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前S1抗原的检测与HBV-DNA及其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检测的对比分析,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进行检测;用FQ- PCR荧光定量法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 对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HBV血清标志物传染性强(HBeAg阳性)的模式中,乙肝病毒前S1和HBV DNA的检出率高,平均为93 .0 %和94. 4 %。在HBV血清标志物传染性弱(HBeAg阴性)的模式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HBV DNA的检出率低,平均为4 1 .5 %和30 . 1%。HBsAg、HBeAg均为阴性的模式中前S1抗原基本上为阴性,HBV- DNA的阳性率更低。结论 前S1抗原与HBeAg和HBV- DNA密切相关,其阳性可作为HBV复制的一个重要依据,结合HBVDNA的检测既能较为准确地检测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状况,又能了解是否携带HBV变异毒株和诊断疾病的转归,完善和补充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1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前S1抗原与HBV—DNA阳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t=38.70,P〈0.001)、与HBeAg阳性也具有相关性(t=7.165,P〈0.01);前S1抗原与HBV—DNA检测结果无差异(X^2=0.44,P〉0.5)。[结论]无条件检测HBV—DNA而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能更好地反映病毒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作为HBV复制的新标志物与HBeAg和HBV—DNA比较,在临床应用时的价值所在。[方法]前S1抗原和HBeAg检测均采用ELISA法,HBV—DNA检测采用荧光PCR检测法。对280例常见模式的HBV血清标记物标本进行检测。[结果]280例常规模式的HBV血清标记物标本中,检出HBV—DNA阳性158例;前S1抗原阳性134例;HBeAg阳性100例。[结论]前S1抗原与HBV—DNA有较高的符合率(P〉0.05);前S1抗原作为乙肝感染和复制的血清学指标敏感性高于HBeAg。前S1抗原可以作为一项新的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的敏感指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e(Anti—HBe)的相关性。方法 对450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酶免法(EIA)检测前S1抗原、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检测HBeAg、定量PCR内标法检测HBV—DNA。同时对用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的72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也进行前S1抗原检测。结果 450例HBV—DNA阳性的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率为76.8%,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为61.5%,其中:前S1抗原的阳性率在HBeAg阳性患者中为61.6%、在抗-HBe阳性患者中为61.5%。HBV—DNA阳性情况下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两组经解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 前S1抗原、HBeAg与HBVDNA符合率较高,前S1抗原与HBeAg无明确相关。对无条件检测HBVDNA而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可起到提示病毒是否复制的补充作用,如与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对临床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HBV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对比分析,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临床意义的探讨。方法对433例乙肝患者用ELISA法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和乙肝血清前S1抗原。结果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HBeAg阳性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结论血清前Sl抗原与HBV的存在和复制密切相关。可作为一种新的HBV血清标志物和一种更为完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和前S1抗原,PCR法检测HBV-DNA,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6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HBV-DNA和前S1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0%和54.0%,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44例HBeAg阳性标本的HBA-DNA和前S1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0%和81.0%,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52例HBeAg阴性标本的HBV-DNA和前S1抗原检出率为38.0%和30.0%,明显低于HBeAg阳性模式的检出率,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前S1抗原与HBeAg、HBV-DNA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前S1抗原可以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感染、复制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乙肝两对半(主要是HBeAg)、乙肝病毒DNA(HBV—DNA)与乙肝前S1抗原(Pre—S1)检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273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Pre—S1抗原的测定,用荧光PCR技术对HBV—DNA进行测定,并分析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HbeAg阳性组Pre—S1抗原、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5.09%、91.23%。说明Pre—S1抗原与HBV—DNA一样可较好的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的活动及复制情况;HbeAg阴性组中Pre—S1抗原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37.11%、37.11%,说明在HbeAg阴性组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不能完全以HbeAg来判断病毒复制与否;与HBV—DNA的检测结果相比较,Pre—S1抗原检测的检出率为88.95%,特异性为87.32%,总符合率为88.28%,HBVDNA与Pre—S1抗原的阳性检出率没有差别(P〉0.05)。[结论]Pre—S1抗原能较好的反映HBV病毒感染及复制情况,三者联合检测互相补充,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和HBV—DNA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相关性以及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81例乙肝患者前S1抗原和HBV—DNA定量。结果1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率89.4%,HBV~DNA阳性率91.7%;218例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30.7%,HBV—DNA阳性率27.1%;31例HBeAg和抗-HBe均为阴性,乙肝患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38,7%,HBV—DNA阳性率41.9%。前S1抗原与HBV—DNA符合率为92.4%。结论前S1抗原与HBV—DNA符合率较高,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感染复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均采用ELISA法。[结果]前S1抗原在至型肝炎HBeAg阳性组的检测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结论]血清前S1抗原与HBV复制密切相关,是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不同厂家HBV前S1抗原试剂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临床上常以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或阴性来判断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HBV)是否复制及传染性的强弱。大量研究证实,HBeAg无论是抗病毒治疗转阴或是基因变异自然转阴,并不意味着HBV 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研究显示,前S1抗原(PreS1Ag)可以反映HBV在体内复制感染的状况,其作为新的HBV血清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对乙肝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模式乙型肝炎患者中乙肝病毒大蛋白(HBV-LP)与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M)、乙肝病毒前S1抗原(HBV perS1)及HBV-DNA表达的相关性,评价其在乙肝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86例HBV感染者和45名健康对照者血清分别检测HBV-LP、HBV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拷贝数;分析HBV-LP与其它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在286例HBV感染者血清HBV-LP阳性237例,阳性率82.9%.其中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92例,阳性率82.8%,HBV-LP阳性94例,阳性率84.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符合率为79.6%;HBVperS1阳性185例,阳性率64.7%,两者有差异性显著(P〈0.05);HBV DNA拷贝数与HBV-LP阳性间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HBV-LP作为HBV患者临床诊断的一项新指标,较准确地反映了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是HBV-M有益的补充,在HBV病毒复制、疗效及预后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乳汁中检测HBV.DNA的方法并探讨阳性乳汁的产妇喂养方式。[方法]从2006年1年内,在我院产科分娩的HBsAg阳性,ALT正常的产妇,分娩后24h内取初乳,应用罗氏公司PCR仪,深圳匹基公司试剂,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检测前乳汁处理选用低温(2℃~4℃),高速离心(13000r/min)10min,二次循环。[结果]血清HBsAg阳性孕妇12例,其中eAg^+阳性3例(25%),eAb^+ 9例(75%),配对检测血清,脐血和乳汁中的HBV.DNA,在eAb^+的9例母血、脐血和乳汁中、HBV.DNA均〈5×10^2 cop/ml,而eAg^+3例血清中HBV.DNA为4×10^7~5×10。^8 cop/m1,脐血中3.7—4.9×10^5 cop/ml,乳汁中4×10^5~8×10^3 cop/ml,ALT、AST全部正常。[结论]乳汁中检测HBV.DNA关键在于检测前处理,应力求简单、方便。血清中HBV双阳性高病毒载量的产妇,乳汁中病毒核酸全为阳性,不宜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进行分析比较。[方法]ELISA法检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336例,同时用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结果]336例标本用ELISA法检出的45例大三阳及256例小三阳两种常见模式与TRF法定量检测结果相一致。16例HBsAg、HBcAb阳性的标本TRF检测只有5例与ELISA法相符,其余3例成为小三阳,8例成为大三阳;8例HBsAg、HBeAg阳性的标本TRF法全部为大三阳;5例HBsAg单项阳性的标本用TRF法仅1例仍为单项阳性,其余全为阴性;6例HBsAg、HBsAb阳性的标本用TRF法测定除1例相同外,都变为单项HBsAb阳性。[结论]TRF法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定量免疫测定方法。ELISA法检测结果为少见模式时,可用TRF法进行复检,以进一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在电镜下观察了消毒剂作用后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破坏情况,并与用SPRIA法检测HBsAg抗原性破坏结果作比较。结果,含二氯异氰尿酸钠、碘伏与戊二醛的3种消毒液,破坏HBV颗粒结构的最低有效浓度均高于破坏HBsAg抗原性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BV—LP作为乙肝治疗终点判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并排除其他肝病者176例,随机分为两组,血清HBV—DNA阴转和血清HBV—LP阴转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终点。结果第9个月开绐,两组的复发率出现显著差异(P〈0.05)。第24个月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故认为第一组复发率比第二组明显高。结论HBV—DNA阴转的患者在停药后不久表现为治疗后的高复发率,给临床乙型肝炎的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寻找新的,更为理想的判断乙肝治疗终点的标志物对于降低乙肝治疗后的复发,提高乙肝的治愈率,减少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两种治疗方案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比较研究中入组1年时的患者基线数据特点。方法疗效比较研究的方案为对临床或病理诊断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患者进行随访,每3个月检测一次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V DNA,每半年检测一次甲胎蛋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和肝脏弹性,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至2013年8月,共入组通过临床诊断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382例,截至数据统计时可获得240例患者的随访资料。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6个月。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为200例(83.3%),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组为40例(16.7%)。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HBeAg及HBV DNA水平分布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组患者中男性176例(73.3%),女性64例(26.7%),平均年龄为(44.6±11.6)岁,HBeAg阳性占58%,HBV DNA的中位数为5.94(4.33,6.87)log10 IU/ml。上述特点与经典的4 006研究中肝穿证实的肝硬化人群特征相似。结论本研究入组患者1年时,通过临床诊断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基线特征与既往研究中肝穿证实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基线特征相似,恩替卡韦单药组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联合用药组偏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早晨空腹顿服1年,治疗组加用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4ml肌肉注射,疗程6个月。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后两组患者的ALT水平及HBeAg、HBVDNA、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治疗组的HBVD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4亚群水平上调,CD4/CD8比值趋于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治疗组HBVYMDD变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和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病人乙肝两对半(HBV—M)、前S1(PreS1)及HBV—DNA检测的相关性。[方法]HBV—M和PreS1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结果]131例慢性乙肝病人的HBV—M检测中,HBsAg(+)、HBeAg(+)、抗-HBc(+)(1.3.5阳性)俗称“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1.4.5阳性)俗称“小三阳”,HBsAg(+)、抗-HBc(+)(1.5阳性)3种典型感染模式为126例,占96.2%;其中72例1.3.5阳性病例中PreS1和HBV—DNA阳性分别为60例和72例,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6.1%,而42例1.4.5阳性病例中PreS1和HBV—DNA阳性分别为12例和28例,阳性率为28.6%和66.7%;在78例PreS1阳性病人中HBV—DNA阳性占68例,其阳性率为87.2%,48例PreS1抗原阴性的病人中HBV—DNA阳性为32例,其阳性率为66.7%。[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M检测“大三阳”模式中PreS1与HBV—DNA均表现高阳性率,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而“小三阳”模式中PreS1阳性率较低,但HBV—DNA仍有较高的阳性率,表明在慢性乙肝患者“小三阳”模式中HBV—DNA检测比PreS1检测更有价值(P〈0.01)。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观察中PreS1阳性和阴性病人均有较高的HBV—DNA阳性率,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而,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中HBV—DNA可作为检测“金标准”,而PreS1检测时PreS1阴性的病人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9.
二氯异氰尿酸钠对乙型肝炎消毒试验中所用指示物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氯异氰尿酸钠为消毒剂,以HBsAg为内对照,比较乙型肝炎消毒试验中各指示物耐受力的强弱。结果发现,常用的乙型肝炎消毒试验指示物对二氯异氰尿酸钠的耐受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BV颗粒(MADT)、DHBV DNA、HBsAg、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HBeAg、HBV pre-S2Ag、HBV DNA。核酸是病毒增殖的物质基础,因而HBV DNA是一项可靠的乙型肝炎消毒效果指示物。试验结果表明,HBeAg为一既可靠又简便的消毒指示物;HBsAg作用指示物所得结果较为保守,应用时宜谨慎;HBV pre-S2Ag亦可用为HBV灭活指示物;HBV MADT、DHBV DNA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等不宜用为乙型肝炎消毒效果指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