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柳州地面气象观测站1963~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柳州市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泸溪县1959年~2011年5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泸溪县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泸溪县属于多雷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7.5d;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6d/10a;全年4个季度均有雷暴活动发生,发生的频率以夏、春两季最高;一年中雷暴活跃期出现在3~9月,活跃期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85.1%;雷暴初日和终日都呈缓慢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海南儋州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辛吉武  许向春  蔡杏尧 《气象》2008,34(1):100-106
利用1971-2000年儋州3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海南儋州地区雷暴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儋州雷电活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儋州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11天,高发季节为每年5-8月,高发时段为午后13-17时,年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但二阶滑动平均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对1991-2000年雷暴产生的天气影响系统统计表明:儋州雷暴主要产生于冷空气、变暖的高压脊、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值系统5类天气系统中,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4.
滨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滨州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2-2000年滨州市雷暴日数、雷暴期天数、雷暴频数及初、终雷暴日的变化和绝对变率。结果表明:滨州市雷暴日数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减少,滨州西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多而东北少;雷暴期天数在70,80年代多而60,90年代少,空间分布则为西南少而东北多;雷暴的月分布呈单峰形,冬季无雷暴、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7%;雷暴的日分布总体呈单峰形,早晨最少、午后最多,傍晚到半夜为由少到多的小波动变化;初雷暴日西北相对较早,终雷暴日则较晚,东部地区初雷暴日最晚,而南部地区的终雷暴日最早;初雷暴日在滨州东部和北部地区稳定性较好,而终雷暴日在西北和南部地区稳定性好,除惠民以外,初雷暴日的稳定性都好于终雷暴日。  相似文献   

5.
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临清市气象资料,统计了40年临清市雷暴日数年际、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暴日数可以划分为三个变化阶段;春、夏、秋季是临清市雷暴发生季节,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78%,其中7月份更是雷暴高发期,该月雷暴日数超过总日数的1/3;临清市雷暴出现时段比较集中,15-22时出现雷暴约占总数的90%.  相似文献   

6.
从气候学角度,利用屯昌县气象局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对屯昌县雷暴天气的一些气候规律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屯昌县是雷暴天气的多发区,其雷暴初终日与年降水量趋势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甘肃中部雷暴天气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5年白银地区4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子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白银地区雷暴初、终日及雷暴出现日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初日北部平原呈推迟的趋势(2.7 d/10 a),南部山区在其平均期(4月20日)附近上下摆动。雷暴终日北部平原呈提前趋势(-2.6 d/10 a),南部山区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先升后降;雷暴初日变化北部平原较南部山区稳定,雷暴终日变化南部山区较北部平原区稳定,雷暴初日较终日稳定;雷暴初、终日北部平原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9℃、11℃,南部山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皆为6℃;雷暴日数“南多北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8-10 a的周期显著,其总趋势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渭南市11县(区)197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对渭南市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初、终日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北部最多,东南部次之,西南部最少;渭南市年平均雷暴数随年代呈减少趋势;雷暴季节变化明显,6—8月是多发时段,7月是高发期;雷暴初日一般出现在4月中、下旬,终日一般出现在9月中、下旬;一天中19—20时为雷暴的高发期。根据近10a来5—9月渭南市雷暴出现前12~24h500hPa环流形势特征,可将雷暴天气形势分为短波槽型、副高低槽型、西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4种类型,同时总结出各类型的天气特征。  相似文献   

9.
济南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本亮  李艳平  杨芙蓉  胡鹏 《山东气象》2007,27(2):31-32,42
通过对1971—2005年济南雷暴资料分析表明:济南雷暴的空间分布呈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且市区少、郊区多的特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市雷暴呈减少趋势,市区雷暴呈增多趋势;济南雷暴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无雷暴,季节性明显;济南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下午到前半夜为雷暴活跃期。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9-2008年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市、福海、富蕴、青河等7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2~24d,西部比东部多,北部比南部多,高山地区较多,平原地区较少;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5~8月,各地雷暴的年变化都为单峰型,峰值在7月;各地雷暴日数年代际变化均为线性减少型;小波分析显示出各地雷暴年变化都存在16d的震荡周期;雷电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加重。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广东省6月的最长一段暴雨日数的气候特征,并对有无长连续暴雨过程的同期及其前期环流场和海温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 d以上的长连续暴雨大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连续暴雨过程500 hPa合成平均环流场上, 高纬度地区呈西高东低、低纬度地区呈东高西低分布。中高纬度地区欧洲槽较深,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为明显的高压脊,说明经向环流较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低纬度地区南支槽活跃,副热带高压较强,有利于冷暖交绥于华南沿海,形成长连续暴雨过程。根据长连续暴雨过程的海温合成平均距平图,东太平洋Ni?o4区海温为负距平、Ni?o3区为较弱正距平,黑潮海区为较明显的正距平中心,西风漂流区以较弱的负距平为主。研究还揭示了长连续暴雨过程3—6月海温场发生了较为激烈的演变,Ni?o3,Ni?o4区海温是一个由负变正的增温过程,而无连续暴雨过程3—6月海温场的演变维持为El Ni?o海温分布型。  相似文献   

12.
青海高原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胡玲  郭卫东  王振宇  汪青春 《气象》2009,35(11):64-70
利用青海高原41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雷暴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绝对变率和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近47年青海高原雷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各区变化特征不一致,雷暴多的地区减少趋势越明显,雷暴最少的柴达木盆地变化不明显,甚至略有增加;雷暴初日表现为显著的推迟趋势,雷暴终日呈显著的提前趋势,雷暴期在缩短;青海南部高原雷暴出现最早,结束最晚,柴达木盆地出现最晚,结束最早;年雷暴日数在2000年发生明显突变,周期分析发现存在准5年周期振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雷暴天气引起的雷击、暴雨灾害在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9-2008年新疆地面气象站的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的年、季、月、日等方面分析新疆境内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针对南、北疆的气候差异对比分析了雷暴活动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1999-2008年新疆年雷暴日数存在小幅波动,雷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10月,每天的17-20时。雷暴活动存在一个沿天山南脉轴向为东北-西南向的带状高发区;南疆雷暴日数的年变化波动较北疆明显;夏、秋季南疆的雷暴日数多于北疆,尤其是秋季。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克拉玛依气象站197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克拉玛依雷暴、闪电的年际、季节和日变化气候特征.总结了雷暴出现的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38a克拉玛依雷暴日年平均26.2d,闪电日年平均22.2d.20世纪70年代至今克拉玛依雷暴、闪电日均呈持续递减趋势.雷暴每天较集中出现的时间为13:00-21:00,持续时间以0.5h以内的短时性雷暴为主.  相似文献   

15.
洪泽湖地区强雷暴天气气候特征与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翔  彭丽霞  高文亮  许波  赵畅  汤如茂 《气象》2011,37(9):1118-1125
利用洪泽站1980—2009年30年雷暴观测资料,结合2005-2009年天气实况资料和雷达回波图,对洪泽湖地区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地区年均强雷暴日8.0 d,高发季节为6 8月,高发时段是04 06时和1 4 1 6时,年强雷暴日数年代际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统计表明强雷暴主要产生在低槽冷锋、北方冷涡、中低空切变(槽)线、副热带高压4种天气系统中,中、低空均存在西南暖湿急流,850 hPa温度露点差位于≤-3℃湿舌内。强雷暴回波特点是:回波前有较强的垂直风向、风速切变,VIL值长时间维持在35 kg·m^-2预示伴有暴雨灾害大气;出现大风前,VIL值常常有明显减小趋势。暴雨持续阶段其负闪密集区同40 dBz的强回波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49-2009年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分析影响粤东沿海地区的TC气候特征,包括TC频数、路径趋向及强度变化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影响粤东沿海地区的TC频数自1982年以来呈减少趋势,台风季缩短;TC移动路径的主导方向为西北偏西(WNW),出现频率为36.9%;自1982年以来,无论是在TC生命史阶段,还是进入影响区后.达到台风量级的TC数量占总数的比例均有所上升,而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比例则均明显下降。文章最后根据历年TC资料建立极端TC风速、气压序列,利用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法,计算了影响粤东沿海的可能最大热带气旋(PMTC)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和中心最低气压,计算得到的100年一遇最大风速和最低气压分别为67.9m.s-1和914.0hPa。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4个代表站点1971-2007年的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雷暴日山区多,市区和达坂城区少;37a来各地的雷暴日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逐渐减少趋势,各地雷暴平均活动期出现在4—9月,最多出现在7月,一日当中雷暴主要发生在午后14时至前半夜02时,各地雷暴持续时间以30min之内为多,各地的雷暴活动方位以偏北方向为最少,山区的雷暴持续期最长。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本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肖风劲  徐良炎 《气象》2006,32(4):78-83
2005年,我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年内没有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干旱,旱情较常年轻;但华南南部出现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多年来少见的严重春旱,西北东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江南西部、华南西部一度秋旱明显。汛期,暴雨洪涝灾害较常年偏重,西江、闽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渭河、汉江流域秋季出现特大洪水。年内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台风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灾情重,台风灾害损失为1997年以来最严重。大风冰雹、龙卷风、雷击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局地灾害损失较严重,总体灾害较常年重,但比上年轻。另外,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和雪灾,年末山东等地出现严重雪灾。全国春季平均沙尘日数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2018年5月极端高温天气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3-201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广东省逐日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广东省2018年5月罕见大范围、持续长时间的极端高温天气过程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该次过程主要发生在5月中旬中期至月底,梅州高温日数长达15 d。全省高温空间分布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沿海地区温度较内陆偏低,虽高温日数明显偏少,但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均破历史纪录;南亚高压和副高长时间控制广东地区,以及对流层低层弱的西南风场和辐散场,使得下沉气流增温作用显著,形成了有利于高温炎热天气的大气环流背景场;少云、弱风速和低湿度,以及充足的日照,有利于辐射增温,易出现高温炎热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