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言中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通常是指乙烯基含量为35~55%的聚丁二烯橡胶,是一个新型的合成橡胶品种。同顺丁橡胶相比,中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具有较好的抗湿滑性、耐屈挠性及耐热老化性,因而近年来国外还在继续研究,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以 n-BuLi(正丁基锂)为引发剂,2G(二乙二醇二甲醚)为结构调节剂,环己烷为溶剂的丁二烯聚合体系中,用 SiCl_4为偶合剂,研究了不同的偶合条件对聚合物的偶合效率 x、支化度 g、特性粘数[η]、分子量分布 D、微观结构、玻璃化温度 T_g 及流变行为和屈服强度σy 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SiCl_4/n-BuLi(mol 比)约为0.3时,偶合效率、支化度、[η]、表观粘度η_a 和σ_y 出现最大值;偶合反应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T_g 无影响;偶合的聚合物在低剪切速率下有较高的η_a 和表观活化能 E_(?),在高剪切速率下有较低的η_a 和 E_(?),并加宽了分子量分布,提高了σ_(y),从而可改善聚合物的冷流性与加工性。  相似文献   

3.
中乙基聚丁二烯橡胶(以下简称中乙烯基胶),是七十年代初才实现工业化的新胶种。英、美及西德等国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其中,英国国际合成橡胶公司(现属意大利埃尼弹性体公司)于1973年实现工业化生产。此  相似文献   

4.
用紫外/示差(UV/RI)双检测器GPC成功地测定了端羟基聚了二烯的官能度、官能度分布及分子量分布。采用3,5-二硝基苯甲酸氯衍生后的端羟聚了二烯,测得的数均官能度和数均分子量与VPO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实验结果表明,端羟聚了二烯的官能度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改进韧性和刚性的橡胶改性单亚乙烯基芳族聚合物以及其制备方法。该聚合物包括a)单亚乙烯基芳族聚合物基体;b)分散在其中的橡胶粒子,其特征在于从二烯烃橡胶生产橡胶粒子,  相似文献   

6.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叙述了用阴离子法制备的丁羟胶(HTPB)为原料、MDI为交联剂、MOCA和HPA为扩链剂制备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研究了扩链剂种类、用量等对弹性体性能的影响。通过平衡溶胀等试验,发现影响该弹性体性能的结构因素主要是物理交联而不是化学交联。  相似文献   

7.
钼系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硫化配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改性钼系催化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制备的含有支链结构的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研究了其硫化配方和硫化胶的性能,建立了橡胶的混炼操作步骤、硫化配方和硫化胶性能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译文集是继胜利石油化工1975年4期,1978年1期刊载的关于镍—铝—氟三元催化系的最后一期专利译文集。主要内容是围绕调节分子量的方法,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分子量来制备充油基础胶。达到增加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高分子量聚合物溶液粘度过大所带来传质、传热和降低设备利用率等一系列问题。采用的方法是添加分子量跃升剂,采用混合溶剂和悬浮聚合方法。本译文集所收集的专利包括: 1、分子量跃升方面专利:昭44—27824 通二氧化碳;昭45—2386 加三乙基铝或乙氧基二乙基铝等;昭45—2387 加二乙基氯化铝;或三乙基铝和三氟化硼乙醚的复合组分等;昭45—38069 加有机溴化物及苯乙烯;昭46—2668 跃升反应中加凝胶防止剂,如2,6—二—特丁基—对甲酚,三乙胺等;美3,525,729通氢调节不饱度。 2、溶剂方面专利:昭40—12996 采用芳烃和饱和烷烃的混合溶剂;昭43—20306 采用烃和醚的混合溶剂;昭41—1714和昭41—1716 采用悬浮聚合方法。以上共提出十篇专利译文,供读者参考。其中部分参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试验厂译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ABS树脂的聚丁二烯胶乳(EBR)的合成方法。试验重点研究了影响EBR胶乳物性指标和聚合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确定了适宜的组成和工艺条件,在保证EBR胶乳物性满足ABS树脂接枝反应的前提下,使聚合时间缩短至50小时左右,且聚合实验重现性较好。ABS试样的缺口冲击强度达30.3J/m。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油田实际需求,笔者运用仪器分析、物理模拟和油藏工程理论方法,开展了复配聚合物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子线团尺寸Dh及其分布和驱油效果实验研究,并对复配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由"超高分"、"高分"和"中分"等3种聚合物复配而成的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合物,随"超高分"聚合物所占比重增大,复配聚合物中分子线团尺寸Dh增大,视黏度增加。与"高分"聚合物相比较,复配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布变宽,抗盐性和抗剪切性增强。物理模拟表明,在聚合物溶液黏度相同条件下,复配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好于"高分"聚合物驱。随复配聚合物中"超高分"聚合物所占比重增加,采收率增幅增加。  相似文献   

12.
高分子量和窄分布聚醚多元醇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介绍了高活性多组分双金属氰化物(DMC)络合催化剂的制备及主/助催化剂体系的确立。用低分子聚和起始剂,合成出高性能的二官能团聚醚和三官能团聚醚。研究了环氧化物进料速率、聚合反应温度、乙氧基封端和粗醚精制等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宽/双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了宽/双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乙烯技术进展,重点对单反应器生产宽/双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乙烯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评述了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复合催化体系生产宽/双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乙烯的方法,分析并展望了宽/双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乙烯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MoO_2Cl_2-(i-Bu)AlOPhCH_3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中,Si(CH_3)_2Cl_2(简称CI)可用作活性添加剂和分子量调节剂。在Cl/Mo=0—300(摩尔比)范围内。有提高丁二烯聚合速率的作用,(?)w从85万降至50万,分子量分布加宽,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无明显影响,1,2-链节含量在80%以上,顺1,4-链节约5%。  相似文献   

15.
凝胶色谱法测定7000F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廷芹  张艳丽 《炼油与化工》1999,10(2):42-44,48
根据7000F在凝胶色谱柱上的淋洗特点,确定了测定其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试验条件,采用示差和粘度双检测凝色谱系统,利用谱适校正方法,不需要Mark常数K、α值,可直接测定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并给出分子量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6.
一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试样的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用NMR、VPO、粘度和SEC作了表征。本工作运用了表征方法的一些新发展,如VPO仪器常数的恰当订定,SEC扩展效应的改正,广义特性粘数方程的应用以求得各个分子参数。各试样用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相互印证,说明这些试样可作为多种用途的工作标准使用。  相似文献   

17.
聚碳酸酯的分子量分布与热降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除了用Mw,Mn和Mw/Mn表征聚碳酸酯(PC)分子量大小和分布宽度外,还采用了(Mp-M10)和(M90-Mp)来表征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尾端所延伸的宽度,并以两尾端的起始分子量作为参考参数。其中Mp为分子量微分分布曲线峰位分子量,而M10和M90则为累积分布曲线中10%和90%处的分子量。研究了这些参数与聚碳酸酯热降解的关系,发现除数均分子量外,高低分子量尾端部分与PC热稳定性关系密切,尤其是低分子量尾端分布状态和起始分子量大小,对PC热稳定性更为敏感。这与PC端OH基相对浓度同PC热降解率的关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新型高相对分子质量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采用复合引发体系,以丙烯酰胺为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阳离子功能单体,共聚合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方法。考察了单体含量、阳离子单体类型、聚合体系pH、助溶剂用量、复合引发体系中氧化剂、还原剂和偶氮化合物配比及用量、烘干温度对共聚物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含量30%、DAC为阳离子单体、聚合体系pH 3.0、助溶剂用量占单体用量4%-5%、复合引发体系氧化剂、还原剂和偶氮化合物体积配比为1:1:1,烘干温度90℃以下条件下,可合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1200)×104、阳离子度为 30%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产品。  相似文献   

19.
受聚合工艺的影响, 两亲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组分的结构与性能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揭示不同分子结构的两亲聚合物组分对性能的影响规律, 采用双梯度淋洗法, 对两亲聚合物 AP-3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级, 得到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梯度的两亲聚合物分离组分, 优化改进了分级装置, 筛选了沉淀-溶解对, 考察了不同级分两亲聚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增黏和流变特性。结果表明: 乙醇-水构成的沉淀-溶解对能够有效地分离两亲聚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组分, 丙酮-水构成的沉淀-溶解对能够有效地分离两亲聚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组分; 分离后大、 小分子组分与原聚合物分子结构相似, 区别在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疏水基团含量不同; 分离出的大分子组分及小分子组分增黏能力和流变性均低于原聚合物, 结构差异的大、 小分子组分聚合物在溶液中的协同作用使原聚合物有更好的黏弹性能。图 6参 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