降雹部位对应着的回波均具有一定的形态及结构特征,其中常观测到的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9.
历年,桂西北地区在春末夏初季节常出现冰雹天气。我们希望能用雷达观测去判别雹云,及早发出冰雹预报,以便争取时间作好防雹工作。为此,我们把1977年至1979年3月至5月初出现的21次降雹中选取8次过程,以雷达回波参数等作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区分一般雷雨与雹云的参数指标。一、雹云的回波强度和高度的判别指标。雹云来源于雷雨云,但它们之间有着质与量的区别。在统计中,为了符合实际应用,都选雹云发展阶段的观测记录,并把记录订正到50公里的距离处来作比较,同时考虑到711雷达探测能力受雨滴的衰减很大,因此在选个例中都把本站到雹云途中(包括本站上空)有降水回波影响的个例除外,得到8次雹云和14个雷雨云之间强度与高度的  相似文献   

10.
我省强对流的冰雹大风天气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四、五月份,有时也出现在六月下旬、七月上旬出梅前后。但1980年出现异常天气,在7月16日至18日和8月12日盛夏季节仍出现了强风暴、冰雹天气,为二十多年来所罕见。本文仅用探空资料进行计算,利用雷达回波进行比较,对盛夏雹云的成因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判别盛夏雹云应注意  相似文献   

11.
陈良栋 《气象》1980,6(5):23-23
1976年6月10日午后,沿着地面切变线产生了一条由几块强单体所构成的对流回波带,使皖东和苏南地区十几个县发生了强烈降雹。本文对江浦县境内的一块雹云(简称江浦雹云)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雹云生命史中有地形影响时雹云结构的演变有某些特  相似文献   

12.
1天气与灾情2012年7月2日,受东北冷涡和地面低压的共同影响,全省出现降水,其中东南部地区降水量大。地处松嫩平原中部的绥化市兰西县日降水量最大,为33 mm,降水时段集中在17-19时,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征。根据各地上报的灾情,2日下午松嫩平原东部、牡丹江半山区发生多起冰雹灾害,因此可确定2日是典型的冰雹易发日。2天气形势分析(1)高空形势。2日08时,850 hPa上黑龙江位于冷涡前部,切变线位于黑龙江中北部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区位于黑龙江西南部地区。(2)地面形势。东北低压中心位于黑龙江西南部,08-20时地面暖锋随低压中心逐渐南压到吉林省。14时暖锋位于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处。  相似文献   

13.
许焕斌 《气象》1981,7(3):42-45
雹云是一种能产生降雹现象的强对流云。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物,它常常在初夏或早秋农作物生长或收获的关键时期降临。我国每年平均有二千多万亩农田遭到冰雹袭击,常会使丰收在望的庄稼颗粒无收,给农业生产带来惨重的损失。因此,人们在甚至对雹云还没有系统的科学了解之前,就已经试图制止冰雹了。 防雹活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国和世界不少地区都曾用炮击雹云的方法来“防雹”。在实际作业中逐渐体会到有效的防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了解具体的雹云物理过程。所以,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到雹云物理上来,现在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已展现出来。进一步的任务是弄清这些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平凉冰雹云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大量实测冰雹云过程回波资料,根据地面降雹大小和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200多例不同冰雹云的回波顶高、回波面积随反射率Ze变化的回波特征参量和各高度层反射率强度分布结构模型。表明在不同的冰雹云过程中,Ze≥30dBz的回波特征参量有明显差别,用这些强回波特征参量对认识强对流云的演变过程和识别冰雹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平凉地区雹云回波移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甘肃省平凉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高原,著名的六盘山山脉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一般在1350-1950米之间,为沟壑起伏的黄土塬,是我国的多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冰雹是定西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全区各县每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冰雹袭击。据统计,年平均雹灾面积为44万亩,最重年份达120万亩,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我站自1979年开展711雷达观测以来,逐渐积累了一些识别雹云的经验,用回波区高度、最强中心高度、回波强度、回波形状和500mb 环流型五个因子进行0,1回归运算,建立冰雹预报指标,准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雹云的特征及其雷达识别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本文分析了平凉地区1972—1976年用三公分测雨雷达得到的153次雷暴资料。结果表明雹云和一般雷雨云的雷达特征有明显的差别。若以雷暴中心的雷达反射率(η=10~(-8)厘米~(-1))的顶高超过6公里和反射率(η=10~(-7)厘米~(-1))的顶高超过5公里作为识别雹云的指标,其准确率可达88%。雹云中心的反射率随高度分布特点是下部和中部(直至6—9公里)的反射率均较大(>10~(-8)厘米~(-1)),即反射率区伸展较高较厚。雹云低仰角PPI强回波(η≥10~(-7)厘米~(-1))面积也较大,大于6平方公里。雹云越强这些特征越明显。降雹前雹云的强回波顶高度出现剧烈的增长,增长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后是一段准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18.
《气象》1977,3(8):19-19
我县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看天防雹经验,如在预测冰雹方面的有:早上太阳出山有“绿阴绿霞”则下午有雹;“云打架”有雹;“拉磨雷”有雹;“蜂子朝王声”有雹;“云黄”有雹等等。这些经验在群众性防雹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文全  徐家骝 《气象学报》1986,44(3):357-362
雹块微结构中包含着有关雹块在云内生长情况和雹云本身的某些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已被认识,更多的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为揭示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的相互关系,1982年夏天我们在新疆昭苏地区开展了雹块微结构和雹云宏观特征的配合探测,取得了一定数量资料。本文根据同年7月4个降雹日(7日、13日、16日、19日)的雷达回波和500多个冰雹切片资料,着重分析了冰雹的胚胎类型,提出了比较细微的雹胚分类标准;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雹胚类型统计特征和雹云单体的关系,发现复合单体和弱单体的雹胚类型分布有着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雹暴是大气湿对流强烈发展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成熟和消散,是大小不同回波的演变结果。在雹暴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注重那些水平尺度较大的回波,而对那些尚未发展成雹暴的中小回波却研究不多。为了全面了解雹暴的形成、发展,我们应用永登防雹试验区13年(1973—1985)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