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门部位胆管梗阻的双支架介入治疗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支架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2例,采用单侧穿刺入路和双侧穿刺入路两种技术手段,置放T型支架组合和Y型支架组合。结果全部穿刺及支架均置放成功。没有严重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胆红素从术前(337.9±81.7)μmol/L下降到术后的(129.1±51.1)μmol/L。6个月以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8例;6个月至12个月为5例;12个月以上为2例。结论对高位梗阻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行双支架的置放技术操作安全可行,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胆管内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梗阻置入支架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法.资料与方法 28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经皮经肝穿刺,分别在左右肝管置入支架.经单侧穿刺5例,经左右肝分别穿刺23例.2枚支架并排放置21例,经第1枚支架网眼放置第2枚支架7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与操作有关的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血胆红素术前(19.34±15.47) mg/dl,术后1周内下降为(9.75±8.21) mg/dl.生存期25~816天(平均213天).结论 通过介入手段置入胆管内支架是缓解肝门部梗阻引起的黄疸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皮肝穿肝胆管内置入金属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并探讨其 点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57例恶性胆管梗阻,采用经皮肝穿刺肝管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术,胆管癌25例,胰头癌9例,肝癌15例,胃癌转移8例。阻塞部位们于胆总管33例;肝门部24例,其中肝总管13例,累有右肝管5例,左、右肝管6例。结果:共置入4种类型金属支架65枚,9例病人置入双内支架。技术操作成功率98.2%。术前血清胆红素162.7-960.4μmol/l,术后53例降至18.3-55.6μmol/l。半年生存率75.4%(43.57),一年生存率47.4%(27/57)。支架置入后半年再 阻塞率43.9%(25/57)。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必理管梗阻安全、有效,是临床重要姑息性治疗手段,支架再阻塞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强  马克敬  沈迪 《放射学实践》2008,23(9):1043-1043
病例资料患者,男,63岁,主因小便发黄半月余,发热、全身黄染一周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CT扫描示胆管癌并肝内胆管扩张。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373.5umol/l。临床诊断:胆管癌(T2N0M0)。入院后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and dra  相似文献   

5.
赵倩  杨卓  贾雯  洪丹丹 《临床军医杂志》2021,49(7):833-835,839
高位胆道梗阻是由于胆管结石、术后胆管狭窄以及胆管、肝或胰腺的恶性肿瘤侵袭压迫导致胆管阻塞,胆汁排泄受阻,继而引起胆管炎、肝功能异常等,这类患者早期诊断困难,临床确诊一般为晚期,基本失去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1-2].因此,姑息性治疗是缓解梗阻性黄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目前,已有多种对高位胆道梗阻患者的姑息性治疗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全部病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确定胆管狭窄部位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支架,在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塑料支架组16例,金属支架组12例.观察其操作成功率、黄疸消退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6~12个月生存率.结果 首次置管成功率83.3%,总置管成功率93.3%,置管成功28例均达到降黄疸目的,临床症状缓解.早期并发症主要为ERCP术后胰腺炎及胆管炎,其中胰腺炎2例,发生率7.1%;胆管炎3例,发生率10.7%;晚期并发症主要为支架堵塞.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达78.6 %及39.3 %.结论 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管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双途径联合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3 例胆管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17例先经皮肝穿刺置入金属支架解除胆管梗阻,出现十二指肠梗阻后,再在X线透视下,经口腔置入记忆合金网状十二指肠内支架.6例因胆管与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并存,先置入十二指肠内支架并同时置入胆管支架.测定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体重并进行t检验.结果:23例患者双途径联合支架置入成功后,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体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十二指肠支架置入后,消化道梗阻症状迅即解除,当日即能进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20个月进食情况均良好.结论:经皮肝穿经口腔双途径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胆管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 1974年Molnar等[1] 报道经皮穿肝胆管外引流术以来 ,该法已成为解除胆管梗阻、特别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项重要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 1978年Burcharth等和Pereras等首先报道了经皮置入塑料内涵管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 ] 。 1989年以来经皮肝穿刺胆管置放可膨胀式金属支架 ,成为治疗胆管狭窄的一项临床新技术[3] 。目前 ,胆管内支架置入术主要用于治疗胆管局限性恶性狭窄 ,尤其适用于难以手术治愈及高龄的患者 ,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 ,微创且成功率高 ,着重于胆管系统的再通 ,并不能对肿瘤本身起作用 ,但…  相似文献   

9.
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采用右腋中线入路穿刺右肝管,用导丝寻找右肝管与左肝管和胆总管之间的潜在腔隙,于左右肝管间以及右肝管-胆总管间分别植入支架。结果 18例患者均从右腋中线穿刺通道成功植入右肝管-左肝管间及右肝管-胆总管间的支架,实现了胆汁经左肝管-右肝管-胆总管的完全内引流,解除梗阻疗效显著。结论 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简化了高位胆管梗阻介入件引流的操作,减少了操作创伤,缩短了操作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胆管支架或鼻胆管置放治疗胆管恶性梗阻性疾病.方法 有29例胆管恶性梗阻患者接受治疗,成功26例;其中20例被放置塑料支架,6例放置鼻胆管.结果 插管成功率89.7%,并发症3例,其中2例急性胰腺炎、1例急性胆管炎,并发症发生率10.3%.术后1周血清胆红素由290 μmol/L下降到101 μmol/L.3、6个月存活率分别达96%及80%.结论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放或鼻胆管引流治疗胆管恶性梗阻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皮经肝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附3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国产金属胆道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35例,均采用经皮经肝途径植入胆道支架,其中16例采用两步法植入,19例采用一步法植入,5例同时施行了左肝管的球囊扩张术。结果: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开通良好,内引流作用显著。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者21例(60%),下降超过50%但未降到正常者7例,下降未过50%者3例,无改善者3例。3例病人术后一月内死亡,16例无黄疸生存6个月以上,半年生存率53.2%,3例生存12个月以上。8例病人半年内出现支架梗阻,占23.8%。一步法和二步法两种方法植入支架的病人住院天数和总的治疗费用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国产金属胆道内支架植入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腹胆肠吻合及开腹胆道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选择。方法:回顾分析71例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开腹胆肠吻合(n=44)及开腹置入记忆金属合金胆道内撑支架(n=27)治疗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胆肠吻合或胆管末端支架置入达到内引流。术后胆红素均在术后第1周下降约100μmol/L;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在术后第2周以后开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2周,平均生存(31.69±33.24)周。全组死亡4例,死亡率5.63%。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12例,胆道出血5例,肝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结论:开腹胆肠吻合及开腹胆道支架置入均可有效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提高安全及有效性,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胆道阻塞的CT诊断—与直接胆管造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8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阻塞性黄疸作前瞻性CT诊断,并与直接胆道造影比较研究。发现胆管逐渐尖削,明显的肝外胆管壁环状增厚是良性阻塞可靠且特异的CT征象。肝内外胆管不一致扩张(内轻外重),扩张胆管腔内CT值大于20HU对良性阻塞的判断有一定帮助。管突断伴或不伴肿块,胆管壁局根不规则增厚是恶性阻塞相对可靠且特异的CT征象。CT能清楚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及它们汇合处解部剖及变异。比较直接胆管造影,CT对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支架置入治疗上消化道癌性梗阻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本组53例上消化道癌性狭窄患者接受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 结果 50例支架1次放置成功,成功率为94.3%.放置支架后患者的一般状况很快好转.并发症有胸痛及异物感、腹泻、支架移位、再狭窄、胃内容物返流、出血.结论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癌性梗阻患者,经口腔放置金属支架是一种操作安全可靠、微创、简单易行、见效快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SSFSE-MRCP与ERCP对梗阻性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SSFSE-MRCP)(包括梗阻部位薄层扫描或增强扫描)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梗阻性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投射快速自旋技术,对51例临床怀疑胆管梗阻患者进行SSFSE-MRCP检查,并均行常规ERCP检查,对MRCP影像资料和ERCP进行对照分析,所有资料均经手术病理或ERCP检查证实。结果 SSFSE-MRCP图像清晰,检查成功率高;MRCP对胆管梗阻定位准确率100%,定性准确率为78.4%,ERCP定性准确率为70.6%。结论 MRCP安全、简便、无创伤,成功率高,对胆管梗阻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结合ERCP检查,可提高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5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经皮胆道造影后进行了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内支架58枚。结果:全组内支架植人的成功率98.1%(52/53);52例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相差值为182±67μmol/L,P<0.005,其中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者39例;下降百分比750%者7例;25%~50%者3例;<5%者3例。全组30天病死率3.8%(2/53),早期并发症15.1%(8/53)。在平均随访6.9个月内,再阻塞率13.8%(4/29),4例均进行了再次介入治疗。结论:经皮金属内支架胆道植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胆道内支架置入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恶性胆道梗阻病人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2周后行供血动脉灌注化疗和/或化疗栓塞,每月一次。结果12例病人共放置国产网状支架14枚。11例病人血清胆红素水平由术前534±120μmol/L降至术后的45±23μmol/L。半年以上生存率83.3%,一年以上生存率50%,2例病人4个月后因胆管再次梗阻第二次置放支架。12例病人共行动脉化疗栓塞35次,显示了明确疗效。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ERCP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及胆道内支架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恶性胆道梗阻ERCP表现和内支架植入情况。结果:19例恶性胆道梗阻ERCP表现直接征象:胆管截断征9例、不规则偏心性或向心性狭窄9例、不规则充盈缺损1例。间接征象:梗阻近端胆总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征;胆囊增大;胰管扩张等。19例共植入支架22个,一次操作成功率95.65%,低位梗阻减黄有效率达92.85%,高位梗阻减黄有效率达80.00%。结论:ERCP对于胆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可以作为恶性胆道梗阻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金属支架、内涵管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金属支架与塑料支架(内涵管)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95例实施经皮穿肝胆总管支架置入术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其中61例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支架组),34例置入10F塑料内涵管(内涵管组).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或至少术后1年.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支架开通率.结果支架组患者的30天死亡率(6/61,9.8%)低于内涵管组(9/34,26.5%,P<0.05).支架组30天再阻塞率(15.0%)和并发症发生率(16.4%)均明显低于内涵管组(分别为32.4%和29.4%,P<0.01).支架组中位开通期(230天)和中位生存期(224天)明显长于内涵管组(分别为90天和94天,P<0.01).结论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临床疗效优于内涵管置入术.  相似文献   

20.
We report a case in an inoperable patient with the hilar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treated palliatively by the use of a newly designed Y-shaped covered stent without interfering contra-lateral bile duct. We percutaneously inserted a newly designed Y-shaped covered stent into a biliary tree in an inoperable patient with Bismuth Type II cholangiocarcinoma. We checked tubograms, enhanced CT studies, and blood bilirubin levels before, one week after, and at every three month after the stenting, by observing closely the signs of clinical infection as well.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about 12 months. The placement of the Y-shaped covered stent was successful and resulted in adequate biliary drainage in the immediate post-procedural tubogram and in the follow-up abdominal CT. The serum bilirubin levels did not show elevation after the insertion of the Y-shaped covered s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