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煤矿安全》2017,(7):173-176
为获知地质因素对突出煤层开采的影响,采用瓦斯地质控制理论分析了井田3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得到井田构造和煤层埋深是控制煤层瓦斯含量和煤层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构造控制区的3510回采工作面和埋深控制区的3301回采工作面测定了煤层开采期间的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回风流瓦斯浓度,以及消突效果检验指标钻屑量S和解吸量△h_2等参数。考察表明:韩山背斜构造易于瓦斯封闭和应力叠加,非构造区的参数测试值较构造区大幅度减小,韩山构造为该矿井防控煤与瓦斯突出的重点区域;随着煤层埋深增加,煤层瓦斯含量和煤层应力的显著增大也促进参数测值呈现大幅度增加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准南某井田的煤层结构、煤层物性及含气性的基础上,对该区煤层气资源特征进行了评价并优选了有利含气区。结果表明,该井田主力煤层厚度稳定、埋深适中且含气量较高,适合进行煤层气开采;同时主力煤层割理裂隙发育,适合压裂增产改造。井田总体属于中型、高丰度、高产能煤层气田,可分为西部构造缓倾区和东部构造陡倾区两个有利煤层气开发区。  相似文献   

3.
运用瓦斯地质理论,结合地质勘探和矿井生产揭露的瓦斯地质资料,研究了觉光寺井田的瓦斯赋存规律。综合分析了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等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预测了井田瓦斯涌出量。根据研究的瓦斯分布规律和瓦斯涌出量规律,可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瓦斯治理措施,对井田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韩城桑树坪井田3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和主控因素,运用瓦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以及线性回归的方法,结合桑树坪井田地质勘探及现场实测瓦斯数据,分析总结了3煤层瓦斯赋存的规律。结果表明:桑树坪井田瓦斯含量北高南低,瓦斯压力受埋深控制明显,并得出煤层埋深、地质构造和顶板岩性是影响3煤层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袁军伟 《煤炭工程》2013,45(4):61-63
 根据现场实际测定的煤层瓦斯含量及煤层埋深,研究了义棠煤业9、10号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发现该井田在埋深近500m的区域,尚处于瓦斯风化带。本文对该井田的煤田地质史、煤层赋存条件、围岩特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影响该矿9、10号煤层瓦斯赋存特征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类似条件矿井瓦斯赋存规律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矿井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和岩浆陷落柱侵入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煤层埋深是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区域及井田地质构造及煤层上覆岩层岩性是局部影响因素。根据测定的井下瓦斯基础参数,给出了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的关系式,预测了矿井瓦斯涌出量,为有针对性的瓦斯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义马中部井田瓦斯地质规律,选取埋深、开采强度、开采顺序和煤层厚度作为自变量,瓦斯涌出量为目标量,构建自变量矩阵和参考序列,进行瓦斯涌出量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由于各瓦斯地质影响因素与瓦斯涌出量的高度非线性关系,将各影响因素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优化神经网络预测瓦斯涌出量数值模型,样本训练收敛速度快,误差在0.12%以内,并用此模型对耿村井田深部煤层瓦斯涌出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在对井田瓦斯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构造演化、地质构造、煤系地层岩性及煤层埋深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演化是影响区域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在井田内,煤层埋深是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地质构造、煤系地层岩性是影响瓦斯赋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威水煤田格目底矿区具有煤层层数多,厚度大,煤岩变质程度高,瓦斯含量高等特点。基于保存完整且煤层厚度大的玉舍井田煤田地质特征分析,研究了井田内煤层厚度、煤储层物性、主力煤层埋深、煤层瓦斯含量等相关特征参数,获得区内煤层气的资源量51.83亿m3,资源丰度为2.37亿m3/km2,为区内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影响开滦钱家营矿业分公司7煤层瓦斯的各种地质因素,得出在瓦斯风化带以下,随着矿井生产水平的延伸和开采深度的加大,煤层瓦斯涌出量逐渐增高,瓦斯绝对涌出呈现梯度规律,总体随煤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井田东翼瓦斯较西翼大。  相似文献   

11.
《煤》2017,(12):6-10
文章在收集正明矿矿井地质、矿井开采、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及测试参数等资料基础上,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对影响左权正明矿15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构造、围岩、热演化及煤变质作用、煤层埋深及地下水活动是控制研究区15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主控地质因素。区域构造为煤层瓦斯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封闭边界,井田构造因构造类型和受力状态的差异对煤层瓦斯赋存起到封闭和逸散双重控制作用,对煤层瓦斯不均衡分布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围岩中泥质类岩石较发育,因其致密、完整、低透气性等性能对煤层瓦斯起到良好的封盖作用,控制着煤层瓦斯赋存的整体分布规律;热演化及煤的高变质,为煤层瓦斯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生烃动力和条件,是煤层瓦斯含量高低整体分布的直接控制地质因素;煤层埋深条件下,应力场正效应占主导作用,使得煤层埋深与瓦斯含量二者具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地下水的弱径流、滞缓状态和承压性质对煤层瓦斯起到一定的封存和封堵效应,均不利于瓦斯的逸散散失。研究结果以期为区内矿井瓦斯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有益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
聚德井田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聚德井田地质构造特征,运用瓦斯垂直分带理论,结合煤层瓦斯含量及气体组分的测定结果,得出聚德井田范围内4号、5号煤层处于瓦斯风化带,8号煤层部分处于甲烷带;并对处于甲烷带内的8号、9号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聚德井田8号、9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煤炭技术》2015,(11):141-144
根据鑫基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将井田划分为4个瓦斯地质单元。运用瓦斯地质理论,结合煤层瓦斯含量多源分析方法,研究了鑫基井田内不同地质单元的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并指出煤层埋深、井田大型断裂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是影响2#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长平煤矿3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瓦斯含量分布规律,是进行矿井瓦斯防治和煤层气抽采利用的主要依据。根据长平煤矿3号煤层瓦斯含量值及瓦斯涌出情况,结合地质构造控制理论,分析了井田地质构造对煤层瓦斯赋存特征的影响。从瓦斯地质学的角度阐述了3号煤层瓦斯赋存与井田地质构造、煤层埋藏深度、煤厚、煤层顶板岩性的关系,认为煤层埋深是影响3号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地质构造只在局部影响煤层瓦斯赋存。  相似文献   

15.
运用瓦斯成藏理论,在对黄白茨井田沉积演化史、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及热演化生烃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定12号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压力等大量瓦斯参数,分析了褶皱、断层、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或底板标高等因素对瓦斯赋存影响,确定12号煤层瓦斯主控因素为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和底板标高,并建立瓦斯压力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卫华鹏  邓彩 《中州煤炭》2019,(12):84-87
分析了断层、褶曲、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对矿井瓦斯赋存的影响,煤层埋深是控制瓦斯含量的主导因素,分析了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煤层瓦斯含量与瓦斯压力与煤层埋深一般呈线性相关。研究得出,位于矿井二1煤层埋深450 m处,瓦斯含量为3.89 m3/t 。计算箕山井田瓦斯风化带深度为640 m,研究区全部处于瓦斯风化带内以及埋深与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的关系。研究为矿井瓦斯抽放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志伟  冯康武 《煤炭工程》2012,(11):105-108
 井田地勘期间采用地勘法和直接法对同一煤层不同钻孔、不同埋深条件下的瓦斯含量进行测定,并以地勘法测定的煤层瓦斯含量为基础数据,采用直接法测定的煤层瓦斯含量对其进行验证,同时建立一种地勘时期煤层瓦斯含量的修正方法。该修正方法在金沙县化觉井田地勘时期煤层瓦斯含量的测定进行了现场试验,确定了井田地勘时期煤层的平均瓦斯含量,为井田建井前煤层的突出危险性评估、矿井瓦斯资源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田俊伟 《煤炭技术》2014,33(11):10-12
通过实测百灵井田3#煤层瓦斯参数,以瓦斯地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百灵井田瓦斯赋存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煤变质程度较高,围岩封闭性较好是3#煤层瓦斯富集的根本原因,井田构造和煤层埋深是控制瓦斯含量分布特征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下霍煤矿3#煤层为研究背景,通过sufer软件绘制了3#煤层顶底板泥岩厚度、煤层埋深及瓦斯含量的变化趋势,得出3#煤层上覆泥岩最厚为11.5 m,下覆泥岩最厚为10 m,煤层瓦斯整体呈西高东低趋势,含量最高区域位于井田西北部,埋深最深为550 m,瓦斯含量最高可达到7.07 m3/t。通过对下霍井田3#煤层瓦斯地质分布规律的研究总结,为今后矿井瓦斯治理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金玉 《中州煤炭》2012,(11):36-38,41
为了科学防治瓦斯灾害,分析了矿井煤系地层沉积作用、煤层埋深、顶底板岩性、煤层厚度及倾角与瓦斯赋存关系,并对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测定数据进行了回归。研究表明:煤岩沉积因素、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影响较大,水文地质则影响较小。井田内瓦斯分布影响主导因素是断层构造、埋深和煤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