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主要分布在胃和小肠。34例中良性21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5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117和CD34阳性为主。结论: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24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21例CD117和18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75%。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叶性肿瘤4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健  闵文 《吉林医学》2011,32(13):2640-264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及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46例胃肠间叶性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NSE、CD31、Desm in染色特点分析。结果:42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36例CD117和32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和76%。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戚兰  杨艳芝  张宇  张艳萍 《中外医疗》2009,28(18):36-3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检查。结果5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3倒CD117和2例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肪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56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 56例胃肠间质瘤中50例CD117和47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28%和83.93%。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S-100和NSE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绝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S-100和NSE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绝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莉 《青海医药杂志》2009,39(11):17-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以及V im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14例(66.7%),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23.8%),混合细胞型2例(9.5%)。其中良性10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7例,CD117阳性表达率85.7%(18/21)、CD34阳性率71.4%(15/2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标记CD117、CD34、SMA、Desmin4种抗体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确诊57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显示57例GIST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98.25%,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8.95%;SMA的阳性表达率为35.09%;Desmind的阳性表达率为1.75%.结论:CD117、CD34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免疫组化CD117、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但间质瘤的预后判断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核分裂数及原发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经验,以期对临床病理工作有所借鉴。方法回顾性研究一组胃肠间质瘤,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CD117、CD34在该组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该组46例标本中Vimentin均阳性,CD117阳性45例,CD34阳性32例。结论Vimentin、CD117、CD34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玲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19-420,4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CD117、CD34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其进行标记检测.结果光镜下瘤细胞主要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型20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4例.良性9例,恶性13例,交界性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22例,阳性率分别为95.5%及84.6%,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有2种细胞形态和3种组合形式;确诊需要依靠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和CD3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技术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分析。结果: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83%和74.16%,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佟敏  刘斌 《辽宁医学杂志》2009,23(5):225-22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共4种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60例中59例(98%)CD117阳性,48例(80%)CD34阳性,6例(10%)SMA阳性,4例(6%)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5例(15/15)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10例(10/11)阳性。恶性组34例(34/34)CD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30例中CD117 阳性率为93.3%(28/30),CD34阳性率为76.6%(23/30),DOG1的阳性率为93.3%(28/30),Nestin 的阳性率为90%(27/30).结论 CD117、CD34、DOG1及Nestin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A,ctin标记.结果 52例GIST中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岁.患者常有腹部不适.反复腹痛、便血、腹部包块,有的呕血.肿瘤大小不等、实性、体积大者有囊性变,瘤体边界清楚,突出黏膜者有形成溃疡.52例GIST中以梭形细胞为主,部分为上皮样细胞组成,混合型及印戒状瘤细胞少见.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占76.9%、CD34阳性占84.6%,多数瘤细胞Vimentin呈不同程度的(+).结论 GIST是一种独立性疾病,术后易复发,CD117、CD34是其确诊的最重要标记物,瘤细胞对Vimentin也有良好的表达.肿瘤的大小、核增殖活性是评价其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胃肠间质瘤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16例患者,GIST(胃肠间质瘤)术前及术中诊断均为0例,术后诊断16例。GIST危险度分级示:极低危险12例(75.0%),低度危险4例(25.0%),中度及高度危险均为0例。GIST免疫表型:CD117阳性14例(87.5%),DOG-1、CD34阳性16例(100.0%),SMA、S100、Des均为阴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发生非常少见,术前发现困难。其中胃肠间质瘤以早期病灶为主,恶性度低。以手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为临床判断胃间质瘤及其恶性危险程度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1例为很低恶性危险程度,4例为中等恶性危险程度,7例为高恶性危险程度。镜下组织学形态: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上皮细胞为主型2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例。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8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S-100阳性1例。结论 CD117标记阳性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胃间质瘤的恶性危险程度要依靠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的多少而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及病理特证。方法:选取30例手术切除并经免疫组织化学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理标本,对其进行S-100、SMA、CD34和CD117等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27例患者的胃肠间质瘤标本CD117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90.0%;21例CD34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0.0%,CD34阳性表达率低于CD117,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为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34和CD117为其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SMA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3月~2009年12月39例GISTs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本组39例GISTs中潜在恶性12例,10例低度恶性,17例高度恶性。潜在恶性组肿瘤直径小于3 cm,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无明显出血、坏死。恶性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表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35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29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8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13例。结论:GISTs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s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s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细胞增殖活性Ki-67指数增高,肿瘤的恶性程度亦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中危险度23例,高危险度10例.免疫组化表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 DOG-1阳性39例.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和 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