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镜下活检病理诊断贲门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39例胃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贲门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结果 术后仅3例证实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为胃癌.结论 胃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贲门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大部分同时存在浸润性癌,建议临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3例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均对所有患者行胃镜活检,对照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对比结果.结果:胃镜活检中发现早期胃癌6例、进展性胃癌5例;病理切片发现早期胃癌6例、进展性胃癌6例.胃镜活检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无意义P>0.05.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具有较好的准确率,较少漏诊和误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行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胃镜辅助下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例在胃镜辅助下行腹腔镜胃腔内肿瘤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胃镜肿瘤切除术.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80.3±23.7) min,术中出血(20.4±11.6)ml,术后住院(5.6±2.1)d.切除的肿瘤直径为1.3~2.7 cm,术后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2例(75.0%),CD34阳性9例(56.2%),其中极低度风险11例,低度风险5例,无高危病例.结论 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8例胃间质瘤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8例患者胃镜下活检均证实为胃恶性同质瘤,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亦证实为胃恶性间质瘤.结论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胃镜、B超、CT、病理等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可提高诊断正确率,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斯润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2008,37(17):1974-197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在早期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0例早期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方法行肿物切除.结果 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 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进食恢复时间18~36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d.结论 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早期胃间质瘤有定位准、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早期胃间质瘤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 常规HE切片观察143例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病例的病理形态特点,并与60例手术切除和13例重复活检后的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 60例手术切除标本中,6例术后标本未发现有癌变组织,其余54例均病理诊断证实为腺癌,进展期和早期癌各27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5例,中分化腺癌24例,低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3例.13例重复活检的患者中,4例诊断为高分化腺癌,8例为上皮内瘤变低级别,1例为慢性炎.6例术后未发现有癌变的活检标本均有类似肠道腺瘤样的病理改变,其中5例无黏膜肌.9例活检组织中伴有纤维间质反应的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腺癌.结论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时90%已同时伴有腺癌,胃镜活检的部位和深度对病理诊断有很大影响,纤维间质反应是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食管乳头状瘤的认识.方法:对32例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食管乳头状瘤直径在0.1~0.3cm之间都可以在胃镜下用活检钳钳除,直径超过0.3cm的可用高频电切除.结论:认识食管乳头状瘤胃镜下的特点,以免遗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腹腔镜联合胃镜在胃间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对手术应用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接收的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50例,采用常规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5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恢复进食时间等指标,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结果: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联合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在腹腔镜手术中可以对肿瘤位置进行确定,减轻了患者由于确定肿瘤位置的手术疼痛感,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有着良好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镜联合在治疗局限性胃间质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胃间质瘤2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90±30)min,术中出血(20±5)ml,术后住院时间(6±2)d,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腹腔镜胃镜联合切除局限性胃间质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目前治疗局限性胃间质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峰 《吉林医学》2012,33(3):602-603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4例经胃镜活检诊断为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理结果,评价胃镜活检的诊断价值。结果:胃镜活检确诊为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44例患者中形状似早期胃癌者有16例,似进展期胃癌者有28例。经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胃癌者有42例,其中早期胃癌有15例,进展期胃癌有27例;黏液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13例、高分化腺癌9例;其余2例维持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进展期胃癌的Borrmann分型中,Ⅰ、Ⅱ、Ⅲ、Ⅳ型胃镜活检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中,需要对取材严格把关,并行多点取材,准确判断,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食管乳头状瘤的认识.方法:对65例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病理学检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食管乳头状瘤可分布于食管的任何部位,但以食管中下段多见,对直径在0.1~0.3cm都可以在胃镜下用活检钳钳除,直径超过0.3cm的可用高频电切除.结论:食管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认识食管乳头状瘤胃镜下的特点,以免遗漏;该病鏡下容易治疗,钳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胃镜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21例患者,术后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回顾性分析术前胃镜病理活检及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结果与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相比,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应用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差异率变化不大。结论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过程中,需要规范取材、多点取材、准确判断,能够降低误诊率,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内镜检查方法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的检出情况.方法 将2646例患者分为白光胃镜组(包括清醒、无痛胃镜)、清醒+NBI胃镜组、无痛+NBI胃镜组三种内镜方法进行检查,比较3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诊断率,分析食管上段病变特点,内镜发现食管上段病变取活检做病理.结果 检查2646例,检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共120例,检出率4.54%,白光胃镜组检出10例,检出率0.95%;清醒+NBI胃镜组检出26例,检出率3.25%;无痛+NBI胃镜组检出84例,检出率10.66%.病理确诊53例.发现食管上段进展期癌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食管上段乳头状瘤1例.结论 NBI胃镜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检出率明显高于白光胃镜,无痛+NBI胃镜检出率最高,无痛下NBI胃镜检查诊断HGMUE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行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胃镜辅助下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例在胃镜辅助下行腹腔镜胃腔内肿瘤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胃镜肿瘤切除术。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80.3±23.7)min,术中出血(20.4±11.6)ml,术后住院(5.6±2.1)d。切除的肿瘤直径为1.3~2.7 cm,术后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2例(75.0%),CD34阳性9例(56.2%),其中极低度风险11例,低度风险5例,无高危病例。结论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在早期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0例早期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方法行肿物切除。结果 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进食恢复时间18~36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d。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早期胃间质瘤有定位准、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早期胃间质瘤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组织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且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87例,均经手术治疗。比较患者胃镜活检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手术病理证实87例均为胃浸润癌,其中胃镜活检确诊比例为25.29%(22/87)。47例轻中度胃炎患者中胃镜病理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者17例,占36.17%;40例重度胃炎患者中胃镜病理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者5例,占12.50%。不同胃炎轻重程度患者胃镜活检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应考虑有更重病变的可能;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炎可能会影响胃镜活检结果,密切随访和及时手术治疗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对于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诊治的30例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胃镜活检的方式进行病情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胃镜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胃镜活检中,有10例患者被诊断为早期胃癌,有19例患者被诊断为进展期胃癌,共诊断胃癌患者29例,与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的符合率为96.67%,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30例患者经胃镜活检后均未发生大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胃镜活检对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6月应用纤维胃镜术中定位病变,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20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以及病理结果等指标.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找到肿瘤并成功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0~80min,术中出血量5~25mL,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7d,平均5.8d.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9例,占95%,CD34阳性15例,占75%,两者共同表达率为75%.肿瘤标本镜下未发现癌细胞,均为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结论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胃间质瘤的新型微创手术,具有免开腹、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王章流 《浙江医学》2005,27(12):915-916
食管胃间质瘤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若能在胃镜下切除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2000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下食管胃间质瘤切除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