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旨在评估入院时的收缩压(SBP)水平是否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病人住院死亡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J Clin Hypertens(Green—wieh),2008,10:362—366]。研究对象包括从2003—10—2004—9的连续的2172名ACS患者(男性76%)。男性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3.2%,女性患者为5.7%(总共有82人死亡,P=0.009)。住院死亡率和收缩压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收缩压〈100mmHg的死亡率为17.8%,  相似文献   

2.
心肌肌钙蛋白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预后提供了信息,但是它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河北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科诊治的AHF患者86例,依据随访6个月结果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随访期间再入院或死亡)、预后良好组(随访期间未再入院),对比两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入院收缩压偏低(120mmHg,1mmHg=0.133kPa)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院内收缩压变化与出院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04-2015-01月于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且入院时收缩压低于120mmHg的心衰患者。采用出院收缩压减去入院收缩压的差值作为院内收缩压变化值(△SBP),随访1年及3年全因死亡事件,比较不同△SBP水平之间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结局风险与△SB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92例患者纳入分析,以-10mmHg为界值将△SBP分为两组:△SBP-10mmHg组,118例(19.9%);△SBP≥-10mmHg组,474例(80.1%)。△SBP-10mmHg组1年全因死亡率高于△SBP≥-10mmHg组(29.7%∶16%,P0.01)。两组3年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5%∶34.4%,P0.05)。在校正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出院心率、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后,△SBP-10mmHg组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于△SBP≥-10mmHg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HR=1.805,95%CI:1.200~2.714,P0.01)。结论:入院收缩压偏低的心衰患者,院内血压下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出院时收缩压水平较入院时下降超过10mmHg与出院后预后不良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旨在评估入院时的收缩压(SBP)水平是否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病人住院死亡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2008,10:362—366]。研究对象包括从2003—10-2004—9的连续的2172名 ACS 患者(男性76%)。男性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3.2%,女性患者为5.7%(总共有82人死亡,P=0.009)。住院死亡率和收缩压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收缩压<100 mmHg 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人院时收缩压(SBP)水平与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229例,按入院时SBP水平分为:A组(SBP≤100mmHg,22例),B组(100mmHg〈SBP≤140mmHg,123例),C组(SBP〉140mmHg,84例),测定入院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等水平,并测量心胸比例、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半年后根据有无心源性死亡分为事件组(65例)和非事件组(164例)。结果:不同血压组间lgNT—proBNP、LVEF、LVEDV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BP水平与lgNT-proBNP、心胸比、LVEDV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2,-0.546,-0.401,P均〈O.01),与LVEF呈正相关(r=0.678,P〈0.01)。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心功能NYHAⅣ级比例(42.1%比70.8%)、心胸比[(0.55±0.07)比(0.60±0.07)]、LVEDV[(87.85±36.93)ml比(119.74±70.38)ml]明显增加,lgNT-proBNP[(3.58±0.37)pg/ml比(4.05±0.32)pg/ml]水平明显升高(P均〈O.05);而其肌酐清除率[(57.81±24.98)ml/min比(49.40±28.32)ml/min],LVEF[(51.51±8.95)%比(42.45±8.41)%],SBP[(141.19±27.80)mmHg比(120.30±21.03)mmHg]水平则显著降低(P均〈O.05)。A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患者(54.6%比34.2%比13.1%,P〈0.01)。结论:人院收缩压水平是反映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收缩压水平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2年6月—12月因AHF住院的患者512例,根据出院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n=323)和死亡组(n=189)。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对出院患者进行中位随访时间20.2月的随访,记录全因死亡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年内全因死亡率为36.9%。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HF病史(HR 1.41,95%CI 1.02~1.95,P<0.05)、心率增快(HR 1.01,95%CI 1.00~1.02,P<0.05)、脑钠肽升高(HR 1.78,95%CI 1.05~3.01,P<0.05)、低白蛋白(HR 0.94,95%CI 0.92~0.97,P<0.001)、低血钠(HR 0.97,95%CI 0.94~1.00,P<0.05)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HF病史(HR 1.41,95%CI 1.06~1.88,P=0.018)、心率增快(HR 1.01,95%CI 1.00~1.01,P=0.024)、低白蛋白(HR 0.96,95%CI 0.94~0.99,P=0.003)、低血钠(HR 0.97,95%CI 0.94~0.99,P=0.010)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AHF病史、心率增快、低白蛋白、低血钠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血糖水平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86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A组)和血糖正常组(B组),进行相应治疗,随访30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并发症、诱发因素、既往疾病史、心率、血压、临床用药、生化指标等。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心率、舒张压以及镇静剂、利尿剂、ARB、ACEI的使用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与A相比较,B组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状动脉疾病史、心力衰竭史、收缩压、血糖明显升高,扩血管药物使用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死亡率3.2%显著低于B组的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糖与患者短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力衰竭史、冠状动脉疾病史、收缩压、扩血管药物使用等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作为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可根据患者血糖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及时对患者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有很多非糖尿病病人血液糖浓度不同程度的升高,早已被许多临床工作者发现,但是它是否影响病人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及其死亡的主要因素,或是代表一个急性的应激反应,还是一种潜在的糖尿病表现,迄今仍在争论中。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作者分析了28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入院时血糖浓度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秀芬  武宗寅 《心脏杂志》2011,23(4):510-514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中水平和变化与基础病因及AHF预后的关系。方法: 84例确诊的AHF患者,按病因分为缺血性心脏病(IHD)组(26例)、心脏瓣膜病(VHD)组(17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组(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HD)组(16例)。入院即刻与病情缓解时分别测定cTnI浓度。据入院即刻浓度分为cTnI(+)(14例)和cTnI(-)(70例)两组;据cTnI浓度分为入院即刻与病情缓解时均为cTnI(+)(1组)、入院即刻cTnI(+)与病情缓解时cTnI(-)(2组)、入院即刻与病情缓解时均为cTnI(-)(3组)3组。记录住院期间病情缓解时间,出院后1、3、6、12个月再入院及死亡例数,分析cTnI浓度与病因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①入院即刻与病情缓解时IHD组cTnI浓度均较DCM、HHD两组明显升高(分别P<0.01、P<0.05);IHD、VHD、HHD 3组缓解时cTnI浓度均较入院即刻明显回降(分别P<0.05、P<0.01、P<0.05)。 ②cTnI(+)组缓解时间较cTnI(-)组长(P<0.01)。入院即刻cTnI浓度与缓解时间呈正相关(r=0.286,P<0.01)。③cTnI(+)组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于cTnI(-)组(P<0.05);出院后12个月cTnI(+)组病死率明显高于cTnI(-)组(P<0.01)。cTnI(+)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2个月累积心源性病死率明显高于cTnI(-)组(P<0.01)。出院后1、3、6、12个月cTnI(+)组再入院率较cTnI(-)组明显升高(分别P<0.05、P<0.01、P<0.01、P<0.01)。治疗前后cTnI均阳性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2个月累积病死率较治疗前后阳转阴组和均阴性组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 AHF患者cTnI水平及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基础病因及其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紊乱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420例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甲状腺激素、脑利钠肽(BNP)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和Cox风险模型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紊乱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在6~49个月随访期间,119例(28.3%)患者死亡,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Hypo)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SHyper)组的全因死亡率存在差异(分别为26.5%、51.1%、34.5%,log-rankχ~2=6.172,P=0.046)。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BNP、左室射血分数、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激素、SHypo(危险比:1.147,95%CI:0.971~1.352,P=0.012)是AHF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SHyper不是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结论 SHypo是AHF患者的全因死亡独立预测因素,而SHyper不是全因死亡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Killip分级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 4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 Killip分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Killip 级组和 Killip 级以上组性别及既往史无差异。但 Killip 级以上组较 级组年龄大 (6 7± 12 vs 6 0± 10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峰值高(34 6 9± 175 7vs 196 6± 1795 ,P<0 .0 1)、左室舒张未期容积大 (185± 16 vs 12 5± 47,P<0 .0 1) ,住院病死率高(4 7.9% vs 11.2 % ,P<0 .0 1)。多元 L 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Killip分级与住院病死率 (回归系数为 2 .34 ,OR值 5 .43,P<0 .0 1)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回归系数为 0 .6 75 ,OR值 4.5 1,P<0 .0 5 )相关 ,但与年龄、CK峰值相关不明显。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 Killip分级为住院病死率及左室扩张的独立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30例,自入院开始随访6个月,死亡34例(死亡组)、生存96例(生存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类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尿量、平均动脉压(MAP)、血液中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胆碱酯酶(CHE)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AHF患者306例,收集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采用丁酰硫代胆碱法测定外周血CHE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下腔静脉、室间隔厚度。随访1年,记录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再入院或全因死亡情况。根据患者随访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方程分析CHE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HE在早期评估AHF预后不良的应用价值。结果 随访1年,失访6例,共有45例发生心力衰竭再入院或全因死亡。据此分组后比较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心房颤动(房颤)比例、脑钠肽(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室间隔厚度(IVS)、下腔静脉内径(IVC)高于预后良好组,血胆碱酯酶(CHE)、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MYNN基因rs1317082位点多态性分布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2-2016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的32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长达1年的随访,定义随访终点为患者自人组开始至1年内的全因死亡.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rs131708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同时收集并比较不同基因型急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入院血氯水平对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表在PhysioNet的中国成人住院心衰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氯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T1组(Cl≤100.2 mmol/L,n=604)、T2组(100.3104.8 mmol/L,n=609)。主要终点为90 d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风险预测因子。结果 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三组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复合风险显著不同(P=0.010);组间心衰再住院风险存在显著差异(P=0.021),但全因死亡风险无显著差异(P=0.470)。多因素调整的Cox模型显示,入院血氯水平与全因死亡和心衰再入院复合终点风险负相关(HR=0.96,95%CI:0.94~0.99,P=0.012)。与T2组相比,T1组的全因死亡或心衰再住院风险显著增高(HR=1.29,95%CI:1.16~1.77,P<0.001);T3组与T2组之间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2016年我院纳入并随访的急性心衰患者406例。根据入院患者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和尿酸正常组。随访24个月后比较2组全因病死率。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对可能影响全因死亡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高尿酸血症与心衰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86例(70.4%)患者患有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通常合并有肾功能不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更高、心功能更差的特点。随访24个月后,128例(31.5%)患者死亡,高尿酸血症与全因死亡增加相关(P=0.006)。多变量调整后,高尿酸血症为急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1.64,95%CI:1.07~2.53,P=0.025)。结论:高尿酸血症为急性心衰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即刻SBP水平与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8月至2014年4月,发病24小时以内入院的(STEMI)患者1 799例,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共入选1 268例患者。记录入院即刻SBP,并根据SBP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组:1组90~100mm Hg(1mm Hg=0.133k Pa)、2组101~119mm Hg、3组120~139mm Hg、4组140~159mm Hg及五组≥160mm Hg组。分别包含患者数目为:250例(19.7%),356例(28.1%),437例(34.5%),175例(13.8%)及50例(3.9%)。住院期间依据指南进行规范诊疗,观察终点为住院期间心性不良事件(死亡、心源性休克(CS)、心脏破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情况。结果:五组间死亡、心源性休克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组全因病死率:五个组分别为8.8%、3.9%、3.2%、5.1%和6.0%;室性心动过速(CS)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分别为19.2%、6.7%、3.4%、5.1%、0%、15.6%、9.0%、5.7%、5.7%和6.0%。入院即刻SBP为90~100mm Hg组具有更高的全因病死率(8.8%)、CS发生率(19.2%)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15.6%)。入院血压120~139mm Hg组具有更低全因病死率(3.2%)、CS发生率(3.4%)、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5.7%)。多因素逻辑回归显示,入院即刻SBP 90~100mm Hg(OR=2.663,95%CI:1.597~4.439,P<0.01)、Killip>1级(OR=4.70,95%CI:2.804~7.869,P<0.01)、IABP应用(A:OR=3.642,95%CI:2.382~5.568,P<0.01/B:OR=3.277,95%CI:2.209~4.861,P<0.01)为住院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EMI患者入院即刻SBP水平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存在相关性,入院即刻SBP 90~100mm Hg住院不良事件率较高;而相对较高的血压(120~159mm Hg)住院不良事件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BlackledgeHM ,TomlinsonJ ,SquireIB .Heart ,2 0 0 3 ,89:615 62 0 (英文) ]随人口的老龄化,心力衰竭(HF)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公共健康话题。1980~1990年的临床试验证实各种治疗方案改善了慢性HF和AMI(急性心肌梗死)后HF的预后。由于HF的首次诊断主要在院内进行,因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镁血症和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医院急诊科AHF患者150例,根据入院后90 d内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56例和非预后不良组94例,随访90 d终点事件为患者全因死亡或再次因AHF入院,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37.3%(56/150),其中因AHF再入院31.3%(47/150),死亡发生率6%(9/150)。预后不良组血镁水平明显低于非预后不良组[(0.70±0.05)vs(0.80±0.0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镁水平降低[OR=30.631,95%CI 5.943~157.881;P=0.000]、呼吸频率增快[OR=1.354,95%CI 1.112~1.648;P=0.003]、临床床旁分级重型[OR=3.316,95%CI 1.169~9.403;P=0.024]、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升高[OR=3.960,95%CI 1.318~11.892;P=0.014]为影响AH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镁血症是老年AHF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价值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