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借助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化学递质,并以兴奋或抑制的方式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来实现的.在六十年代只确认乙酰胆碱、r-氨基丁酸以及某些单胺类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五羟色胺)等为中枢递质.近年来则先后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二十余种肽类物质,而  相似文献   

2.
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在初级感觉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中的协同作用司军强综述李之望审阅(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生理研究室石河子832002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工程电生理室武汉430030)初级感觉传入神经中较细的C类和Aδ类纤维被认为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近年,有关单胺类与肽类递质对脑功能的作用研究十分活跃,P物质(SP)是其中之一。本文报告在LSD激发正常家兔转体行为模型上(孙公铎、管林初等1984),观察中脑中缝核群微量注射P物质对其影响,并分析对清醒活动家兔尾核头部神经元单位活动的影响。实验用家兔41只,分二组进行。  相似文献   

4.
以CB-HRP逆行追踪与PAP免疫细胞化学法相结合,比较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甲啡肽(M-ENK)和5-羟色胺(5-HT)等肽能和胺能递质在支配提睾肌、盲肠系膜和耳廓等微循环研究常用部位的神经元内的分布。结果表明,上述能和胺能递质在支配不同部位的运动,感染和交感节后神经元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本实验所用的实验部位提睾肌、盲肠系膜和耳廓在组织学上分别以骨骼肌、间皮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研究大鼠鼻粘膜及三叉神经节(TG)P物质(SP)的分布。发现SP-IR阳性纤维分布于大鼠鼻呼吸区粘膜的小血管壁、上皮细胞间、粘膜固有层及腺体,其中以小动脉壁密度最大;TG内可见SP-IR阳性神经元胞体。结果提示,SP可能作为鼻粘膜初级感觉神经传入通路的递质或调质而起作用。讨论了鼻粘膜SP-IR阳性纤维分布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31年Von Euler和Galdum在测定乙酰胆硷的组织分布时,发现马脑和肠壁的酸性乙醇提取液中存有另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因当时将该物质制备成粉末(Powder)状态,故称之为P物质(下称SP)。然而,SP的化学结构直到40年之后才被彻底弄清并人工合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证明SP具有重要的神经生物学功能。目前,SP作为一种拟议中的肽类递质而受到神经生理学的重视。同时又由于其具有对抗吗啡镇痛的作用、舒张血管的降  相似文献   

7.
<正> 脑-肠肽是一种肽类有机化学物质,既可由脑部神经细胞所分泌,也可由胃肠道分泌细胞所产生,因而称脑-肠肽。为什么这利肽类物质同时来自系统根本不同的两大器官?而且实验证明这些肽类物质有一部分属神经递质,有一部分又属于内分泌激素,另有一部分既非递质又非激素。这些问题引起了生理学界的浓厚兴趣。本世纪60年代中期,胃泌素被分离提纯成功,并从化学上阐明了其氨基酸的组成。此后虽已证实胃肠是人类内分泌器官之一,但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关于内分泌系统,一般只提脑垂体、甲状腺、甲上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没有明确说明胃肠道也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发作期血浆内阿片肽类免疫活性物质测定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100053)张津,宿英英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EndogenousOpioidPeptide,EOP)为CNS分泌产生的一组肽类神经介质。由于阿片类药物的强大镇痛作用,EOP与疼痛类疾病的...  相似文献   

9.
蒋明 《重庆医学》2011,40(10):1026-1028
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是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onadrenergic noncholinergic,NANC)抑制性神经的重要递质,对心脏血管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综述VIP的分子结构、在心脏及血管的分布以及与心脏及血管活动的关系. 心脏及血管活动受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调控,VIP是重要的肽类神经递质之一,其在心血管系统中也有着广泛的分布[1],它作为NANC抑制性神经的重要递质,对心脏血管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生物活性肽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了1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浆中神经肽,神经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内皮素-1含量,并以15例正常健康人做对照。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中神经肽P物质,内皮素-1含量较正常健康人明显增高,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较正常健康人明显降低,进一步探讨了它们在哮喘发病机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抗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孤束核内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在孤束核的尾侧部至嘴侧部全区内见到中型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的P物质阳性神经元,在最后区水平孤束核的连合核和内侧核内P物质阳性神经元较多,其它亚核内亦见到P物质阳性神经元,在孤束核的背侧周边区亦见到较多的P物质阳性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元多分布于最后区水平孤束核的连合核和内侧核内,亦分布于孤束核的背侧周边区.  相似文献   

12.
脑内鸦片样受体的发现导致内源性鸦片样物质的研究.Hughes等于1975年从鼠、兔和牛等动物的脑内及其它组织中提取出鸦片样物质,随后又证明了这种物质是两个五肽,分别命名为甲啡肽和亮啡肽.现已证明,体内除甲啡肽和亮啡肽外,尚存在着β-内啡肽、α-内啡肽、γ-内啡肽、垂体鸦片样多肽和其他啡肽类的鸦片样物质.这些物质现总称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神经科学领域里发展最快的新课题,是对内源性类吗啡物质的研究。该物质总称内啡肽(Endorphin)。它是存在于脑内的一组肽类物质,具有吗啡样的作用,所以又称类吗啡物质(Morphine like factor简称 M.L.F.)。在1975年,有人从动物脑内和人脑脊液内提出的一组肽类物质,称脑啡肽(Enkephalin),并进行了人工合成,亦具有吗啡样的作用。自从发现了达些肽类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了14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浆中神经肽,神经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内皮素一1含量,并以15例正常健康人做对照。发现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患者血浆中神经肽P物质、内皮素一1含量较正常健康人明显增高,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较正常健康人明显降低,进一步探讨了它们在哮喘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饥饿、酒醋及大黄等综合方法塑造“脾虚证”大鼠模型,并经四君子汤在辰、戌两时辰治疗,观察大鼠脑内单胺递质的昼夜节律变化,以便从时间生物学的角度,探讨“脾虚证”的时间病理学特征以及药物择时治疗的不同效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总体水平下降(P<0.05)、单胺递质节律中值也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且振幅降低、峰相位偏离正常,5-羟醋酸吲哚节律消失。经四君子汤在辰、戌两时辰治疗后,大鼠脑内单胺递质(多巴胺除外)总体水平较造模组明显提高(P<0.01或P<0.05),其节律中值也显著上升(P<0.01或P<0.05)。其中,辰时治疗组为部分单胺递质振幅升高,而戌时治疗组各单胺递质振幅均升高,峰相位也较辰时治疗组更接近对照组,其5-羟醋酸吲哚节律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提示:造模组“脾虚证”大鼠脑内单胺递质总体水平低下,昼夜节律消失。予以四君子汤可使大鼠“脾虚证”大鼠模型复健,从择时治疗结果看,戌时比辰时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P物质是由VouEuler和Gaelum于1931年在猫的脑和小肠的提取液中发现的一种强效舒血管物质,阿托品不能阻断其作用,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它能参与血压、生殖、痛觉等多方面生理功能调节。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在分娩活跃期,行针刺镇痛前后,测产妇血中P物质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后可明显降低产痛时产妇血中P物质含量。因此可以推断,针刺减少了痛觉传入递质—P物质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应,似可以P物质含量变化来作为判定针刺镇痛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单胺物质对脊髓水平体感传入的调节作用是较为重要的有关神经递质研究的课题之一。以往应用行为测痛的办法,对递质在痛和镇痛中的作用已有广泛研究。晚近采用先进的研究技术,对其调节机制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发现递质对痛觉以外的体感传入也有调节作用。本文对该类递质作用部位、受体、方式及可能机理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关于神经递质(包括神经肽)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工作。早在30年代就有人提出吗啡的镇痛作用可能与中枢胆碱能系统有关。50年代又发现脑内单胺类递质减少能对抗吗啡镇痛。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利用影响中枢神经递质或肽类的工具药和刺激、损毁等手段,对参与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19.
肽类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前景赵贵升,童坦君肽类生长因子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维持细胞活力的作用;多种组织可合成肽类生长因子,目前已发现的因子数10种,有的已被确认,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相当透彻的研究。肽类生长因子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诊断。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不断从生物因素角度探讨阿片类药物成瘾机理,发现阿片受体,脑啡肽,腺苷酸环化酶,单胺类递质,如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等与阿片类药物的依赖存在着内在联系,依赖状态由结构活化的μ*受体及向上调节的cAMP系统组成,由μ-,δ-受体调控,阿片进入体内,使血浆中游离的没有活性的可片肽增多,cAMP信号系统向上调节,包括增加腺苷酸环化酶(AC)和蛋白激酶A(PKA)的活性。自然戒断症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