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reactive protein 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 1c和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的GHbA1c和hsCRP乘积。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PP(142人)、PP(232人)、PP(336人)和PP(429人)四组,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脉压(PP)为SBP和DBP之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前壁内-中膜厚度(IMTa),后壁内-中膜厚度(IMTp),取平均值为颈脉内-中膜厚度(IMT),以IMT>1.0mm为判定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不同PP组间的血脂、IMT和CRP参数的比较,患者的TC、TG、LDL-C随着PP增加而增加,HDL随着PP增加而降低,PP4组与PP1-PP3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患者IMT和CRP随着PP增加而增加,在PP4组与PP1~PP3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PP与IMT和CRP之间存在正相关,PP增大可能是参于和促进动脉硬化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炎症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吸烟情况分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比较。结果(1)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96±5.26)mg/Lvs(3.16±3.54)mg/L,P=0.006]。(2)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平均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患者[(5.35±4.82)mg/Lvs(3.16±3.54)mg/L,P=0.002]。(3)根据吸烟情况进行分层后,1年内有吸烟行为者中颈动脉斑块硬化组患者血清hs-CRP平均值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30±5.02)mg/Lvs(3.07±1.70)mg/L,P=0.024]。(4)无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hs-CRP均值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03±5.35)mg/Lvs(3.25±3.61)mg/L,P=0.032]。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和48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将高血压组和健康组、高血压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患者和健康组二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组和健康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hs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sCRP水平时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可以作为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标志物,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变异性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者的关系。方法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IMT测定值分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组(A组)[IMT增厚组(A1组)+颈动脉斑块组(A2组)]和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B组),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性及的关系。结果根据颈动脉IMT值,102例高血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62例(IMT增厚24例,颈动脉斑块3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动脉硬化高血压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均高于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24h SSD、白昼SSD、DSD高于IMT增厚组(P<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分级、脉压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高血压1级46例、2级56例、3级58例),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量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血脂并行颈部血管B超检查;同时根据脉压,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分成3组,比较三组间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结果:①各高血压亚组血清hs-CRP水平[1级(1.90±3.34]mg/L),2级(2.50±2.39)mg/L,3级(12.00±35.76)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7±2.80)mg/L,逐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②各高血压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1级:50.00%,2级:53.57%,3级:86.2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58%,P均0.001),逐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③随着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增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33.33%∶62.16%∶83.93%,P均0.001)。结论:高血压和脉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的111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和91例高血压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均行头颅CT或MRI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脂等指标。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载脂蛋白A(apoA)降低与高血压患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有关(P<0.05)。高血压病程越长的患者越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动脉数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高(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的颈动脉内径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脉冲指数、阻力指数明显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高(P<0.05)。结论收缩压升高、apoA降低、高血压病程延长、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100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80例血压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两组CRP及血脂水平,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动脉壁内中膜增厚率(7.5%比33%),扁平斑块(5%比16%)、软斑块发病率(2.5%比10%),CRP[(2.35±2.03)mg/L比(13.85±2.12)mg/L]、总胆固醇[(4.37±1.00)μmol/L比(5.35±1.12)μmol/L]、甘油三酯[(1.25±0.81)μmol/L比(1.95±0.92)μ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6±0.7)μmol/L比(3.65±0.9)μmol/L]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许多相关联系,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现综述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相似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的共同发生机制以及通过超声动态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消退,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90例,高血压患者78例,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量血压、体重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脂、血糖、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行颈部血管B超检查,比较3组间上述临床生化指标及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同时根据HbA1C水平,9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被分成两组,进一步比较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结果。结果:①血清hs-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76±4.83)mg/L及高血压组(2.21±3.73)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08±2.85)mg/L,P0.05];②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80.00%:62.82%:40.00%,P均0.001);③HbA1C≥6.5%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bA1C6.5%组的(86.21%:68.75%,P0.05)。结论:糖尿病及高血压均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HbA1C≥6.5%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更高,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应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的相关性,以及是否有性别差异。方法 "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长期随访研究"的研究对象中,172例7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内膜中层厚度(IMT)1.3mm诊断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回声的特点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扁平斑块和硬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软斑块和溃疡型斑块)。同时测定hsCRP、血脂、血清肌酐、尿酸。结果颈动脉斑块组(n=131)血清hsCRP为(3.2±2.5)mg/L,显著高于无斑块组〔(2.0±1.8)mg/L,n=41,P=0.005〕。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血清hsCRP水平是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RR=1.299,95%CI=1.052~1.604,P=0.015)。进一步分析显示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为(4.2±2.5)mg/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2.5±2.2)mg/L〕和无斑块组(P0.001)。后两组之间血清hsCRP则无显著差异(P=0.278)。分别分析男性和女性血清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易损斑块组的血清hsCRP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相关,易损斑块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斑块者和稳定斑块者;并且这种相关性在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都存在,未观察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日本TOPICS16研究表明更高的空腹血糖预测高血压发生的风险,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无预测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基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否与高血压发病相关。方法 入选4 586名尚未诊断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男性体检人员,收集其基线临床资料,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结果 经过11.5年随访,2027(44.2%)人患高血压,经校正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五分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低(<4.75%)至高(≥5.18%)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值分别为1.0(参考值),0.99(0.93,1.07),1.06(0.99,1.14),1.08(1.02,1.15),1.22(1.17,1.35)。根据入选患者基线空腹血糖水平(<4.7;4.8?5.2;5.3?5.7;≥5.7mmol/L)分组,经校正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空腹血糖<4.7mmol/L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比值参考值为1,可发现按空腹血糖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其高血压发病风险比值分别为0.95(0.92,1.05),0.96(0.91,1.06),1.01(0.95,1.10)。结论 未患糖尿病男性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在高血压病人中的作用和西尼地平的影响。方法观察87例不同病程的高血压病人使用西尼地平前后血清hs-CRP的变化,同时使用多普勒观察颈动脉内径(ID)和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直线相关分析hs—CRP与血压、IMT、ID和IMT/ID比值的关系。结果西尼地平可以降低高血压病人血压,同时降低hs—CRP、IMT和IMT/ID,升高ID;分析病程〈3年高血压病人,hs-CRP随病程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增加(≥3年与〉5年相比),hs—CRP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增加;IMT、ID和IMT/ID也呈现同样的规律。hs-CRP、IMT和IMT/ID随收缩压的增加而增加。多元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影响IMT的主要因素为CRP和高血压的病程。结论CRP参与早期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炎症因素参与高血压的血管重塑。西尼地平可以改善高血压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激活素A、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血浆的浓度,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88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浆中激活素A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不同亚组间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负荷对血浆激活素A浓度的影响.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激活素A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108.6(378.1~12 957.3)vs.470(380~550),P<0.0001].三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闭塞和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激活素A浓度稍低,其变化趋势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反.结论 激活素A对冠心病具一定预测意义,可能与斑块稳定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肺炎衣原体抗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TOAST亚型的关系。方法缺血性脑卒中组135例,对照组135例,测定2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肺炎衣原体IgG抗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OR值分别为3.44和6.82;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危险性升高相关,OR值为10.11。(2)肺炎衣原体抗体的阳性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OR值分别为1.76和4.89。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慢性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同时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可增加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AECOPD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30例稳定期COPD患者以及30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比较其在稳定期COPD患者与AE-COPD患者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及稳定期COPD患者(P<0.01),治疗前WBC、N%水平高于与治疗后(P<0.05),治疗后HSCRP、WBC、N%水平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SCRP是反应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对AECOPD的及早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白蛋白水平(P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稳定期COPD患者30例及AECOPD患者60例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PA、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进行差异比较。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HsCRP、PA水平与治疗后及稳定期COPD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ECOPD患者治疗前HsCRP、PA阳性检出率与治疗后及稳定期COPD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HsCRP、PA诊断AECOPD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结论 HsCRP、PA对于AECOPD早期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分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清hs-CRP含量,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血清hs-CRP脑梗死组为(5.96±1.52)mg/L高于对照组的(1.78±1.02)mg/L(t=15.383,P<0.01);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为77.97%,高于对照组的36.67%(x2=12.92,P<0.01);颈动脉IMT脑梗死组(1.18±0.17)mm高于对照组的(1.02±0.15)mm(t=4.544,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型组血清hs-CRP水平[(15.68±1.45)mg/L]明显高于轻型组[(1.88±0.34)mg/L]和中型组[(4.16±1.39)mg/L](t值为37.217和25.243,P<0.01).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升高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变有临床意义,早期测定hs-CRP水平有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