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例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许多学者通过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对胃肠间质瘤 (gastri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进行研究。我院近两年来收治 10例胃间质瘤 ,现将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10例中 ,男性 5例 ,女性 5例 ,年龄 4 0~ 75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隐痛伴黑便 ,体征以上腹部包块为主。术前胃镜检查多数诊断为胃癌或胃平滑肌 (肉 )瘤 ,活检多为黏膜慢性炎症。术前CT诊断为腹腔肿物或胃壁内占位病变。 10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全胃切除 3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 4例 ,远端胃大部切除 2例 ,局部切除 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2.
胃间质瘤7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70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6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2例,胃楔形切除32例.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2例(2.9%).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66例(94.3%),CD34阳性53例(75.7%),SMA阳性24例(34.3%),Desmin阳性8例,S100阳性8例.术后复发5例,远处转移6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71.3%.良、恶性胃间质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和61.8%(P<0.05).瘤体直径<5cm与瘤体直径≥5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0%和48.4%(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及肿瘤的良、恶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sar-comas GISS),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们自2001~2004年共收治17例患者,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临床分析。1资料和方法全组17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36~71岁,均为2001~2004年间手术患者,全部经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主要症状为呃逆、胸骨后疼痛、呕血、上腹部胀痛、上腹部灼热感。术前诊断:食管癌1例,贲门癌3例,胃癌4例,十二指肠癌1例,胰腺癌1例,幽门梗阻1例,卵巢肿瘤1例,腹部肿块4例,小肠间质瘤1例。手术方式:贲门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胃底贲门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58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全胃切除术2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9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5年生存率.结果 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62.07%和44.83%(P>0.05),5年生存率为48.28%和20.69%(P<0.05).近端大部切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75.86%,高于全胃切除组的34.48%(P<0.05);2组患者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肿瘤>3.0 cm和淋巴结转移患者全胃切除后5年生存率高于近端大部切除组(P<0.05),其他情况2组的生存率比较无差异.结论 对胃底贲门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尤其是对于肿瘤>3.0 cm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经手术治疗的恶性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疼痛29例,上消化道出血18例,腹部包块5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7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9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7.2cm,胃周淋巴结转移2例(4.2%)。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46例(95.8%),CD34阳性39例(81.3%)。术后复发5例,远处转移6例,5年生存率为61.8%。结论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后切片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发生率较高,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3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35例GIST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病变位于胃21例,小肠7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和小肠系膜各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腹部包块及消化道出血.B超、CT检查示,腹腔肿瘤18例中,胃占位病变11例,直肠占位和盆腔肿瘤各2例,肝占位或转移8例.16例内镜检查示,胃黏膜下病变11例,直肠黏膜下病变1例;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5例提示胃间质瘤,1例提示直肠间质瘤.术前14例初诊为胃间质瘤,仅1例病理确诊.35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姑息性切除9例,根治性手术26例,无手术死亡.33例患者获得随访3~1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全组死亡11例(33.3%),生存时间6~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22例生存(66.7%),生存时间3~12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4例患者术后格列卫辅助治疗,仅1例带瘤生存.初步研究结果提示,GIST临床无特征性表现,超声内镜有助诊断,只有彻底切除肿瘤有望取得好的疗效,正规使用格列卫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胃镜引导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术式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胃间质瘤患者在胃镜引导下利用腹腔镜成功切除,肿瘤切除完整,周围无残留。手术切口长3~6 cm,手术时间40~110 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7d,平均5.5 d。随访3~36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腹腔镜下难以定位的胃间质瘤,可以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进行手术,并且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完整,避免切除过多正常胃组织和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8.
胃间质瘤2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在肿瘤中的表达的发现,胃间质瘤的诊治出现了重大的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6例胃间质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凶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本院普外科收治的2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为400 mg/d.分析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全部患者肿瘤切除率100%,发现肝转移3例,一并手术切除转移灶.复发转移6例,其中低度危险组1例,中度危险组1例,高度危险组4例.肿瘤大小从2~15 cm(中位数5.5 cm).术后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17阳性24例(92.3%)、CD34阳性21例(80.8%),Vimentin阳性25例(96.2%).术后3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6个月以上,1例目前无瘤生存,1例肝脏带瘤生存,1例6个月后死亡.本组随访时间4~36个月,术后失访4例(15.3%),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组病例1、3生存率分别为96.2%和84.6%.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是判断胃间质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发生转移者预后差.手术仍是胃间质瘤的首选方式,靶向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13例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8例于术中发现间质瘤病变,其余5例术后病检偶然发现,所有间质瘤均发现存在于胃,直径0.3~2.2 cm,术后均证实为梭型细胞间质瘤,DOG1阳性13例,CD117阳性13例,CD34阳性12例,核分裂计数均<5个/50HPF,均为低度或极低度危险性间质瘤,通过随访发现其中5例病人因食管癌远处转移死亡,1例复发,其余均健在。结论: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并不少见;并发的胃肠间质瘤多为早期病灶,恶性程度低,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仔细的病理检查是发现小间质瘤最可靠的方法;术中完整切除间质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预后主要取决于食管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1病案摘要患者男性,63岁。上腹部不适伴乏力、黑便2个月,胃镜检查提示胃部巨大占位,于2004年5月10日在外院(不详)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大弯胃肠间质瘤(GIST),肿瘤大小13cm,核分裂像>5~10个/10HPF,手术残端未见瘤组织,小弯淋巴结6枚及大弯淋巴结3枚示反应性增生;网膜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外科自2004年7 月至2009年3 月共30例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其中男18例,女12例。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胃镜、超声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腹部CT、腹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胃间质瘤。瘤体位于胃后壁11例,胃前壁19例;胃底部10例,胃体部16例(大弯侧11例,小弯侧5 例),小弯近贲门1 例,胃窦体交界部3 例。3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时间70min;术中出血量20~80mL,术后测量肿瘤直径0.7~5.0cm,平均直径1.5cm。术后免疫组化结果为:CD117 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6例(86.7%)。 术后病理判定肿瘤生物学风险行为结果,极低度风险18例,低度风险9 例,中度风险3 例,高度风险0 例。术后48h 内下床活动、恢复胃肠功能,术后2~3 天进流质饮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4~7 天。术后随访1~36个月,经胃镜复诊,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超声内镜及CT检查。手术切除是胃间质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并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被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1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消化道出血就诊者58例,上腹疼痛或腹胀45例,腹部包块7例,肠梗阻3例.肿瘤位于食管2例,胃53例,小肠47例,结肠4例,直肠7例;肿瘤体积2 cm ×2 cm×2 cm~10 cm×12 cm×l5 cm.病理检查结果:良性34例(30.1%),交界性31例(27.4%),恶性48例(42.4%);表现为梭形(43例)、上皮样(32例)或多形性(38例).全部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不全(3例)、术后复发(8例)或远处转移(4例)的患者应用Gleevec辅助治疗.随访6个月~9年,13例患者死亡,31例术后复发,其中12例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部分缓解,69例患者健在.结论:GIST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慢性出血、上腹部不适等;消化内镜及钡气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是胃及结直肠间质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早期诊断小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Gleevec治疗不能完全切除或切除术后复发的GIST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位于直肠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11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检测CDll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72.7%,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考虑为GIST者3例(27.3%),本组均经手术治疗,行Dixon术6例,Miles术3例,局部切除2例。经随访18~150个月,死亡2例,其余9例均存活且无复发。结论:直肠间质瘤临床少见,生物学行为多变,具有潜在恶性,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根治性切除较局部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意义,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8年收治的1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状况及CD117、CD34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4例共行手术11次.结直肠间质瘤以梭形细胞为主占92.3%,CD117阳性率占92.33%,CD34阳性率占77.0%.13例患者皆无淋巴转移.肿瘤体积10cm以上,核分裂>5/50 HPF 6例,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2例膀胱及大网膜转移.结论结直肠恶性间质瘤体积>10cm.核分裂>5/50 HPF是远处转移的信号.采用合理的首次治疗,肿瘤完整切除及预防性大网膜切除是治疗结直肠恶性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双镜联合微创外科治疗胃间质瘤48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42例胃间质瘤在胃镜辅助下行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手术时间(50~240)min[平均(92±45)min],术中出血量(5~80)ml[平均(30±18.6)ml],术后平均住院日4~8天,无并发症发生。其中6例肿瘤临近贲门和幽门,均成功地保留了贲门和幽门。6例在胃镜下完成胃间质瘤切除,其中4例行胃镜黏膜下切除,2例由于肿瘤位于肌层,胃镜下切除后穿孔,1例行胃镜下缝合夹夹闭,1例行腹腔镜下缝合修补。肿瘤直径(1.0~5.2)cm[平均(3.2±1.8)cm]。病理结果:极低复发危险32例,低度复发危险12例,中度复发危险3例,高度复发危险1例。随访2~18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安全有效等优点,是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的优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例胃肠间质瘤中病变发生在食管1例,胃5例,小肠7例,直肠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恶性9例,良性2例,交界性3例。9例随访1~99个月,随访期死亡4例。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恶性病变术后需做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诊治策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1989~2006年收治的36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胃肠间质瘤中,行根治性手术32例,术后生存最短1年余,最长12年6个月仍健在,行姑息性切除术4例,生存时间1~3年。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胃肠间质瘤较为少见,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放、化疗不够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直肠间质瘤1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对2003年以来的16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1例,女5例,发病年龄27~81岁。9例患者无症状,7例有症状者表现为便血4例,排便困难2例,便形改变2例,肛周疼痛1例。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Mason术)7例,经肛门肿物切除术5例,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术)3例,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1例。肿瘤直径最小0.4cm,最大者18.5cm,其中小于2cm6例,2.1~5cm7例,5.1~10cm2例,大于10cm1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5例,CD34阳性12例,Desmin阳性2例,SMA阳性4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伊马替尼对复发转移的间质瘤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于胃的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1例胃小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统计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结果  31例患者中2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5%)。其中男性10例, 女性21例, 中位年龄58(37~81)岁。腹部不适和腹痛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各10例, 32.3%)。全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和胃壁局部切除各11例, 腹腔镜下胃壁局部切除5例, 胃镜下肿瘤剥离4例, 术后无重大并发症。截止到随访终点, 肿瘤复发2例, 肝转移1例; 因肿瘤进展死亡1例, 因其他恶性肿瘤死亡1例。中位总生存时间(OS)预测值为130.4个月, 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预测值为120.3个月。   结论  胃小间质瘤总体预后较好;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 可根据情况选取微创治疗方式; 肿瘤坏死、出血和胃黏膜受累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20.
3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非上皮肿瘤,全部经CD117、CD34检测。其中18例行近侧胃切除,4例行全胃切除,9例行胃远侧切除,切除范围在5crn以上。并对其中27例随访。结果:31例100%胃非上皮肿瘤CD117、25例81%CD34,其中良性12例、恶性19例。随访27例(良性11例、恶性16例),良性中6例随访6a~10a未复发,5铡2a~5a无复发,恶性16例,5a生存率47%。结论:胃的非上皮肿瘤应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