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现金持有量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我国资本市场2002年非金融类A股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公司现金持有量水平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时,控制权/现金流权系数与现金持有量水平显著正相关;而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控制权/现金流权系数与现金持有量水平虽然正相关,但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具有较高的偏好;(2)当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且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存在分离时,现金持有量的价值为0.769元;而当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不存在分离或虽存在分离但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现金持有量的价值为1.206元.从而表明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有终极控股股东对高现金持有量水平的偏好是一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动机.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者对融资约束的研究,主要考察公司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但国外学者对此尚存在争议。为此.本文以Heitor等人首次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度来研究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问题。结果表明,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其现金对现金流正向敏感;不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其现金对现金流不敏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现金-现金流敏感度分别与公司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负相关,融资约束程度与公司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变动方向相反,因而融资约束程度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呈同向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章晓霞  吴冲锋 《管理评论》2006,18(10):59-62,58
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部融资手段,公司现金持有政策是公司管理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公司所受到的融资约束角度出发,采用现金-现金流敏感度作为检验指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策略。实证结果发现按照通常的融资约束分类标准,融资受约束和不受融资公司的现金持有政策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个结果一方面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还不成熟.绝大多数公司都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另一方面隐含着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滥用“自由现金流”的现象。因此我们的结论不能有效地支持融资约束影响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政策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1年-2007年共2401个公司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行业间竞争、行业内竞争两个维度的产品市场竞争变量,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对现金持有水平的综合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对于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现金持有存在显著的掠夺风险效应。在考虑公司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现金持有的掠夺风险和代理成本两种竞争效应被有效区分开来。融资约束公司表现为显著的掠夺风险效应,非融资约束公司则表现为显著的代理成本效应。这些研究结论不仅丰富和补充了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现金持有之间的相关研究,也为公司实施积极的现金流风险管理和持有现金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5.
韩忠雪  尚娟  程蕾 《管理评论》2012,(4):150-160
通过利用2001-2008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分析方法,研究了公司持有现金和债务比例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随现金流变动的变化规律。尽管总体样本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都存在显著的正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和负的债务-现金流敏感性,且现金持有和负债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但是,在逐步考虑融资约束和对冲需求的条件下,公司持有现金和降低债务的偏好随之发生较大的差异和分化,而且,现金和债务的严格替代关系主要存在于未来现金流紧张的融资约束公司中。这些实证结果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既有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持有现金与债务择机而变的现金流管理政策,同时也存在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条件下自有的财务最优行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企业出现持有大量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的现象,为什么企业持有大量的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以及企业持有现金的后果等问题,逐步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而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主要从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机制,以及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程度等方面展开现金持有量的研究.由于我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同国外有很大差别,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内部人控制严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国外的实证结论直接移植到国内缺乏说服力.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也逐步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理论分析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特质性因素和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现金持有量与财务杠杆、银行性债务、净营运资本负相关,与公司的投资机会正相关,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得到了经验支持;国有股、董事会规模、股东保护程度与现金持有量负相关;经营者持股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以及领导权结构并没对公司现金持有量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从现金持有量的角度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性提供了证据,需要我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  相似文献   

7.
配股公司现金持有与经营业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9年实施配股的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后现金的持有状况、持有形式及配股前后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发现在配股当年,公司配股所得现金多以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的形式存在,次年投入使用,但有26%的公司变更投资项目.公司在配股当年的经营业绩较前一年显著下降,在现金投入使用的当年,业绩较前一年无明显变化,但在现金投入使用的下一年,经营业绩又显著下降;而且通过横截面研究发现在现金富余公司中现金持有量越多公司业绩则越差.表明配股公司的经理人存在滥用配股资金的行为,符合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假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和企业集团迅猛发展为背景,从融资约束与代理冲突两个维度,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成员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内部治理环境下两者对现金持有量所呈现出的迥异的作用机理。以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本研究发现:(1)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通过融资约束与代理冲突这两条路径影响成员企业的现金持有量。综合来看,集团成员企业的现金持有量高于独立企业。(2)在不同的内部治理环境下,预防性动机与代理动机对现金持有量影响程度的大小也不同。当代理问题较严重时,代理动机导致的现金增持程度大于预防动机减弱导致的现金减持程度,从而表现为与独立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现金持有量。(3)代理问题较严重的集团成员企业所拥有的实际现金持有量向目标现金持有量的调整速度较慢,调整半周期较长。上述研究结论丰富了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且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视角提供了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决策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现金持有量受到公司内部因素的影响并会进行动态调整。然而,现金持有量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何以及如何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少有文献探讨。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宏观经济环境对现金持有量影响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以2001-2011年沪深两市843家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就宏观经济环境对不同控股性质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与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显著负相关,而与货币政策显著正相关;现金持有量调整速度与经济周期变化和货币政策变化正相关,而与财政政策变化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还显示,非国有控股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对宏观经济更敏感,调整速度明显快于国有控股公司。本文为现金持有量的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超额现金持有价值的角度,将治理环境和治理约束的改变引入到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研究框架中。以1998年至201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Dittmar等提出的公司超额现金持有量估计方法,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交叉上市的虚拟变量,对比分析A股与AB股、AH股以及发行ADR企业所处治理环境的不同对超额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普遍存在折价现象;只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超额现金资产的边际价值为负;既在A股市场上市同时又在B股市场或H股市场交叉上市的企业,超额现金资产的折价程度降低,且私有上市公司的折价降低程度更加明显。上述结果表明严格的治理环境和治理约束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和降低现金资产折价;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特别是私有公司,可以通过交叉上市增加外部治理约束降低现金资产的折价程度,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基于高管变更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产业组织、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利用不同数据窗口下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产品市场竞争和高管变更与现金持有之间的长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治理效应,产品市场上的掠夺风险对现金持有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使公司的现金持有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当公司发生高管变更时,产品市场竞争对现金持有的影响更多地凸显为代理成本动机下的现金减持行为;高管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变更后续年度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使产品市场上掠夺风险对现金的正向影响减弱,公司的现金持有相应呈现降低的趋势.实践表明,有序的市场竞争、完善的经理人市场以及公司内部有效的治理机制对公司制定科学的财务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调:产品市场竞争;高管变更;现金持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2.
现金储备支撑企业价格策略,产品价格相对成本的变化是价格决策的重要方面,影响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表现,因此本文利用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重点研究现金持有对相对价格竞争行为及相对价格变动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程度在经济不同时期是否有所差别,最后依据相对价格变动的中介效应研究现金持有影响产品市场竞争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现金持有越充足,其在产品市场上价格相对成本而言下降的可能性和幅度也更大,进而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带来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但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作用程度不同。同时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是现金持有支持企业获取竞争绩效的一种路径。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现有文献,为我国上市公司增强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overnance role of multiple large shareholders (MLS, henceforth), as evidenced by their impact on the valuation of cash holdings. For a sample of 2,723 firms from 22 countries, we find that the presence of MLS enhances the valuation of firms’ cash holdings. In particular, we show that the valuation of cash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 even distribution of blockholders’ voting rights and with higher contestability of the largest shareholder’s control. We also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MLS on the valuation of cash holdings is more pronounced for family-controlled firms, consistent with investors perceiving family owners 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expropriation risk. Overall, our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by showing that MLS improve internal monitoring and moderate the agency costs of firms’ cash holdings.  相似文献   

14.
叶勇  刘波  黄雷 《管理科学》2007,10(2):66-79
在探寻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的基础上,分析具有隐性终极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中的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对公司绩效和价值的影响程度,进而度量隐性终极控制股东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隐性终极控制股东,并通过金字塔结构等方式使其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且偏离幅度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负相关,不同类型的终极控制股东控制的公司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现金能否作为保障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来源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以2007-2013年沪深两市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OLS和固定效应模型,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超额现金持有与技术创新投入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和现金持有以及超额现金持有呈正比,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会提高自身的现金持有以应对技术创新的需要。进一步区分公司所面临的融资风险后,发现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约束上市公司以及债务期限结构较短的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和现金持有、超额现金持有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金融衍生品对企业现金流波动风险的影响机制与效应,以我国沪深A股2015~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Heckman两阶段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降低了现金流波动风险;当经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以及代理冲突严重时,其降低幅度更高,揭示出金融衍生品的主体需求和效应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外汇衍生品和商品衍生品发挥了降低现金流波动风险的作用,而利率衍生品的效应不显著;金融衍生品加剧了特质风险但对系统性风险无显著作用,并且对公司价值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