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凯 《人民珠江》2014,(4):33-36
通过对中山水库2009—2013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和水质监测成果分析,应用Shannon-Weaner多样性、Margalef均匀度、单因子评价法、富营养指数进行评价。中山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涵盖8门44属,以绿藻、硅藻为主要种群;藻细胞密度年际年内变化大,变化范围为19.9~3 869.9万个/L;常年监测优势种群有多甲藻、角星鼓藻、衣藻、栅藻,其中多甲藻占优势种群的比例为43.3%;多样性评价水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占评价频次的66.7%;均匀度评价水体以中度污染为主,占评价频次的78.3%;水库常年水质为Ⅱ~Ⅲ类,营养状况主要为中营养,所占比例为96.7%。群落结构变化与水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优势种群占总藻细胞密度的比例与多样性呈一定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库湾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丹江口库湾富营养化状况,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于2017年分季节对丹江口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14项水文水环境因子进行了4次监测,并运用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等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监测发现,丹江口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7属,年均藻类密度4.89×10~6 cells/L,变幅2.73×10~6~6.87×10~6 cells/L。丹江口水库群落组成以硅藻、蓝藻和绿藻为主;结构变化规律为由春季的硅藻、蓝藻向夏季的绿藻、蓝藻和隐藻,以及秋、冬季的硅藻、隐藻和蓝藻转变。蓝藻门的束丝藻和隐藻门的隐藻为库湾四季的优势种。通过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认为,夏季藻类多样性高,绿藻优势度高,冬季藻类多样性相对较低,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的结果可知,库湾富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和富营养化水平,其中总氮贡献较大,总氮浓度范围在1.08~1.88 mg/L之间,均值为1.47 mg/L,磷为库湾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RDA分析结果表明,除氮、磷营养盐外,温度、二氧化硅和电导率等也是影响库湾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碧山水库藻类群落特征及蓝藻水华情况,在碧山水库设置5个点位开展丰水期和枯水期藻类现场调查。结果表明:碧山水库共鉴定出藻类7门44属63种,丰水期藻类及蓝藻丰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枯水期,丰水期多样性指数低于枯水期;丰水期全库发生蓝藻水华,主要水华蓝藻种类是长孢藻和挪氏微囊藻。在水库管理中要注意防范水库蓝藻水华风险,建立蓝藻毒素和异味物质的监测与预警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漳泽水库2009年5月开始进行藻类监测,作为山西省唯一参与全国藻类试点监测的重点湖库,从2010—2013年共检测出8个门的藻类,水库各个采样点藻类组成基本相同,以蓝藻、绿藻和隐藻为主,硅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甲藻和裸藻较少,黄藻和金藻最少。从年际变化来看,2010—2013年绿藻一直保持着最大优势,蓝藻的相对丰度逐渐减少,硅藻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包头市画匠营子总水源厂冬季水质异味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包头画匠营子总水源厂冬季水质进行长期监测分析,认为造成水质异味的主要物质为水源水中含有痕量藻类次生代谢产物(Geosmin、MIB、IPMP、TCA).在对黄河水、水库水进行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是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造成该水厂出厂水有异臭味.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水库藻类的总数及各种属,以绿藻门、硅藻门、隐藻门三大门类为主,其中以绿藻门的小球藻、鼓藻,隐藻门中的卵形隐藻、啮齿隐藻,硅藻门的圆筛藻、星杆藻最为常见.异味明显时,水库藻类数量一直在107个/L以上.还用OLSA-GC法测定了藻类分泌物--痕量致味物质土臭素、地霉素、TCA和IPMP的含量,MIB含量在29~102 ng/L,超出嗅阈值3~10倍;TCA范围为13~59 ng/L,超过其嗅阈值2~9倍;地霉素20~65 ng/L,超过其嗅阈值2~6倍;IPMP9~38 ng/L,超过其嗅阈值4~19倍.研究结果为今后解决包头市冬季饮用水中异味问题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5年5月~2016年5月对扬州邵伯湖的浮游藻类群落组成与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垂直运动模型分析了蓝藻中的优势藻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运动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邵伯湖群落组成以绿藻、硅藻为主;CCA分析结果显示氨氮和总磷是影响邵伯湖浮游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蓝藻中的微囊藻是优势藻,半径大的微囊藻更易运动到水体表面,在不利水文条件下有形成蓝藻水华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棘洪滩水库浮游藻类变化及富营养化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分析了2004~2006年度棘洪滩水库浮游藻类的细胞密度及种群结构变化。2004年进水口与放水口藻类细胞密度年均值分别为3.892×106/L和2.269×106/L,冬季以硅藻为主,春季以隐藻、金藻为主,夏、秋季以蓝藻为主。2005年进水口与放水口藻类细胞密度年均值分别为6.654×106/L和5.903×106/L,冬、春季以硅藻、隐藻为主,夏季以绿藻为主,秋季则以蓝藻为主。2006年进水口与放水口藻类细胞密度年均值分别为3.001×106/L和3.687×106/L,夏末至秋季绿藻占优势,代替了先前在此阶段占优势的蓝藻,其他季节多以硅藻为主,隐藻和金藻分别在冬季和春季占有一定比例,说明2006年的水质状况较2004年、2005年有所改善。棘洪滩水库藻类峰值出现在夏末和秋季,此阶段水库的水质呈中富营养状态,其他月份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显示,目前水库的水质总体呈中度污染。入库的源水质量对水库水质影响很大,控制引入的源水质量并采取相应的生物防治措施可有效避免水库发生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8.
黄鹤  李冬  刘斌 《人民珠江》2013,(5):58-60
根据2011-2012年在梅州长潭水库不同水深及不同方位布点采样,对水体的浮游藻类藻相(群落结构、密度)和水质状况水温、总氮、总磷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的调查、监测,采用湖库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对梅州长潭水库的富营养化的状况和不同时期藻类组成进行季节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9.
2008-201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密云水库浮游藻类有7门48属,硅藻、绿藻和蓝藻是主要构成部分.4、5月优势种群为硅藻、绿藻,6-9月为蓝藻,10、11月为绿藻、硅藻.密云水库浮游藻类时空分布差异明显,水温、水深及氮磷等是浮游藻类种群及藻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水温与蓝藻呈正相关,与硅藻呈负相关,水深与藻密度呈负相关,氮磷比波动较大,磷为限制性因子.未来几年,在外部环境没有显著改变的前提下,密云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不会明显变化,大面积水华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浙江典型供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状况, 于 2014 年 4 月(平水期)、 8 月( 丰水期) 和 12 月( 枯 水期) 对 9 座水库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鉴定出 8 门 61 种藻类, 其中蓝藻 9 种、 绿藻 22 种、 硅藻 15 种、 甲藻 3 种、 隐藻 7 种、 裸藻 3 种、 金藻和黄藻各 1 种。群落组成以绿藻2硅藻为主, 共占群落总数的 6017%。细胞密度均值 平水期 23 1 08@ 10 6 Cells/ L、 丰水期 10 1 74@ 10 6 Cells/L、 枯水期 4 1 72@ 10 6 Cells/ L。香农2威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 除黄坛口水库平水期处于贫营养状态外, 其余水库各个时期均处于中营养2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干流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变化情况,结合库区地形和城市分布情况,设立了监测断面。利用1999~2008年的监测资料,对三峡库区藻类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后,库区TP、高锰酸盐指数等含量总体稳定,水体悬浮物含量下降,藻类光合作用条件改善,使库区干流藻细胞密度总体增加,且呈库尾至库首逐步上升的趋势。藻密度峰值出现季节由蓄水前的冬季转变为蓄水后的春季;但蓄水前后,库区干流浮游藻类种群结构组成基本一致,均是硅藻、绿藻、蓝藻占主体,蓄水后群落结构总体仍表现为河流型生态群落结构特点,只是库首段水体喜静水性的藻类在蓄水后检出频度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2.
2010年5—11月,对白洋淀藻类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白洋淀藻类有7门35属,其中绿藻门(20属)种类较多,其次为硅藻门(6属)和蓝藻门(4属);泥李庄样点藻类物种最丰富,共鉴定出6门32属;蓝藻和隐藻为白洋淀夏季藻类主要优势种类;叶绿素a浓度在6、9月较高,藻细胞密度高峰出现在6、7月。  相似文献   

13.
以济南引黄水库水中分离出的水华鱼腥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光照、pH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在最佳培养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基础上设计了L9(34)正交试验模拟研究氮磷物质对水华鱼腥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华鱼腥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光强为6 000lx;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影响排序为硝酸盐磷酸盐氨氮亚硝酸盐。研究提示磷可能是引黄水库水华鱼腥藻生长限制因子,在夏、秋季及水库氮、磷浓度大幅变化时应预防鱼腥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以2011年青狮潭水库藻类暴发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水体浮游藻类参数(藻类种群结构、优势种类、藻细胞密度)以及水体水质的理化参数(水温、总氮、总磷、叶绿素a)对藻类繁殖的影响,从而研究青狮潭水库藻类水华暴发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的引黄水库普遍存在原水中藻类过量繁殖、藻毒素的释放和胞内有机物释放等问题.鹊山引黄水库的水质连续检测表明,叶绿素α值随着气温升高持续增长,7-8月份叶绿素a值达到20μg/L,受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引黄水库高藻问题,分别对混凝沉淀法、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除藻方法以及藻类监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高藻水库水体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洋河水库富营养化限制性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洋河水库2001~2005年的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水温等8项环境理化指标与藻类叶绿素a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磷、水温、pH值和透明度与藻类叶绿素a呈显著相关,其中总磷和水温是洋河水库富营养化限制性因子。根据2003~2005年水库监测资料,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预测水库藻类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运用该回归方程,计算水库2001~2002年藻类叶绿素a变化情况并与实测值作比较,结果表明,该方程能基本预测洋河水库藻类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唐小丽 《人民珠江》2014,(3):98-100
以2009、2010年苏烟水库藻类暴发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水体浮游藻类参数(藻类种群结构、优势种类、藻细胞密度)以及水体水质物化参数(水温、总氮、总磷、叶绿素a)等有关参数对藻类繁殖的影响,从而研究苏烟水库藻类水华暴发机理。  相似文献   

18.
泽雅水库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林岙村,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由于水库放空需要,需要增设泄放洞。通过分析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并提出爆破最大单响药量,为爆破施工及安全监测提供依据,可以保证泽雅水库泄放洞爆破开挖施工过程中的振动不会对泽雅水库大坝及周边的重要保护对象产生有害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珠海市多水源供水体系下存在的水源水质问题,特别是藻类问题,采用单因子分析法评价2016—2019年珠海市4座典型水库的数项水质指标,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水库水中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双变量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10项水质指标与藻密度间的相关性。基于对水质数据的分析发现:珠海市水源水存在较为突出的高藻密度及高嗅味问题,其中,藻密度从春季开始普遍出现上升,而嗅味物质的质量浓度则秋冬季达到峰值,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水库藻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影响嗅味物质产生的主要因素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浊度;控制水库水体的氨氮和有机物含量可以有效减少藻类数量,改善嗅味物质的产生。建立的拟合优度较高的回归模型可以用于初步预测水库水质。通过点、面源污染的控制,调节水库水体流态,结合臭氧活性炭、紫外高级氧化等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珠海市水源水存在的高藻及嗅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清澜港红树林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清热带地区红树林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其关键水质影响因子,分别于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和8月在海南清澜港红树林进行样品采集,进行藻类鉴定和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浮游植物7门,74属(种)。蓝藻门13属(种),硅藻门35属(种),绿藻门13属(种),隐藻门4属(种),裸藻门3属(种),甲藻门3属(种),金藻门3属(种)。八门湾优势种为硅藻门角毛藻(Chaetoceros)和硅藻门小环藻(Cyclotella sp.);红树林潮间带优势种为蓝藻门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和甲藻门多甲藻(Peridinium);养殖水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Microcystis)和隐藻门蓝隐藻(Chroomonas placiodea)。养殖水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其次是八门湾和潮间带。除2016年3月份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由大到小顺序为:潮间带,八门湾,养殖水。2015年11月时氮为藻类生长限制因素,而2016年3月和8月时磷为大部水体限制因素。藻类与氮磷营养盐及金属离子密切相关,季节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