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的名片     
前些日子,听一位省级报刊的记者谈起两件不见得有趣的趣闻。其中一件事是,某家灯具厂的厂长助理手持该报一位记者的名片来编辑部讨账,声称这位记者“买”走价值500元的灯具时并未付款,只留下了这张名片,结果查实这张名片虽然的确是这位记者的,但他并未去过该厂,连厂长助理也说不是这个人拿走灯具的。另一件事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也拿着一张冠有“记者”头衔的名片来该报诉苦,声称这位记者要走12升汽油后,长期不归还,结果是该报编辑部并没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2.
李黎 《出版参考》2009,(10):30-31
马松山的名片总在变。前后共印了五六套,每—套上称谓都不同。 他有时带着样品四处跑,走家串户,十足一个推销员,却被人叫“老板”;转身去和厂商谈生意,给出的名片上又写着“社长”;但真熟悉他的人才知道,直到现在,他的公事包里还总装着“三件宝”:软抹布、清洁剂、白手套。 马松山到底是什么人?  相似文献   

3.
谈谈名片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又使用起名片来。究其原因,大概是图个利人便己吧。人人图方便使用名片,人人赶新潮印制名片,但对名片的种种却不一定人人说得出来。  相似文献   

4.
名片趣话     
名片古已有之,汉代就较为通行,只不过那时不叫名片,称为名刺、名谒、名帖等。就中外历史上看,面积最大的名片是清代李鸿章出使美国期间特制的那张长六尺的名片;而体积最大的又是清代乾隆年间,高丽国宰相李银为向郑板桥索取字画送来的高一尺二寸、阔五寸、厚半寸、如“金版玉片”的名片;最贵重的名片要数日本三菱公司推出的厚十五微米、重一克、加有封套的纯金嘉庆礼仪名片。  相似文献   

5.
曾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我,不外前有机会回到了“娘家”一《淮阴日报》社。在一位副总编的办公桌上,我偶见他的两张崭新名片:一张是“记者××”,另一张是“副总编辑××”。同是一个人,为何备两种名片?在与主人的交谈  相似文献   

6.
名片大战     
一、印名片臭了街了你印过名片吗?我印过。你可能会说,“你看上去像个谦谦君子,人五人六的,怎么会干这种行当”。看来你不是从那个时代经历过的人,当年干名片行当的还真不少是人五人六的身份。哪像现在尽是一帮外地进京的老农,描在出租屋里黑着做,被工商和警察撵得跟兔子似的到处跑。那时做名片讲究的是设计、印刷、用纸的精巧和大家手笔。我们不仅为此做了专门的软件,还请艺术大师设计了200款名片,配合不同墨色和最昂贵的纸张,印了样本同名片软件一同赠送。并一起撰了本书,企图推行一种大雅的名片文化。从此名片似乎是雅了一阵…  相似文献   

7.
名片在早期常被人们留下作为人际交往的凭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普通社交名片;二是公务或职业名片。两者相同的是在名片上均印有使用者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区别是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初见兴送名片。书和人初见也有“名片”,我指的是书封面封底的介绍语。这“名片”用于介绍作者、书的内容、评论者和出版人对书的评语等等。它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内容简介”移出印到封面来,它带有鲜明的广告意图。名片这东西是有个性的。读不同人的名片,感觉有时会有很大差异,读不同的书的“名片”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9.
跟大多数白领和商务人士一样,我的抽屉里也塞满了别人的名片。闲暇翻一翻,真是五花八门:有教师,有公务员,有医生,有杂志社老板,有客车司机,有包工头,有开发商,有卖保险的,有送盒饭的,也有上门清洗抽油烟机的……这说明我接触过的人不能算少。问题是,它们很难让我想得起来名片主人的样子。这说明我很健忘,同时也说明那些名片的主人不是什么巨星大腕。当  相似文献   

10.
英雄无名百万志愿者在场馆、在社区、在地铁、在街道、在机场,无时不在,又无处不在。他们职责不同,心意却相通,让自己的服务成为北京奥运最靓的名片  相似文献   

11.
吉路 《北京档案》2005,(4):48-48
据台湾联合晚报和东森电视台报道,名作家李敖在去年当选“立法委员”后,依旧不改大师本色,他对记说:“还是称我大师吧,委员算老几!”。他在名片上印的不是“立法委员李敖”,而是“毁法立委李敖”,因为他表示进“立法院”的目的,就是将一些他认为不适宜的“恶法”全数删修。2月1日,新一届“立法院”成员集体照“全家福”时,独见他从中走出,拒绝合影。  相似文献   

12.
漫话名片     
我国是名片的故乡.据史载,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秦汉时,名片称"谒",用竹简写着求见人的名字,是一种请求接见的信物.负责向帝王国君们报递"谒"的官叫做"谒者".在<史记>第97卷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上面记载:  相似文献   

13.
征战NBA九年,姚明和他的团队已经打造出了一个高大、厚道、幽默、勤奋、富有社会责任感与慈善心的姚明形象,姚明成为了中国对外窗口一张名副其实的“名片”。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信息的流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网络、报纸、视频传媒,各种信息数不胜数,信息纷繁复杂,名类众多,让人目不暇接。而信息的管理也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面对如此多的信息,人们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帮助、有用的信息来保管和存放,而其中名片信息又是个人信息来源的重要部分。拜访客户、参加社交活动,互递名片是司空见惯的事,每个人手里都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收到农民日报社寄来的样报。当翻开报纸,只见里面夹有一张名片,正面印有农民日报总编室一位编辑(记者)的姓名,名片反面却印有他做编辑(记者)的四条约束之规。现摘录如下: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二、不收礼、不受贿;三、对送礼、行贿者的稿件一律不选用;四、希望社会各方面监督和支持。看了这张既没有官职和头衔,又无级别和职称的普通名片,使我对这位素不相识的编辑(记者)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时下,社会上流行的“拉关系、走后门”不正之风也影响到一些新闻单位,出现“关系稿”、“人情稿”。许多基层通讯员叫苦不迭,又别无办法。有的就把点子用在拉关系上。  相似文献   

16.
窦坤 《历史档案》2007,2(3):70-76
名片为社交中的交往媒介,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清末开始采用西式名片,其形式与意义均与中国古代名片不同.本文利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莫理循文件中大量的名片档案和北京市档案馆所藏档案中的名片资料,说明清末民国时期名片三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及其功能、特点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在社会交往中的反映,以及中国人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中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7.
刘钦荣 《新闻爱好者》2011,(11):130-131
历史上的“名片” 我国古代拜见时投帖的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有身份的人,在拜访谒见时,为避“造访”之误.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当时名帖的质料是用削竹木制成.上面书写有自己的姓名.这种名帖称作“谒”。  相似文献   

18.
百万志愿者在场馆、在社区、在地铁、在街道、在机场,无时不在,又无处不在。他们职责不同,心意却相通,让自己的服务成为北京奥运最靓的名片  相似文献   

19.
一张名片背后的魅力─—湖北日报高级记者陈堂明访谈录刘泽洲接过对方递来的名片,略加扫视后,我吃了一惊。名片上,“陈堂明”三个字前面冠有湖北日报高级记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省政协委员等头衔。在我的印象中,以前还从未遇到过象他这样集报...  相似文献   

20.
名片,最晚在秦汉时就使用了。汉高祖刘邦在做泗上亭长的时候,闻知善相人的吕公宿于沛县县令家,未带分文前往祝贺,当时萧何主事,宣布“贺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刘邦无奈在“谒”上欺骗地写上“贺钱万”,吕公大惊,亲自迎出门来(见《汉书·高祖本纪》)。这“谒”就是当时的名片,它又叫“刺”。汉末名噪一时,骄时傲物的弥衡,游历许都,“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见《后汉书·弥衡传》)。这种“谒”和“刺”,都是用竹木削制而成,上面直书姓名、爵里及拜见的简短事由。魏晋南北朝时纸普遍使用了,名片也改用纸,称“名”或“名纸”,并且出现了一种较为统一规范的叫“爵里刺”的名片。到了唐宋,我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名片的使用更加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