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鉴定舌鳞癌患者外周血中血样业源抑制细胞( MDSC)的表型,探讨影响舌鳞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表达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未接受过治疗的舌鳞癌患者27例和健康志愿者16例,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TNM分期、病理分型。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14-CD33+CD11b+MDSC细胞的表达。结果舌鳞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间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志愿者( P<0.001)。舌癌患者中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间外周血MDSC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晚期舌癌患者MDSC细胞比例高于早期舌癌患者(P<0.05)。舌癌高分化者与中分化者,中分化者与低分化者间MDSC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分化者MDSC细胞比例高于低分化者(P<0.05);三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患者TNM分期和病理分级与外周血中MDSC细胞比例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舌鳞癌患者外周血中CD14-CD33+CD11b+MDSC比例较健康人明显升高,升高的程度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检测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的比例及亚群分布,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17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和20例健康者外周血、17例宫颈癌组织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细胞悬液中MDSC比例及其亚群分布,并分析其与鳞状细胞癌抗原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者相比,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比例明显增高(P<0.01),以CD15+粒细胞样亚群为主。与正常宫颈组织细胞悬液相比,癌组织细胞悬液CD45+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但细胞中未见CD33+表面标志的表达。宫颈癌患者外周血MDSC比例与鳞状细胞癌抗原值呈正相关(r=0.715 4,P<0.05)。结论: 外周血中粒细胞样的MDSC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单羧酸转运体1(MCT1)在鼻咽癌病人和正常人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收集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病人和正常人外周血各10例,红细胞裂解液处理后,采用BD FACSAriaⅢ流式细胞仪分选出MDSC(CD11b+CD33+ HLA-DR-),q-PCR检测比较两组MCT1 mRNA水平的差异.结果 鼻咽癌病人外周血中MDSC的比例(19.77 ±4.77)%显著高于正常人(0.84±0.18)%,P<0.001;且前者MCT1 mRNA水平(4.05±0.56)为后者(2.15±0.33)的1.88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鼻咽癌病人外周血中的MDSC可能是凭借其在数量上的优势及能量代谢上的特性,更好地发挥免疫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口腔鳞癌(OSCC)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抑制细胞(MDSC)变化及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58例口腔鳞癌患者(OSCC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对照组和OSCC组术前外周血中MDSC的表型及比例,比较分析2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后3天、7天、30天外周血中MDSC的动态变化;分选CD11b+CD33highHLA-DR-细胞,采用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精氨酸酶活性检测,以及一氧化氮含量检测验证该群细胞功能;检测血清IL-6含量及与外周血CD11b+CD33highHLA-DR-MDSC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OSCC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CD 11 b+CD33highHLA-DR-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68±0.21)%和(0.65±0.05)%,OSC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2)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中CD11b+CD33highHLA-DR-细胞是一群CD14+CD15-的有免疫抑制功能单核细胞型髓系抑制细胞(M-MDSC),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3)M-MDSC的变化与患者临床分期有关,临床Ⅲ、Ⅳ期口腔鳞癌患者与临床Ⅰ、Ⅱ期患者外周血M-MDSC比例分别为(3.01±0.35)%和(2.19±0.1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DSC的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MDSC比例在术后3天内明显升高(7.46±0.57)%,7天后逐渐下降(2.56±0.20)%,至术后30天可逐渐下降接近健康者水平(1.07±0.0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患者外周血中M-MDSC变化与IL-6含量呈正相关性(P< 0.001).[结论]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M-MDSC的变化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针对M-MDSC的治疗可能成为加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裴露  王婷婷  朱峰  胡文坛  刘红春 《重庆医学》2018,(12):1580-1582
目的 研究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20 (ZBTB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ZBTB20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检测36例SLE患者(SLE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CD19+B细胞中ZBTB20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外周血ZBTB20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亚群所占比例.分析SLE患者B细胞中ZBTB20 mRNA的表达与B细胞亚群比例变化的关系及与临床指标(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IgG、抗ENA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外周血CD19+B细胞中ZBTB20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LE组患者外周血ZBTB20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CD19+B细胞比例降低(P<0.05),CD19-CD138+浆细胞/CD19+B细胞之间的比值及CD19-CD138+浆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SLE患者B细胞中ZBTB20 mRNA的表达水平与CD19-CD138+浆细胞/CD19+B细胞的比值呈正相关(P<0.05);ZBTB20 mRNA与抗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IgG、抗核抗体、抗ENA抗体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ZBTB20可能通过促进B细胞分化从而参与SLE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化疗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35例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化疗前、化疗1周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进行比较,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食管癌患者术后化疗前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10.44±1.45)%高于同期健康对照组(9.35±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9,P<0.05)。35例患者其化疗前及化疗1周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分别为:(10.44±1.45)%、(11.67±1.5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42,P<0.01)。结论  化疗可增高食管癌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调节性T(Tr)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47例鼻咽癌患者以及18例健康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病期的变化情况.结果: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细胞的比例为(4.47±2.15)%,高于正常对照组(1.70±0.84)%(P<0.05).鼻咽癌Ⅰ期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比例为(2.99±2)%;Ⅱ期为(3.54±1.97)%;Ⅲ期为(4.53±1.56)%,Ⅳ期为(6.53±1.73)%.Ⅰ Ⅱ期组为(3.3±1.88)%,低于Ⅲ Ⅳ期组的(5.53±1.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与鼻咽癌病变的进展有关,并对鼻咽癌病人的免疫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FOLFOX化疗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外周血中初始(CD4+CD45RA+)和记忆(CD4+CD45RO+)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D3、CD4、CD45RO、CD45RA荧光抗体对10例健康对照及27例mCRC患者接受FOLFOX方案化疗前 、后的外周血细胞进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及其亚群CD4+CD45RO+、CD4+CD45RA+百分率,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CRC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CD4+CD45RA+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CD4+CD45RO+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与化疗前相比,经FOLFOX化疗后mCR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01);其中CD4+CD45RA+T细胞比例下降(P<0.001)、CD4+CD45RO+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分析发现,化疗有效组中,化疗前 、后患者CD4+CD45RA+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均高于化疗无效组(P<0.01,P<0.001);化疗后CD4+CD45RO+T细胞百分率增高(P<0.05).结论 FOLFOX化疗可升高mCRC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并改变细胞亚群的比例,对CD4+CD45RA+比例较高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86-89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评估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变化。方法纳入浙江省肿瘤医院2016年1~12月住院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Ⅱ~Ⅲ期患者74例,健康对照组为25例同期我院就诊的非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辅助化疗第1、6、8周期前1 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外周血中CD3+(P=0.1532)、CD3+CD4+(P=0.1107)、CD3+CD8+(P=0.2576)T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CD3+CD56+NKT细胞(P=0.0210)及CD3-CD56+NK细胞(P=0.0045)较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P0.05)。术后辅助化疗6周期前NK、NKT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变化,P0.05。8周期前NKT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NK细胞比例仅轻度下降(19.10±4.63 vs 20.31±4.66,P=0.046)。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NK及NKT细胞比例较健康人显著升高,且辅助化疗后表达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病情评估、预后及短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NHL患者(病例组)化疗前、化疗4周期后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TF及VEGF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及短期疗效的潜在关系.结果 NH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TF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8,P=0.00).Ann Arbor分期Ⅲ/Ⅳ期(22/19例)、有全身症状(22例)、乳酸脱氢酶升高(21例)、体力状态分级2~4级(12例)及结外病灶数>1(16例)的NHL患者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Ann Arbor分期Ⅱ期(6例)、无全身症状(25例)、乳酸脱氢酶正常(26例)、体力状态分级0~1级(35例)及结外病灶数≤1者(31例)(P均<0.05).高中危组(11例)及高危组(7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低危组(15例)及低中危组(14例)(P均<0.01).化疗前未缓解组(11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缓解组(36例)(P均<0.01).化疗后缓解组两者表达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但是未缓解组两者表达与化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高表达可作为NHL病情评估、预后评价以及短期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儿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数目、亚群比例、主要功能物质变化,探讨MDSC在儿童B-AL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8例初诊治疗前和完全缓解后B-ALL患儿作为试验组,按照危险度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及标危组,15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ic method,FCM)检测各组外周血中MDSC(CD11b~+CD33~+)的数量变化;检测单核细胞样MDSC(CD14~+CD11b~+CD33~+)和粒细胞样MDSC(CD15~+CD11b~+CD33~+)两种不同亚群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检测MDSC主要功能物质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和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B-ALL患儿外周血中MDSC数量比例(2.41%±0.45%)高于完全缓解后(1.56%±0.44%)及正常对照组(0.68%±0.16%)(P0.01);且MDSC数量比例与不同危险度分层呈正相关(r_s=0.680,P0.01),不同危险度分层间MDSC的数量比例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B-ALL外周血MDSC亚群以粒细胞样MDSC(granulocyte-MDSC,G-MDSC)为主,完全缓解后B-ALL患儿与正常对照外周血中MDSC亚群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单核细胞样MDSC(monocytoid-MDSC,M-MDSC)为主。外周血MDSC中Arg-1和ROS在治疗前B-ALL患儿表达最高(41.00%±9.34%,3 004.26±611.05),完全缓解后次之(24.13%±5.49%,2 031.75±294.01),正常对照组表达最低(10.72%±4.37%,811.33±195.12)(P0.01);Arg-1的表达随ALL危险度分层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分层中RO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高危组表达高于中危组和标危组,中危和标危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LL患儿外周血中MDSC数量随危险度分层的升高而增加,MDSC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Arg-1及ROS的表达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参与儿童B-ALL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脏在慢性应激促肝癌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H22肝癌细胞皮下种植瘤模型,通过慢性束缚应激模型探索慢性应激对肝癌进展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肿瘤组织CD11b+Ly6C+CCR2+单核细胞的比例;通过脾切除考察脾脏在慢性应激促肝癌进展中的作用。 结果应激组肿瘤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CD11b+Ly6C+CCR2+单核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应激组肿瘤组织中CD11b+Ly6C+CCR2+单核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应激组肿瘤重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脾切除应激组,外周血CD11b+Ly6C+CCR2+单核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脾切除应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手术组和脾切除应激组肿瘤重量、外周血CD11b+Ly6C+CCR2+单核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假手术应激组和脾切除应激组肿瘤组织中CD11b+Ly6C+CCR2+单核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应激促进肝癌进展并抑制抗肿瘤免疫,脾切除可能通过降低CD11b+Ly6C+CCR2+单核细胞比例而减缓慢性应激小鼠肝脏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对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的比例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建立胃癌MFC荷瘤小鼠模型,6周龄雌性615小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荷瘤PBS组和荷瘤西地那非组。接种移植瘤24 h后荷瘤西地那非组每天给予西地那非灌胃,荷瘤PBS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PBS灌胃。通过计算抑瘤率观察西地那非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升高(P<0.05),外周血CD4+/CD8+的比值降低(P<0.05)。外周血MDSC比例与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858,P<0.01)。与荷瘤PBS组相比,西地那非可抑制胃癌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28 d后抑瘤率为41.2%,且可以降低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P<0.05),提高外周血CD4+/CD8+的比值(P<0.05)。结论:胃癌移植瘤小鼠外周血MDSC比例升高,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西地那非可能通过抑制MDSC数量,调节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强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Kv1.3钾通道阻滞剂海葵毒素(SHK)阻滞多发性硬化(Ms)患者急性期髓鞘反应性CIM+T淋巴细胞上的Kv1.3钾通道后,细胞表型CCR7、CD45RA表达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15例急性期MS患者、15例INF-B-1b治疗缓解期MS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的不同状态下的CD4+T淋巴细胞进行CD3、CIM、CCR7、CD45RA的荧光抗体及同型对照标记,用四标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不同状态下细胞表型CCR7、CD45RA表达的变化.结果 MS急性期组CIM+T细胞以CCR7-CIM5RA-(TEM)表型为主,其变化与病情有明显相关性,髓鞘抗原刺激后此型所占比例明显增高(P<0.05),初始细胞表型CCR7+CD45RA+减少(P<0.05),钾通道阻滞剂SHK对Ms急件期患者髓鞘反应性CD4+TEM表型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 检测CI4+TEM细胞表型可能对判断病情有一定临床意义,Kv1.3钾通道可能成为治疗M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CD19+ CD24+ CD38+调节性B细胞(Bregs细胞)的分布频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3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47例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和57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 CD24+ CD38+ Bregs细胞分布频率,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L-10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分期、肿瘤个数、血管侵犯等临床指标的关系;同时收集20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癌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中CD19+ CD24+ CD38+ Bregs细胞分布频率,并分析其与肿瘤位置的相关性.结果 HBV相关性肝癌外周血CD19+ CD24+ CD38+ Bregs细胞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且HBV相关性肝癌晚期(C+D期)患者显著高于早期(0+A期)和中期(B期)患者(P <0.05,P<0.01);HBV相关性肝癌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HBV相关性肝癌外周血CD19+ CD24+ CD38+ Bregs细胞分布频率和血清IL-10水平与肿瘤个数、是否血管侵犯有密切关系;HBV相关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19+ CD24+ CD38+ Bregs细胞分布频率与血清IL-10呈正相关(r =0.46,P<0.01);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D19+ CD24+ CD38+ Bregs细胞频率显著高于远癌组织(P<0.01).结论 CD19+ CD24+ CD38+ Bregs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0在HBV相关性肝癌免疫微环境中发挥调节作用,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为治疗儿童SLE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0例儿童SLE患者和30例健康儿童,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水平。将SLE患者分为单纯激素治疗组和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组,每组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治疗前后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患儿组CD3+CD4+ Th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CD3+CD8+ Tc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CD3-(CD16CD56)+NK和CD3+(CD16CD56)+NKT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而CD3-CD19+ B细胞比率明显增高(P<0.01)。儿童SLE患者外周血CD3+CD8+ Tc细胞比率与SLE活动指数(SLE DAI)呈正相关关系(r=0.754 7,P<0.01);CD3-CD19+ B细胞比率与SLEDAI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158 6,P=0.029 3);Th、NK和NKT细胞比率与SLE DAI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用激素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NK、NKT和Th细胞比率均有所升高,Tc细胞比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联合激素组治疗后患者B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NK细胞、Th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儿童SLE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失调与SLE的发病有关,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儿童SLE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及其受俸3(CXCR3)的表这情况,并探索复方中药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清中CXCL10及CXCR3水平.结果 服用复方中药1个月后,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CD3+ CD4+、CD3+ CD8+T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前外周血清中CXCL10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外周血清中CXCR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CXCL10、CXCR3表达水平及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病相关,本研究所用的复方中药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CXCL10及CXCR3的表达水平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