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相关研究表明,HBV感染不直接造成肝细胞坏死,而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介导造成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发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合并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的现象,研究显示机体处于免疫紊乱状态。目前,中医药广泛运用于肝病防治的各个方面,本文就近年来对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意义、中医体质在CHB中的应用、中医体质与CHB免疫状态的关系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凉血解毒法为主配合激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自身抗体阳性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91例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药组29例,基础组32例。基础组给予常规保肝降酶治疗,西药组在保肝降酶的基础上增加生理剂量激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保肝降酶和加用生理剂量激素的基础上,采用凉血解毒中药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纳减、腹胀、肝区不适、乏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及基础组治疗后尿黄例数减少,西药组则增多,前两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西药组有11例、中西医结合组有3例出现面部痤疮或原有痤疮加重,基础组则无变化,中西医结合组、基础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ALT、AS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LN(层粘连蛋白)、PCⅢ(Ⅲ前胶原)、Ⅳ—C(Ⅳ胶原)3项肝纤维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A(透明质酸)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下降最为明显,与西药组和基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5项自身抗体总阳性率、BLys(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OD值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均低于基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凉血解毒法为主与生理剂量激素联合能有效降低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BLys水平,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促进肝功能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伴甲状腺自身抗体(TA)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94例CSU患者,检测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采集病程、荨麻疹病情活动性评分(UAS)、伴随症状并予以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阳性CSU患者病程更长、UAS更高、女性比例更高(P<0.05),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伴TA阳性的风险高于男性(P<0.01)。TA阳性CSU伴随症状以心烦、失眠、乏力倦怠为主,中医证型多为肝气郁结证,其次为阴虚内热证。阴虚内热证TgAb、TPOAb水平和UAS均高于肝气郁结组(P<0.05)。结论:TA女性患者,如出现心烦、失眠、乏力倦怠等症状,可提示或伴有甲状腺疾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及肝组织学等相关指标,获得自身抗体阳性CHB的中医体质及肝组织学等指标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住院的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216例,同期纳入单纯CHB患者216例,对比两组一般情况、中医体质分布、血清学、肝组织学指标。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身抗体阳性CHB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中湿热质占比最高,两组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抗体阳性CHB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CHB组,两组患者上述生化指标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  相似文献   

5.
抗精子抗体阳性的中医分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凤仪 《新中医》1995,27(9):37-38
本文概述了免疫性不育与男女自身抗精子抗阳性的关系。根据临床观察,把抗精子抗体阳性患者分为脾肾阳型、肾阴亏虚型和肝胆湿热型三类,以辩证论治为原则,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以调节免疫系统,治疗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肝组织学等相关指标,探讨自身抗体和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及肝组织学等指标的相关性,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住院的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同期纳入自身抗体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对比两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血清学、肝组织学指标。结果 自身抗体阳性组中湿热内结证最多,而自身抗体阴性组中肝郁脾虚证最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ALT、AST、GGT、ALP、GLB水平明显较自身抗体阴性组高,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HBV-DNA载量、HBsAg定量较自身抗体阴性组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相对于自身抗体阴性组,其肝组织的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更高(P<0.05);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GLB是自身抗体产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湿热内结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易出现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提示自身免疫功能活跃、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较严重,若出现自身抗体则应及时护肝抗病毒治疗,警惕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比较常见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杭体和抗平滑肌抗体,患者自身抗体的总阳性率为19.0%,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检健康者的2.5%(P0.05),而研究组慢性活动性的肝炎患者的总阳性率(18.1%)与肝硬化患者的总阳性率(21.4%)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诱发患者出现自身免疫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辩证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Ⅲ型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肽(CⅣ)、层黏蛋白(LN)是否能成为瘀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分型依据。方法:选择慢性乙肝病人120例,根据症状体征分成瘀血型、湿热型、寒湿型3组,与随机选择的对照组比较。结果示瘀血型PⅢP、CⅣ、LN较其他两组结果有差异。同时,对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59例分成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分别给以血府逐瘀汤与澳泰乐冲剂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一组PⅢP、CⅣ较治疗二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一组LN较治疗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ⅢP、CⅣ、LN能成为瘀血型慢性乙肝的辩证分型依据。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各中医证型的临床发病特点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病程超过半年,肝脏组织病理学呈现慢性炎症的疾病。我们对21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中医分型分组,观察各证型组的临床发病规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5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中医辨证分型组(7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中医辨证分型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和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等。结果:中医辨证分型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9.72%vs 20.54%];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中医辨证分型组患者治疗后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郑春素  陈锦芳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55-1058
辨证是中医的特色,然而辨证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对近些年中医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加快中医辨证向客观化、量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检验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及乙肝病原学的检测结果来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对3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指定专人辨证分型,按常规检测肝病的ALT,TTT,TBIL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ALT,TBIL值明显增高,与其他四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BeAg阳性率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与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瘀血阻络型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HBcAb,HBV-DNA阳性率各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检验有明显的相关性。ALT,TBIL,HBeAg,HBeAb等临床检测项目可作为CHB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优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案。方法采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随访研究,评价疏肝健脾活血颗粒+拉米夫定组与中药安慰剂颗粒+拉米夫定组连续治疗72周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早期(12周)肝功能改善方面具有显著疗效,疏肝健脾活血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治疗24周及48周,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病毒核酸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多个维度得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抗病毒优化治疗策略。通过此方案优化治疗,可提高我国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疗效,减少耐药的发生,从而减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辨证是中医的特色,然而辨证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对近些年中医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加快中医辨证向客观化、量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吴小燕  戴世银  钟旗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7):67+75-67,75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据有关报道,全球已有3亿活动性乙肝患者,并有40%的慢性感染者已在成年死于乙肝后遗症—肝硬化和肝癌,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3~13%。如何对乙肝患者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免疫功能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型的ANAE、C3b等指标变化。说明不同证型间细胞免疫功能的内在联系。方法 RBC-C3b受体花环率、T淋巴细胞点状阳性率计数,采取慢性乙肝患者血液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分析不同证型的免疫功能。结果 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组C3b较正常组为低,而肝郁脾虚组无明显变化(P>0.05)。肝肾阻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组ANAE较正常人为低(P<0.01),而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组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对80例患者的ANAE、C3b测试数据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X1=4.385 0.108X2,单相关系数r=0.402,说明ANAE与C3b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并且不同证型间存在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5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并检测各患者血CD3 、CD4 、CD8 和血IgM、IgG、IgA。结果CD4 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 水平在脾肾阳虚证中最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免疫指标对辨证分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中医辨证及其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26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定量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各证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水平呈一定规律性,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随着病情的活动、病程的推延,HBV水平逐渐下降。无论HBeAg阳性与阴性,慢乙肝患者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各型与湿热中阻型相比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各证型的HBV水平呈一定规律性,提示病毒滴度与中医病因病机的转化有一定关系。湿热中阻和瘀血阻络是肝纤维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刘亚敏  李英 《环球中医药》2012,5(7):530-53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轻重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辨证分型概率集中于某一临床分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7、2008、2009年每年3月在西安市第八医院中医病区住院的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参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将研究对象分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兼挟型6个证型,与其临床轻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临床轻重程度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各构成比显著不一致(P<0.05),轻度患者以肝郁脾虚型居多;中度患者以瘀血阻络、湿热中阻型多见;重度患者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兼挟型也较多.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十分复杂,虽然1991年中华中医学会制订了统一标准,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仍有分歧,治疗结果 也不尽相同.通过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西医临床轻重程度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或许有可能减少西医应用中成药的固定复方辨"病"治疗的盲目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CHB)依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及其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归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笔者于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自拟的"降酶活血汤"辨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