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全髋关节置换组(11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组(11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全髋关节置换组均长(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P 0. 05)。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全髋关节置换组为91. 82%,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82. 73%(P 0. 05)。并发症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组为18. 18%,半髋关节置换组为5. 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均较为理想,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2.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中的手术体会。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12例13侧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接受了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Gibson切口,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选择合适的外杯,55°外翻角装入。内杯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半径设计保持外翻45°。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松动情况及异位骨化。结果全部患者获得1~4年的随访,13侧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及功能良好,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1分;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主要适用于无骨质疏松且股骨颈完整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结核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机及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分析全髋关节置换配合术后抗结核药物21例髋关节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良好,随访2年术后效果稳定。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成人髋关节结核有效手段,可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同期多关节置换手术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髋、膝关节是目前临床人工关节置换应用最多的关节,人工全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手术,治疗由各种疾病导致的严重关节疼痛、不稳和畸形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效果比较确切,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目前认为人工髋关节置换20年成功率达80%以上,人工膝关节置换15年以上的临床优良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5.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在临床运用中的早期疗效分析. 方法 1999年1月~2001年6月,12例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接受了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改良Moore小切口,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选择合适的外杯,55度外翻角装入.内杯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半径设计保持外翻45度.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松动情况及异位骨化.结果 12例均获随访2~4年6个月,平均3.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2分;仅3例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及下沉;1例发生股骨假体柄周围的轻度吸收. 结论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主要适用于无骨质疏松且股骨颈完整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连续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59.7±9.2)岁。股骨颈骨折行加压螺钉固定3例,股骨头坏死骨瓣移植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行中心钻孔减压及局部介入治疗各1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1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平均14周(12~18周)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1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7个月行二次清创及重新植入骨水泥间隔体,12周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5.6±3.3)分,间隔期平均(57.8±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92.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于间隔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下肺栓塞。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对继发于髋部手术的髋关节感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髋臼骨折后的全髋关节置换初步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治疗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本院近三年来 10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髋臼重建的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0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 ,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 44分。结论 髋臼骨折后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关节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研究表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率为0.5%~10%[1],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可达7%~25%[2~4].脱位在人工髋关节失败总量中约占5%~15%,术后1个月内发生比例较高,约占50% ~ 60%[5].全髋置换术后关节不稳造成的关节脱位(10% ~ 15%)仅次于人工假体松动(国内统计约70%,国外69%)[6].所以全髋关节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预防关节脱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进一步理解,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出很多研究来降低术后脱位发生的风险.本文旨在从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软组织重建技术、假体的选择与安放、康复锻炼等方面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建髋关节稳定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在晚期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晚期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笔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178例(204髋),假体均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手术前后均进行Harris评分。结果患者随访6~90个月。通过Harris评分,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手术满意率在90%以上,对于年纪相对年轻的晚期股骨头坏死,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感染后关节的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研究既往有关节感染史的8例初次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其中化脓性感染6例,结核性感染2例。全髋关节置换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8.1岁(24—51岁),感染平均静止22.0年(6—30年)。全膝关节置换2例。行关节置换术前,常规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除外活动性感染。术后随访2-11年。结果:既往有髋关节感染者患肢均有明显短缩畸形.股骨上段发育异常,并伴有屈曲挛缩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活动性感染。化脓性感染的6例,5例感染静止20年以上者均无感染复发:1例感染静止6个月后行全膝关节置换者,术后9个月感染复发,结核感染的2例术后均无感染复发。1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假体柄无菌性松动,其余患者功能良好,结论: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患者年龄相对较轻.关节置换手术难度较大,易出现并发症,术前应先排除活动性感染.在感染静止相当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期置换.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拟行全髋关节置换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心脏损害情况。方法42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的AS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42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和/或心脏超声异常的患者共25例(59.5%),其中16例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改变(38.1%),心脏超声异常22例(52.4%)。结论拟行全髋关节置换的AS患者半数以上有心脏功能异常,有必要对拟行关节置换手术的AS患者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关节外科从假体设计、手术技术到术后康复的不断发展,人工关节置换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髋关节疾病和损伤的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也被认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标准疗法。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满意的临床疗效并不意味着此技术完美无缺。置换术后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释放大量的金属离子而随血液遍布全身,从而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1]。  相似文献   

13.
股骨近段畸形与全髋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各种髋关节畸形患者需要借助全髋关节置换改善髋关节功能者并非少见,其中股骨近段的解剖形状对全髋置换手术及预后的影响甚大。常规手术方法和常备股骨假体仅适用于股骨近段解剖正常时,而如果股骨近段解剖存在畸形,则可能导致手术暴露趋于复杂、股骨骨折或穿孔、假体安放位置失当、人工关节失稳以及因生物力学改变而导致的外展肌无力和跛行。因此,对于全髋关节置换病情中伴有股骨近段畸形需要精确分类、综合评价,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假体和手术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重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登记随访与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各级医院和更多的骨科医生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我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例数逐年增长,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一些病例在较短时间内由于脱位、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感染等各种并发症不得不在初次置换术后近期接受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15.
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结果比较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完全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995~2001年在我院治疗的262例60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访12~78个月,平均37个月。结果 按Harris评分标准,A组术后优良率达到93.8%;B组术后优良率达78.4%,单极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之间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别;人工股骨头置换后有5例需行全髋翻修手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中有2例发生双极之间脱位,7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6.
<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全髋关节疾病患者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有效方法。术后功能训练是预防发生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2011-01—2013-01,我们对59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程序化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双极股骨头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及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和3种髋关节入路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990年~2001年治疗的股骨颈骨折191例,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66例,68个髋关节。分别采用髋关节Smith-Peterson、改良Gibson、Morre 3种入路,进行双极股骨头置换187个髋,全髋关节置换72个髋。随访221例223个髋,并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1~12a,平均5.5a。结果: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良率85.5%,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优良率61.9%;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良率92%,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优良率82.1%。3种髋关节入路对疗效无显性差异。结论:如患经济条件允许,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如经济条件较差,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髋臼骨折后的全髋关节置换初步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治疗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本院近三年来10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髋臼重建的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0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44分。结论 髋臼骨折后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 ,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 5 5例 ,全髋关节置换 79例。结果  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2年因髋臼磨损、髋关节疼痛明显行髋臼翻修 ,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半年因髋臼松动行髋臼翻修 ,其余病例均无明显髋部不适 ,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术前的生活状态和活动量、骨的质量和年龄等因素。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康复护理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7例71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康复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满意,术中、术后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人工全髋置换病人进行康复护理,能使病人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积极进行各项康复训练,对病人早日康复、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