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教育大学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教师教育也正朝着大学化的方向转变,大学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现有教师教育制度的缺陷,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念是教学改进和发展的思想保证,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回顾了以人为本理念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内涵,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复归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施人本化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学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影响力是关乎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大学教师专业影响力来源于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专业知识资本、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师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在分析大学教师专业影响力动力不足、影响单一、影响范围局限等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指出大学教师需要加强道德修养、抱定教育信念、强化专业实践、增强互动互促、明确育人职责、彰显教学个性以提高群体专业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整体教育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思想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教学评价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的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仍然要以这些理论为依据。新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关注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大学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在重构时强调评价的个体化、差异化和多元化。我国大学体育学习评价的改革需要变更教师教育模式;重新设计体育课程;动态化、螺旋式改进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案,阶段性、逐步推进实施。对大学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以推动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设有教师发展中心,主要负责教师的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活动。同样,日本政府为了改善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了大学教师发展(FD)义务化,因此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广泛的FD活动。在FD这一潮流中应运而生的日本学生FD活动,在改善大学教育质量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本文首先介绍日本的FD制度,其次探究学生FD的发展过程及实施的主要形式,最后得到学生FD活动对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教师培养是所有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职前教育、在职培训与持续发展是大学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以专业性学校教育为主体的职前教育是大学教师培养的基本渠道,各级各类在职培训是提升大学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重要路径,而基于终身学习理念、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与自我提高的持续发展则是大学教师培养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大学教师培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大学教师培养的现状,应积极构建正规的职前教育机制、全面的在职培训体系和科学的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7.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重要一步。大学是人才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作用。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从"德、文、新"的角度分析"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具体探究二者联动机制,提出了高校"一体化"、教师"主动化"、学生"主体化"、社会"协同化"的实践路径,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品质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同的教育理论基础,比较分析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并存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阐述其理论基础,基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管理者等不同视角解析、不同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与优劣之处。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提出支持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将是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方向,并从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设计与师生认知支持方面,展开在支持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学情境下的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支持的实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是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主体力量,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外语教学事业的改革发展。因此,各层次学校和教育管理人员应广辟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促使其在专业知识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学生第二外语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大学教育体 系中,日语是难度比较高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遇到了诸多困难。此外,在第二外语教学 体系下,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转而向学生灌输应试技巧,这与当前大学日语教育发 展方向背道而驰,作为日语教师,要积极探索教育创新模式,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育 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