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估即刻种植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植骨与否对骨结合的影响,建立一种符合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特点的动物模型。方法:以成年Beagl e犬为实验动物,拔除犬双侧下颌P2、P3、P4牙。于远中根拔牙窝的远中距牙根间隔5-6mm处预备种植窝,即刻植入种植体。植入种植体后保证沿下颌骨长轴向骨缺损范围达3-4mm。骨缺损区不植入骨粉,直接用胶原膜覆盖为实验组。骨缺损区植入骨粉并覆盖胶原膜为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末处死动物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到3个月时均被新生骨充填。组织切片染色镜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处可见大量骨细胞,骨改建基本完成。结论:种植体与拔牙窝内壁之间的3-4mm范围骨间隙即使不植骨,也会有新骨生成、并且可以与种植体表面发生骨结合。成功构建了与临床即刻种植骨缺损相似,并可作为研究即刻种植骨界面骨性结合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拔牙后即刻进行骨内种植有缩短种植后修复的时间,消除患者对延期手术的疼痛恐惧而乐于接受,有效地保留牙槽骨,减缓吸收,有利于种植体植入原牙所在的颌骨部位。但是由于拔牙创存在导致种植部位骨量不足,种植体周围存在骨缺损间隙,是即刻种植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国内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并观察牙髓干细胞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再生能力。方法:将实验兔分为2组,分别拔除兔双侧下颌前牙,并在拔牙窝颊侧建立2 mm ×3 mm大小骨缺损区,即刻植入种植体。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实验组植入Bio-oss骨粉与牙髓干细胞( 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通过扫描电镜和HE染色观察评价植入后4周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结果:扫描电镜观察见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可见编织骨及骨小梁形成,种植体与牙槽窝间隙基本消失且与龈方间隙减小,周围松质骨密度增高。实验组HE染色切片见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牙槽骨部分胞质呈空泡状,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分布于骨小梁上,骨小梁致密且排列规则。结论:建立的兔下颌骨前牙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可为即刻种植方向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牙种植体即刻种植骨愈合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即刻种植体的骨愈合过程,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在12只犬下颌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内立即植入纯钛牙种植体,通过组织学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2、4、6、8、12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过程和种植体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骨缺损区内血块首先机化,而后沿牙槽窝骨壁向中心方向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小于1mm骨缺损12周内可完全修复,种植体骨结合形成;1mm以上骨缺损则不能完全修复。结论: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骨结合形成类似于拔牙创的愈合,大于1mm的骨缺损应争取植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即刻种植后用GBR术和植入PRF对种植体周骨缺损区的成骨能力。方法:以成年Bea-gle犬为实验动物,拔除犬双侧下颌P2、 P3、 P4牙,即刻植入种植体,所植入的种植体距近中根拔牙窝的近中壁有3~4mm的骨缺损间隙,采用半口自身对照,一侧行即刻种植+GBR (A组),一侧即刻种植+PRF (B组),术后三个月处死动物,取下带有种植体的下颌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对两组种植体周围的骨结合率和新骨生成率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 B组骨缺损处3个月时均被新骨充填,两组种植体周围的骨结合率和新骨生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限于本研究中,即刻种植术中采用GBR和植入PRF对骨缺损区的引导骨再生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6.
即刻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被诸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所研讨。它不仅可以缩短牙拔除后种植原需等待的3~6个月的时间,减少一次手术带来的痛苦,而且还可以减轻牙槽突的吸收性萎缩。然而,在即刻种植修复中,种植体与拔牙窝之间存在着的骨间隙,成为影响种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处理种植体与牙槽窝之间的骨间隙,是否需要植骨,使用何种材料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不充填任何材料和选择合适的种植体等即刻种植种植体周骨缺损间隙的处理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即刻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被诸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所研讨。它不仅可以缩短牙拔除后种植原需等待的3—6个月的时间,减少一次手术带来的痛苦,而且还可以减轻牙槽突的吸收性萎缩。然而,在即刻种植修复中,种植体与拔牙窝之间存在着的骨间隙,成为影响种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处理种植体与牙槽窝之间的骨间隙,是否需要植骨,使用何种材料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不充填任何材料和选择合适的种植体等即刻种植种植体周骨缺损间隙的处理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牛骨形成蛋白 (bovine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BMP)与中空多孔柱状钛种植体复合形成以种植体为中心的多载体系统 ,进行骨内即刻种植 ,以探讨种植体———骨界面的骨生长代谢过程 ,并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能性。方法 :在杂种狗下颌肌建立即刻种植模型 ,于2、4、8、16、24周取材 ,进行组织学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论 :新生骨逐渐长入种植体表面孔隙中 ,并与钛表面形成骨性结合 ;bBMP促进界面骨形成提前启动 ,成骨量大 ;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骨形成类似于拔牙创的愈合 ,经过适当处理 ,可形成良好骨结合而获成功。  相似文献   

9.
活性胶原基纳米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HAC)及活性胶原基纳米骨(AnHAC)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依据。方法:犬下颌骨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分别采用植入nHAC、AnHAC、自体牙槽松质骨及不植入任何材料4种不同方法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术后6周、12周,采用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结果:两组实验动物中,除空白对照组外,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1)nHAC组:术后6周已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修复骨缺损,种植体边缘可见较多新骨形成;2)AnHAC组:成骨过程较早,术后6周即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出现,术后12周新骨组织与宿主骨完全融合,并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广泛的骨性结合。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可良好地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复合rhBMP-2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即刻种植具有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减少手术次数,保存牙槽嵴宽度与高度,维持原有美学形态的显著优势,临床的成功率得到证实。本文就即刻种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微创拔牙技术,骨缺损的处理,初期粘膜瓣的关闭,种植体周围骨改建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