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t(8;21)(q22;q22)使21号染色体上的AML1基因与8号染色体上的ETO基因发生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产生一种嵌合蛋白,作为主要的抑制物改变了正常AML1-CBF(核结合因子)B这种与造血干细胞分化有关的转录复合物的生理功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部分成熟型的M2b亚型是我国学者于50年代末提出的,具有髓外浸润率高、治疗反应好、完全缓解率高、缓解期长等特点,其特异性遗传标志为8号与21号染色体的长臂在二区二带断裂并相互移位[t(8;21)(q22;q22)],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诊断本病的分子标志。以往文献报导M2b出现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占95%以上,AML其他各亚型亦可出现,但极为少数。王平等报导AML1/ETO融合基因在M2b中占100%,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L在骨髓涂片中能检测到异形中幼粒细胞。肖志坚等总结30例AML1/ETO阳性病例M2b占26例。巩文玉等报道46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I患儿M2b仅占19.6%。笔者收集35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骨髓涂片标本,观察其白血病细胞形态,探讨细胞形态与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对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骨髓24h短期培养法培养细胞,采用R显带技术分析核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结果:26例AML-M2患者中,12例检出t(8;21),占46.2%;1例未检出t(8;21),占3.8%;13例核型正常,占50.0%。t(8;21)核型的标本,FISH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细胞的比例均在80%以上;未检出t(8;21)的标本,FISH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细胞的比例均在51%~75%。结论: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灵敏度更高,是诊断AML-M2的可靠方法,可作为细胞遗传学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伴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伴11q23/MLL异常AL的临床、形态学、免疫分型及11q23/MLL基因特征。结果:6例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AL患者,2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5a,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免疫表型:2例M5a伴有CD14、CD33表达,4例ALL伴有CD10、CD19表达(均为B细胞ALL),6例患者均伴有CD34表达。FISH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均为阳性。3例患者早期死亡,3例化疗获得缓解,2例分别于缓解后3个月与6个月复发,1例骨髓持续缓解22个月,但出现多部位髓外浸润。结论:11q23/MLL基因重排主要见于M5a和B细胞ALL,多伴CD34表达,预后恶劣。  相似文献   

4.
应用MICM分型联合检测t(8;21)AM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MICM)分型联合检测 t(8;2 1)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 ,以提高 t(8;2 1) AML的临床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以 4 5例 AML的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化学染色进行 FAB分型 ;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 ;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 ,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 ;巢式 RT- PCR检测 AML 1- ETO融合转录本。结果 :4 7.1%以上的 t(8;2 1) AML患者有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10 0 %的患者 93%以上的白血病细胞 MPO染色呈强阳性 ,t(8;2 1) AML主要见于 FAB- M2 ,但也可见于其他亚型 ;80 %的 t(8;2 1) AML患者伴有常规细胞遗传学可检测到的 t(8;2 1)易位 ;10 0 %的 t(8;2 1) AML患者 AML 1- ETO融合基因阳性 ;t(8;2 1) + 组 CD1 9、CD34 的表达及 CD1 9、CD34 的共表达率明显高于 t(8;2 1) - 组。结论 :t(8;2 1) AML 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 ;应用 MICM分型联合检测 t(8;2 1) AML,能提高 t(8;2 1) AML 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其中 ,采用巢式 RT-PCR检测 AML1- ETO融合转录本在 MICM分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Ph染色体阳性(Ph )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75例AL患者,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确诊5例Ph 的AL,并对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观察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改变和预后.结果 Ph AL占同期AL的6.7%.5例Ph 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3例为单纯t(9;22),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2例同时出现其它的染色体异常,其中1例为少见的继发性Ph ;4例外周血WBC>100×109/L.5例中3例获完全缓解,但又于半年内复发,5例均在1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结论 Ph AL具有独特的临床、血液学和预后特点,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对2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M2b亚型进行了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MICM)的联合检测。结果显示,形态学分型确诊率为90%(18/20),免疫学分析示80%(16/20)有髓系抗原表达,具有其典型特征者为40%(8/20)。染色体异常t(8;21)检出率为95%(19/20),采用RTPCR技术检测全部病例均显示AWL1-ETO融合基因阳性,提示在MICM联合诊断中,融合基因检测对AML-M2b的诊断,治疗及微小残留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0例我院伴有t(8;21)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血象、细胞形态学、染色体、融合基因等,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5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中位年龄45岁,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18.6×10~9/L,中位血红蛋白54 g/L,中位PLT 23×109/L。中位原始幼稚细胞54%。M2 45例(占90%),M5 3例(占6%),M4 2例(占4%)。32例(64%)为单纯t(8;21),无附加染色体异常,18例(36%)为具有附加染色体异常。21例行AML/ETO融合基因测定的病例中,21例均存在AML/ETO阳性。在18例进行c-kit基因测定中5例伴c-kit阳性,13例阴性。CR率90%。截止到随访日期,25例死亡(50%),25例存活(50%)。其中2年OS为60%,5年存活50%。结论性别、年龄、初诊时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骨髓幼稚细胞比例等因素与预后无相关性。附加染色体、伴c-kit基因、初诊时白细胞数≥20×10~9/L是影响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OS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主要表达CD117(91.4%)、CD33(89.7%)及CD13(74.1%),淋系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Ly+AML),其中CD7表达率最高,占22.4%;M3较少表达CD34及HLA-DR。结论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伴有CD7+的AML患者CR率低于CD7-的AML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治t(8;21)AML患者,包括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学、AMLl/ETO融合基因、血象、乳酸脱氢酶(LDH)值及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按染色体核型把患者分为单纯t(8;21)组(48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组(32例)。结果80例t(8;21)AML患者中M:77例,M4 1例,M4EO2例;流式细胞仪检测t(8;21)AML患者免疫分型阳性率为:CD3481.48%、CDl3:96.29%、CD33:83.33%、HLA—DR90.74%、CD19:48.15%、CD56:55.55%;遗传学:48例(60.00%)为单纯t(8,21),32例(40.00%)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其中25例(31.25%)伴单纯性染色体丢失,7例(8,75%)为复杂变异型t(8;21)易位;初治时单纯t(8,21)组和伴有附加染色体组的年龄、性别、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数、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计数、Auer小体、肝脾淋巴结浸润、LDH值、皮肤黏膜出血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伴有附加染色体组的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和CD56阳性率均低于单纯组(P均〈0.05)。伴附加染色体组与单纯组的CR率无明显差异(P〉0.05);伴附加异常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单纯t(8;21)组(P〈0.05)。6例伴有髓外浸润患者的CR率和3年Os率均为0。结论伴附加染色体组与单纯t(8,21)组AML的临床特征有差异,附加染色体异常是t(8;21)AML的一种预后不良因素,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的t(8;21)AML生存时间短于单纯t(8;21)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免疫分型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5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率以CD33为最高(99.6%),其余依次为CD117(98.7%)、CD123(97.5%)、CD13(92.2%)、MPO(91.0%)、CD34(66.3%)、HLA-DR(66.1%)、CD7(47.2%)、CD38(40.0%)、CD56(36.4%)、CD64(31.1%)等,其中CD14仅表达于M4、M5;结论流式细胞术可准确、客观对白血病免疫分型,对治疗、预后以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程枫  陈苏宁 《北方药学》2012,9(7):39-40
目的:探讨影响白血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①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入选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②初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分别予CAG,HCAG,DA(3+7)标准方案化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予DOP或DOLP方案化疗,急性杂合性白血病(ABL)予DOAP方案化疗。结果:①AML患者常见表达抗原依次为:CD13>CD33>CD117>CD38>HLA-DR>CD34>CD64>CD14>CD56>CD7。②B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10,CD19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HLA-DR。③T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7,CD5和髓系CD13以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CD38。④My+ALL以及Ly+AML预后较差。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制订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AML1/ETO(AE)基因mRNA在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ML-M2)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疗效的关系以及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首先分析AML-M2型患者AE基因mRNA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AE基因mRNA表达阳性(A组)与阴性(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反应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23例成人AML-M2型患者中12例检测到AE基因mRNA表达,其中,M2a11例,M2b1例。A组患者较B组平均年龄轻,易出现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偏低,原始细胞数较高。化疗后,A组中9例患者达到缓解,而B组中仅有4例患者达到缓解。B组患者中有1例在缓解后的第4个月复发并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而死亡,另有1例在缓解后的第7个月复发;A组患者在8个月随访中无一例复发。结论:部分成人AML-M2患者表达AE基因,这些患者易出现发热,但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8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HLAL)和189例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NHLA)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对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LAL与NHLAL比较,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完全缓解(CR)率低(P<0.05),髓外浸润明显,骨髓增生活跃(P<0.05)。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LALL)可以同时表达不同系列的抗原。HLALL、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HLAML)、非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HLALL)与非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NHLAML)4组CD7抗原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ML和NHLAML,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较高的均为CD33和CD13。结论 HLAL与NHLAL相比进展较快,骨髓增生更为活跃,预后不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白血病细胞异质性更高,尤其是HLALL。CD7系列特异性不明显,CD33和CD13作为髓系的特异性抗原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患者CD184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3例初治M3患者CD184表达情况,并分析CD184表达与CR率,高白细胞例数,融合基因,髓外浸润,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M3患者CD184表达水平为(45±20)%;CD184阳性组患者CR率低,高白细胞例数,髓外浸润,复发率均较CD184阴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84高表达与M3 CR率低,高白细胞,髓外浸润,复发等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髓外髓细胞肉瘤(myeloid sarcoma,M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M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MS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 MS没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初始时常表现为孤立性肿块。病理组织学特点为由各阶段髓系细胞构成,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4例中,3例MPO阳性(75%),4例CD43阳性(100%),4例CD34阳性(100%),1例CD68阳性(25%)。2例在肿块切除后1年内局部复发,并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 MS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对确诊具有重要作用。强有力的抗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抗原表达特征及免疫分型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AML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1)29例AML表达髓系抗原,阳性率分别为CDl373.3%,CDl446.7%,CD3323.3%;其中16例AML伴淋巴系抗原表达,分别为CD1050%,CD513.3%,CD76.7%。(2)30例AML中,未分化型3.3%,单纯型43.3%,变异型53.3%。(3)CDl4在M5型AML中高表达。(4)CDl0表达阳性者CR率高于阴性者(P=0.046)。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能确诊某些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探讨 CD7+ 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ML )表达特征及它们对 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对 2 75例初诊的 AML患者进行了免疫表型检测 ,并对淋系分化抗原阳性表达率加髓系分化抗原阳性表达率大于 10 0 %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做双标记分析。结果 :2 75例 AML患者中 ,3 6例表达淋系分化抗原 CD7(占 13 .1% ) ;诱导化疗疗效方面 ,在同等化疗强度的基础上 ,CD34+ CD7+ AML患者的缓解率明显低于 CD34- CD7- AML 患者 (P<0 .0 5 )。结论 :CD7+ AML 的表达具有复杂性、异质性 ,属于一种预后不良的临床亚型 ,应进一步探索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MYLOTARG(gemtuzumab ozogamicin)是辉瑞公司开发的一种靶向CD33抗原的抗体偶联药物。该药于2017年9月1日被FDA批准重新上市,用于治疗CD33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在对新诊断为CD33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的联合用药Ⅲ期临床试验中,MYLOTARG组平均无事件生存期为17.3个月,对照组为9.5个月,无事件生存期显著延长。MYLOTARG可作为治疗CD33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新选择。本文对MYLOTARG的基本信息,理化性质,药动学,临床试验等信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免疫分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治疗、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已确诊的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结果。免疫表型分析采用CD45、侧向角光散射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169例AML患者用20种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McAb)测定白血病细胞的抗原表达。结果①形态学分型与最终诊断符合率为89.3%,免疫分型与最终诊断符合率为88.8%,二者联合应用分析与最终诊断符合率为97.1%。(2)CDⅡ7、CD13、CD33在AML各型中高表达;CD14、CD64、CD4在M4、M5中高表达;CD34及HLA—DR在M3中低表达;淋系抗原在AML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其中CD7表达率最高,占20.2%;CD7(+)与CD7(-)的完全缓解率(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L患者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复杂,应多个抗原综合分析;细胞形态学分型与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联合应用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与分型的准确性。淋系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其中CD7表达率最高,伴有CD7^+的AML患者CR率低于CD7^-的AML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D45设门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技术检测白血病患者,根据抗体积分系统进行分型。结果:三染色标记法检测24例B细胞系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抗原分别为CD19(100%)和CyCD79 a(95.83%);7例T细胞系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抗原分别为CD7(100%)和CyCD3(100%);CD10(85%),HLA-DR(73%),CD34(62%)等非系列相关性早期分化抗原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较高的表达频率。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除均表达淋系抗原外,同时有64.52%伴髓系抗原(CD13,CD33)的表达。结论:流式细胞仪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法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能区分T-ALL、B-ALL,并可与急性髓性白血病相区别,尤其急性髓性白血病(M1和M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