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实验话剧作为"两岸三地"的"共时现象",是在"二度西潮"影响下,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戏剧现代性进行对话的产物。从现代性这一视角出发,就"两岸三地"实验话剧剧本在语境、表现手法(以荒诞、象征为例)、结构以及主题、题材等方面所呈现的现代性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以期对实验话剧现代性进行初步地考察和体认,赋予"两岸三地"实验话剧现代性追求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丽丹 《饰》2007,(1):46-48
本文所指“话剧衣装”即“话剧舞台服装”,作为戏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戏剧各组成部分的制约,但同时又与时代息息相关,有其复杂性。而中国早期话剧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激烈对抗中,在民族危机中发展起来的,救亡和启蒙是它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中国早期话剧与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其它阶段相比,亦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因此,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围绕中国早期话剧舞台服装,对其基本形制特征、文化内涵及其舞台功能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行业动态     
《中国工程咨询》2011,(8):79-82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本刊讯6月2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红塔礼堂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张平、朱之鑫、彭森、孙志刚、徐宪平、刘铁男、王庆云等委领导,王春正、周之英、陈光健、陈宗皋、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话剧在“五四”时期是“问题剧”和“写实的社会剧”。“问题剧”以易卜生写实剧的眼光和形式来思考和表现中国的社会问题,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倡导“写实的社会剧”,使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视野更加扩展。  相似文献   

6.
<正> 话剧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从二十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以来,经过西方话剧的横向移植和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尝试和实践,逐步在中国土地上扎下了根。到三十年代以后,曹禺、夏衍等人的崛起,完成了西方话剧东方化的过程。而新时期的话剧创作,则又在新的精神层面与艺术思索中开拓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 新时期话剧的重新崛起,首先是话剧在自身危机中的蜕变和新生。中国现代话剧的主流从诞生起就基本上遵循着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始终是剧作家们关  相似文献   

7.
能够深刻表现人性的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忽隐忽现,曲折隐晦。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推动下,在"二度西潮"的影响下,实验话剧和朦胧诗、实验小说等文学艺术一样,获得了人性展示的机会并不断将人性的探讨引向深入,抒写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程咨询》2011,(8):79-79
6月2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红塔礼堂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张平、朱之鑫、彭森、孙志刚、徐宪平、刘铁男、王庆云等委领导,王春正、周之英、陈光健、陈宗皋、石启荣、余健明、卢时彻、罗植龄、王武龙、赵云栋等老同志与全委1400余名干部职工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杨衍银专程到会指导并与张平等委领导一起为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奖。  相似文献   

9.
名著的经典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改编名著应该是对其经典性的一种阐释和强调。话剧《四世同堂》在忠实于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利用舞台的特点对原著的经典性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以话语角色的最新发展成果为基础,以汉语话剧剧本为语料,探讨了剧本中话语角色的转换,探讨对动态的话语角色转换的理解。话语角色的类型和转换不能只考虑言语行为本身和语言形式,还要充分考虑言者和闻者的社会地位、心理因素以及两者相互构建作用,它们在话语角色的动态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1992年林兆华版话剧《罗慕路斯大帝》中人偶同台表演方式为对象,分析该版话剧"人偶转换"、"人偶同角"、"人偶合一"三个舞台表演创新模式,探讨其对迪伦马特戏剧《罗慕路斯大帝》舞台二度创造的艺术效果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导演在话剧《死无葬身之地》中创造性地加入道具“石灰”。第1次是让演员往墙上抹石灰,将人物心中的无可名状的恐惧和不安传达了出来,并且石灰的颜色“白”和粗糙的质感进一步强化了剧场的视觉效果,烘托了气氛。第2次是让演员就义前在墙上画了一个大“V”,传达出人物心中的喜悦和无悔,象征着一场自我意义上的胜利。他们战胜了内心深处对于“活下去”的恐惧,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同时,用反射能力最强的白字对红光加以区分,进一步强化了剧场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被公认为国内水准最高的中文译本。从美学角度看,朱生豪的高质量文学翻译体现了他对莎剧精髓的把握和译者独特的审美取向。他的翻译美学观首先体现在审美客体特征和审美主体特征。其中审美客体特征指莎剧原剧所具有的审美信息,审美主体特征指朱生豪作为翻译主体的特征。基于这两个审美特征,朱生豪成功地完成了对莎剧的创造性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在关汉卿杂剧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从信天听命与指天骂地、济世安邦与弃俗出世、忠义君子与巾帼女子等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关剧与儒家文化的复杂关系。认为关剧既对儒家文化的多种精义都有所吸收与接受,同时又多处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困惑与反思,这使得关剧的内蕴更加厚重。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在莎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初步探讨莎剧比喻翻译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莎剧比喻的六种翻译方法,并指出移植喻体是莎剧比喻首选的翻译方法,其余五种是辅助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话剧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却开始逐渐远离了公众的视野。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重彩纷呈到新时期戏剧的单一主题,再到80年代实验话剧逐步走上舞台和新现实主义的提出,时至今日仍有人戏言:现代话剧只存在于评奖之中,而不是真实生活之中。要使话剧重回大众视野,戏剧就必须心系民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和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通过对杭州市富阳区实地调研,发现在乡村文化振兴当中,农村文化礼堂有利于重构乡村文化价值认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新时代乡村新风尚、开创乡村文化治理新局面和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多样性。同时也发现,农村文化礼堂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文化建设投资量不足、文化服务受益度有限、文化活动同质化严重和文化规划管理不到位等现实问题。因此,要加大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建设投资、提升文化服务受益度、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和科学规划文化管理方式,进而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价值,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lt;远山堂曲品&gt;和&lt;远山堂剧品&gt;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高校将会议礼堂改建为具有音乐厅、电影院和剧场等多功能类厅堂的需求,通过声学设计软件EASE对原有建筑的声学环境进行建模与模拟,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原建筑的声学缺陷及扩声系统的不足,并对礼堂装修材质和扬声器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更换,使计算机模拟下的各项相关数据达到多用途类厅堂声学特性的国家标准,得到满足会议、报告、电影放映及文娱演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理想多功能礼堂的声学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史,许多经典剧目被改编成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并搬上舞台,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戏曲形式对莎剧的改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相应的策略,对莎剧在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表演形式和舞台彰显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编和归化,以适应莎剧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再呈现。莎剧中国化的历史悠久,在特定历史时期甚至有着特殊的含义,探讨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可以窥见其改编与归化方面的一般特征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