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出了我国人民热爱和谐和平的精神品质。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也是我国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茶文化通过茶向全世界散播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又能够推动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安 溪县是重要的茶树种植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发展,而茶文化又促进了茶产业化发展。铁观音是 安溪县特色茶叶,本文针对安溪铁观音特点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和讨论,促进安溪铁观音走向国际市 场。  相似文献   

2.
江城县种茶历史悠久,自然环境条件优越,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叶是当地农业骨干支柱产业之一。为加快推进茶产业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本文从茶树品种选择、园地选择开垦、无性系茶苗移栽、茶园施肥、茶树修剪和茶园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茶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江城茶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促进江城茶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是最先开始饮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茶叶传到了世界各地,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饮茶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于是又引发了全世界的饮茶之风。可是我们认为茶不仅仅是一种健康的饮料,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是各个饮茶地区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茶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养神养身,因此茶叶产业也一直是我国南方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一项。镇康县茶叶产业同样历史悠久,有"茶叶生产红旗县"之称。本文通过对镇康县茶叶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城县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茶文化,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茶叶品质好,是普洱茶产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和水上茶马古道的起点和集散地。茶产业是江城传统优势产业,是全县各族群众尤其是广大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该文通过分析江城县普洱茶加工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做强做大茶产业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茶道文化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饮品,雨花茶作为绿茶的一种,近年来受到市场的青睐程度逐渐升高,雨花茶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广泛。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平山雨花茶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雨花茶品质。  相似文献   

7.
杜立忠  陈相浩  刘军  陈士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722-7723,7738
当前,茶叶在我国南方广为种植,在北方则较少见。但位于泰山北麓的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一带与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极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清区开展的"南茶北引"试验如今已取得一些成效,茶叶种植逐渐成为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笔者阐述了长清区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指出其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和科技支撑体系薄弱等问题,并从产业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和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长清区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莽山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结合莽山茶文化特色与莽山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不利因素,提出促进莽山茶文化旅游开发需要创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环境,重点发展莽山茶叶品牌、提高茶叶品质、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完善茶产业链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陆羽《茶经》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大宇 《农业考古》2000,(2):255-258
陆羽《茶经》的出现是有其一定的哲学、文化和茶饮的基础,并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重大意义,不仅总结了茶叶枝术,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赋于茶一种深刻的精神,一种哲学观,一种传统文化中人伦关系的象征,同时还用茶性、茶的礼仪等来规范人生处世修养,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茶经》问世已一千多年,在这其间中华茶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与弘扬,并逐步推向世界,向世界性的精神领域延伸。据统计茶业技术和茶文化的研究著作近七百多种,茶业生产也有了新的科学含量,陆羽也随之被…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新技术》2011,(3):6-6
专家指出,推广中华茶文化,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应以文化打头阵,走食品工业发展之路。一、业界:茶产业发展应以“茶文化”打头阵 据了解,中国饮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却没有国际知名的中国茶品牌。业内人士认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茶叶消费模式和关注重心,是导致中国茶叶品牌走不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对于茶叶消费,西方人更关注的是“健康”,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得到推广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胡付照 《农业考古》2005,20(2):288-290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五千年来人们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积淀出浓厚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与深厚内涵。而茶叶楹联,作为茶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散发着其特有的茶香和韵味。  相似文献   

12.
专家指出,推广中华茶文化,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应以文化打头阵,走食品工业发展之路。一、业界:茶产业发展应以"茶文化"打头阵据了解,中国饮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却没有国际知名的中国茶品牌。业内人士认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茶叶消费模式和关注重心,是导致中国茶叶品牌走不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对于茶叶消费,西方人更关注的是"健康",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得到推广和接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它内涵丰富,具有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内蕴,其灿烂光辉,还辐射到经济领域,可谓是文化、经济双欣双茂之花。一、促进茶叶生产发展唐代陆羽《茶经》付梓问世后,极大地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在更大范围内成为“比屋之饮”,由此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写《茶经》时,已有8个道(相当现在13个省区)43个州生产茶叶。到了宋代,茶诗茶词兴盛,茶馆文化发达,尤其是城镇茶馆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茶叶生产也随之扩大,生产规模由唐代的43个州发展到66个州。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繁荣,在文化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旅游"的旅游方式在国内外受到欢迎,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收、促进就业创造机会。茶旅融合是"农业+旅游"的一种旅游形式,能充分利用当地茶产业资源,让游客真正到茶地干活,自行挑选、制作茶叶,享受过程,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或因此衍生出茶家乐、休闲茶庄园、乡村茶餐厅、茶文化博览园、茶体运动地、茶体验馆等新业态,将丰富知茶、品茶、赏茶、吃茶、用茶、玩茶的茶生活。  相似文献   

15.
刘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国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 ,在世界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 ,我国又是茶叶的故乡 ,茶文化源远流长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倡导茶为“国饮”很有意义。这有利于展现中华茶叶古国的风韵 ,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知名度 ,扩大产品出口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议 ,扩大内需 ,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有利于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 ,以茶会友 ,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确定茶为“国饮”是一项崭新工作 ,…  相似文献   

16.
咖啡与茶叶、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具有种植咖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且咖啡产业被规划为特色骨干产业进行培育。但是咖啡产业起步晚,标准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江城县咖啡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咖啡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是江城县咖啡业面临问题。本文将从江城县的咖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为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各地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江城县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茶叶种植,并把茶叶种植作为主打产业。该文从茶树的选种、种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茶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茶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新型"茶旅融合"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其对于带动资源经济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六安市独山镇为例进行茶旅融合营销策略分析,以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游客特点和茶旅融合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茶旅融合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当地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建议,以期拉动独山镇茶叶产品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吃茶叶养身漫话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研所汪德滋"开门七件事:柴、米、盐、油、酱、醋、茶"。我国是茶的祖国,饮茶风俗悠久,国外的茶道、茶礼等可溯源来自我国。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饮食追求回归大自然,促进了茶文化向"食的文化"延伸发展。由于茶叶中营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了茶树和利用了茶叶。茶叶由最初药用到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至少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茶的发现和利用是我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茶是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密切相连的,体现民族意趣、心态、习俗以及某些生活方式的文化。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广泛利用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而唐代的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对发展我国茶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陆羽和他的《茶经》是茶文化中具有世界影响的茶学历史人物和历史文献。研究陆羽的《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创造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