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二组,中药组每日以康脑液灌胃,连续18天后,用颈动脉引流法复制脑缺血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造模前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康脑液可改善脑缺血时软脑膜微血流流态(P<0.05~0.01)、拮抗脑缺血时微血管口径的缩窄(P<0.05~0.01)、增加脑缺血时毛细血管交点计数(P<0.05~0.01)。结论:康脑液对大鼠脑缺血时的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实验高压电烧伤软脑膜微循环动态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后动物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高压电对机体脑微循环的影响 ,为临床防治高压电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 ,用WX -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观察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 ,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烧伤(A、B)组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各时相均发生变化 ,观察各时相高压电对微动脉和微静脉、毛细血管管径均有影响 (P<0.01),对微静脉血流速度亦有影响(P<0.01)。脑血流灌流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著(P<0.01)。结论高压电烧伤能引起家兔软脑膜微循环发生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血栓形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方法 :在动物活体模型上 ,连续观察脑缺血 /再灌注时脑软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并测量了缺血 /再灌注不同时期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 :单纯缺血期 ,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血管内血细胞呈粒流或泥沙流 ,细静脉内白细胞贴壁滚动逐渐增多。微血管管径缩小 ,有部分毛细血管血流停滞。再灌注后 ,血流速度较缺血期明显加快 ,但细静脉内白细胞粘附贴壁也明显增多 ,随着再灌时间的延长 ,白细胞粘附贴壁越来越多且牢固 ,血管内皮增厚 ,管腔内壁变得粗糙 ,纤维蛋白形成 ,呈丝…  相似文献   

4.
复制家兔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显微电视和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对20只家兔球结膜微血管口径、流速、流量等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银杏叶提取物(GBE)组在结扎即刻、30分钟、再灌注30分钟等时相,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微动脉、微静脉口径(3、4级)、微静脉流速、流量、毛细血管密度均增加,交换距离缩小(P<0.05).提示:GBE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微循环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扩张微血管口径、改善血流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AH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Wistar大鼠雌雄各半 ,将动物随机分入非SAH组和SAH组 ;非SAH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 ,枕大池注入0.3ml生理盐水 ;SAH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 ,枕大池注入经冻 -溶方法制备的自体动脉血溶解物0.3ml。以矢状缝外3mm、前囟后3mm为中心制备一直径约0.6cm区域的观察骨窗 ,去除颅骨内板、硬脑膜和蛛网膜。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并通过摄像系统从微机屏幕上观察软脑膜微循环并录制图像 ,MCIP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实验过程中保持环境温度于(26±2)℃。结果在非SAH组大鼠 ,脑池注入生理盐水前后软脑膜微血管管径、血流流速和流态均无明显改变 ,软脑膜微血管表面光洁 ,血供较丰富 ,微动脉、微静脉不完全伴行 ,常因出入脑实质而形成血管盲端 ,除少数A4级微动脉呈线粒流外 ,其它各级微血管均呈线流 ,血流快速而无凝集现象。SAH组和溶媒组大鼠在脑池注入动脉血裂解物后软脑膜微循环变化相似 ,微动脉、微静脉逐渐出现收缩变细 ,流速减慢 ,出现红细胞中至重度凝集 ,有的微血管出现血流停滞、摆动甚至微静脉向微动脉的逆流动。SAH后5min ,SAH组软脑膜微动脉管径和微静脉管径分别减低至术前的60.8 %和70.0 % ,在脑池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解物结束后2h内 ,持续维持于低水平状态 ,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了0.05%浓度的熊胆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BP)和存活时间的影响及肠系膜微循环动态变化, 并与等量的生理盐水组进行比较. 方法: 将Wistar系大鼠随机分2组(n=8): 实验组(BBI组)静脉滴注0.05%熊胆注射液1.8 mg/100 g; 对照组(NS)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 用20%乌拉坦皮下麻醉, 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60 min后开始给药进行抢救. 分别记录放血前、放血60 min、给药抢救30 min、 60 min时MBP和各微循环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存活时间. 结果: (1) 休克时各组MBP显著降低, BBI组给药后血压回升作用显著, 与NS组比较给药抢救30 min、 60 min时分别为P<0.05、 P<0.01; 存活时间BBI组明显延长, 与NS组比较P<0.01. (2) 肠系膜微循环在休克时二组微血管血流速度均显著变慢, 从放血前的线流变为粒流、泥流, 红细胞聚集甚至停流; 微血管口径均显著变细; 微血管活动数均显著减少, 而给药后微血管血流速度加快, 微血管流态改善, 变为粒线流及线粒流; 微血管口径舒张; 微血管活动数增加, BBI组与NS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0.05%熊胆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有明显的回升血压作用并延长存活时间; 有舒张肠系膜微血管, 改善微循环, 减轻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库血复温输血对失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库血复温输血对失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一组采用低温(4℃)输血,另一组采用复温(37℃)输血,分别观测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复温输血组与低温输血组相比较。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微静脉管径显著增大(P〈0.001),微动脉血流速度和微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05),毛细血管血流流态由线流变为线粒流。结论 复温输血对改善肠系膜微循环。并对因输血引起的多器官损害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闭合式颅骨开窗法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软脑膜微血管的改变。结果显示,MCAO后微动脉之间的吻合支发生严重的痉挛,而内外两端却均明显扩张,血液倒流,但速度较慢。微静脉明显扩张,血流速度变慢。末梢动脉收缩,血流速度变慢甚或停止。  相似文献   

9.
升温输液对烧伤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升温输液对烧伤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建立烧伤休克模型,一组采用低温(18℃)输液,另一组采用升温(37℃)输液,分别观测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升温输液组与低温输液组相比较,肠系膜微动脉管径(AD)、微静脉管径(VD)显著增大(P〈0.001),微动脉血流速度(AFV)和微静脉血流速度(VFV)明显增快(P〈0.(105),毛细血管血流流态由线粒流变为线流。低温输液组微血管周围有渗出与出血13例,血流中发现有微小血栓8例,而升温输液组微血管周围有渗出与出血4例,血流中发现有微小血栓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升温输液对改善烧伤休克肠系膜微循环,并对烧伤休克所致多器官损害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熊胆冻干粉针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熊胆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血压 (MABp)和存活时间的影响及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系失血休克大鼠随机分 2组 :实验组 (BBI组 )静脉滴注 18mg/kg熊胆注射液 36ml/kg ;对照组 (NS组 )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记录放血前、放血 6 0min、给药抢救 30min、 6 0min时MABp和各微循环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存活时间。结果 :(1)休克时各组MABp显著降低 ,BBI组给药后血压回升作用显著 ,与NS组比较给药抢救 30min、 6 0min时分别为P <0 .0 5、P <0 .0 1;存活时间BBI组明显延长 ,与NS组比较P <0 .0 1)。 (2 )在休克时二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液速度均显著变慢 ,从放血前的线流变为粒流、泥流 ,红细胞聚集甚至停流。微血管口径均显著变细 ;微血管活动数均显著减少 ,而给药后微血管血流速度加快 ,微血管流态改善 ,变为粒线流及线粒流 ;微血管口径舒张 ;微血管活动数增加 ,BBI组与NS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8mg/kg熊胆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有明显的回升血压作用并延长存活时间 ;有舒张肠系膜微血管 ,改善微循环 ,减轻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缺血后处理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软脑膜微循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I-postC及缺血预处理(IPC)组,采用颈动脉引流法建立大鼠全脑I/R损伤模型,于实验结束时观测软脑膜微循环和脑表面血流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试剂盒测定脑组织髓过氧化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免疫印记法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和NF-κB p65的表达。结果:(1)I-postC明显改善微循环血流状态,减轻I/R所致的细动静脉收缩和脑表面血流量降低(均P<0.05),且脑组织VE-cadherin量减少程度较I/R组减轻(P<0.05);(2)与I/R组比较,I-postC组血浆sICAM-1含量、脑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高(P<0.05),且脑组织NF-κB p65表达下调(P<0.05)。结论:I-postC可改善脑I/R大鼠软脑膜微循环,其机制与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微循环的影响及其与脑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SHR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溶剂对照(20%丙二醇)、阳性药物(尼莫地平)对照和空白对照等4组,连续观察14天,记录颈总动脉血压、软脑膜微循环和脑组织血流量变化,HE染色观察脑组织改变,Ⅷ因子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葛根素治疗14天后SHR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软脑膜细动脉血管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病理切片显示治疗组脑细动脉壁重塑,局部缺血明显减轻。结论:葛根素治疗可以扩张SHR脑细动脉、减轻高血压引起的微血管与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沙鼠软脑膜微循环指标观测、脑组织细胞Na,K-ATP酶活性测定以及大脑神经细胞组织病理学以及透射电镜观察,探讨了蝮蛇抗栓酶对动物急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蝮蛇抗栓酶对缺血性脑损伤不但具有溶纤、解聚、抗凝作用,而且还能使脑膜细动脉、静脉血流增快,直接改善循环血流动力,使已梗塞的血栓凝块松解,减少微血管内红细胞、血小板的沉积,从而促进微循环再通。同时,蝮蛇抗栓酶还能降低脑缺血时微血管通透性,渗出减少。预先注射蝮蛇抗栓酶可使脑缺血动物的脑膜细动、静脉血流保持在较快水平,减轻大脑细胞Na,K-ATP酶失活程度,并且对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蝮蛇抗栓酶对脑缺血损伤从器官到细胞不同层次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微循环活体观察和荧光示踪技术 ,通过计算机数字图象分析对荧光素钠 (FiNa)在软脑膜微血管的通透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 ,以互成角度的两根血管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正常大鼠软脑膜和缺血大鼠软脑膜微血管对荧光素钠的通透方程 ,得到了不同缺血条件下的微血管通透速度方程及对通透速度评价的定量方法。通过对所得结果进一步分析 ,计算出两血管夹角与微血管通透性之间的关系 ,并代入不同缺血条件下大鼠软脑膜的通透曲线进行了验证。结果 :大鼠软脑膜微血管的通透方程成对数分布 ,通透速度成幂函数下降 ,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以缺血 1h再灌注大鼠通透最为迅速 ,缺血 12h再灌注大鼠通透速度略快于正常大鼠。对于互成角度的两根血管 ,荧光物质的扩散速度与两血管间夹角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本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软脑膜微血管通透的实际情况 ,为进一步建立复杂结构血管的通透方程 ,以及定量评价微血管物质交换参数 ,提供了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CGRP和NGF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KC表达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 ,PKC)在海马和顶叶皮质的表达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检测海马及皮质内PKC的表达。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及顶叶皮质内PKC阳性产物平均灰度值较正常组低 (P <0 .0 5 ) ,注射CGRP或NGF后PKC阳性产物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1) ,二者联合应用时平均灰度值比单独应用高 (P <0 .0 1)。结论 CGRP及NGF参与缺血神经元PKC的调节 ,二者对缺血神经元有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邢雪松  方秀斌 《解剖学杂志》2004,27(5):489-492,i001
目的 :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Erk)的表达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检测海马及皮质内Erk的表达。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海马及皮质内Erk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较正常组增多 (P <0 .0 5 ) ,而注射CGRP或NGF后阳性产物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1 ) ,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P <0 .0 5 )。结论 :CGRP及NGF参与缺血神经元Erk的调节 ,二者对缺血神经元有协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CGRP)和神经生长因子 ( NGF)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后再灌注大鼠纹皮质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在全脑缺血后再灌注模型上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显微图象分析方法检测了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发现 ,假手术组大鼠纹皮质未见 Caspase-3表达 ;缺血组较假手术组 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 ( P<0 .0 1) ;CGRP组和 NGF组 Cas-pase-3表达均弱于缺血组 ( P<0 .0 5 ) ;CGRP和 NGF合用组 Caspase-3表达明显弱于缺血组 ( P<0 .0 1) ,分别弱于 CGRP组 ( P<0 .0 5 )和 NGF组 ( P<0 .0 5 )。缺血组缺血后再灌注 3 h Caspase-3开始表达 ,1d达高峰 ,3 d时减弱 ,CGRP和 NGF合用组 Cas-pase-3表达随着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以上结果提示 :CGRP和 NGF分别抑制全脑缺血后大鼠纹皮质 Caspase-3蛋白表达 ,联合应用则能显著抑制全脑缺血后大鼠纹皮质 Caspase-3蛋白表达 ,二者对保护缺血神经元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病变侧缺血至再灌期亚低温(32~33 ℃)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缺血30 min后应用负反馈控温半导体制冷块对大鼠病变侧给予亚低温治疗并持续至再灌期。处死大鼠前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T-3表达,末端脱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技术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同常温缺血组相比,亚低温缺血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少,NT-3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凋亡的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均P<0.05)。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亚低温缺血组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常温缺血组(P<0.05或P<0.01)。结论:病变侧亚低温可通过增加脑缺血后NT-3的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c-Jun N末端激酶3(JNK3)表达的影响。方法: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黄芪注射液组(黄芪注射液组)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分为0 h、0.5 h、2 h、6 h、24 h、72 h和120 h 7个亚组。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JNK3蛋白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海马组织JNK3 mRNA 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大鼠各个时点凋亡细胞数均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黄芪注射液组各个时点的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5),而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各个时点的细胞凋亡数无明显变化(P>0.05)。除120 h外,模型组各时点海马组织JNK3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注射液可减弱除120 h之外的各时点JNK3 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而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其抗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JNK3 mRNA及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